谈当代管理者的认知能力构成与发展

日期:2007-12-14 浏览:151 作者:丁家永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中国,贫困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受人们的关心。然而我们应注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的贫困现象不能仅仅说是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更多地是由于人们观念以及如何改变这些观念的思维方式的落后即认知能力的缺失所造成的。今天社会上的所谓“贫困现象”则更多应指是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会认知能力的缺失,而不仅仅是个体收入的缺乏。人们常说“如今贫困是由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所决定的”。这一点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一个人观念的改变并不是改变事实本身,而改变的是对事实的认识”。
 
    今天在中国贫困现象表面上看是人收人的缺乏,实际上这只是对贫困问题的一个非本质特征认识,而贫困的深层原因在于人认知世界能力的缺乏。因此解决贫困不仅仅是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人的认知能力的贫困问题,培养与发展他们正确的认知能力。
 
    记住:收入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贫困才是根本的,若不能解决好正确的认知问题,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即便一时走出了收入贫困,也难以持久地摆脱最终的贫困。这可能也就是外国人常说的,“中国人很勤奋,但不可能很富有的原因所在吧”。
 
    大家知道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如今就是在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城市,解决知识能力缺乏所产生的贫困问题依然任重道远。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能力,其内涵的诠释也将更加丰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然要具备一专多能、文理兼容,即认知能力包括既要具有信息解读与创新的能力,又要具有知识转移(应用)与配置资源的能力。可见认知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一、信息解读与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一般认为信息就是财富,其实不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生没有任何限制,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多少商家被淹没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因误读误导遭致沉舟折戟。所谓“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主要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作为一种趋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目前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必须善加管理的双刃剑,需要人的信息解读能力。
   
    信息解读除了正确解读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外,还要求学会跟踪各类垃圾信息,从而才能明察秋毫,对那些别有用心、损人利己的信息及时予以揭露。这种信息解读就需要经营者具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和能对有害的虚假信息迅速识别和纠正,及时告诫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提高经营管理者的信息解读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人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见识。学习可以积累知识,实践可以增长见识。培养信息解读能力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断提高。因为任何知识,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外部的知识相联系,而外部的知识又与其环境的知识相联系,构成一个纵横联系的知识结构体系。
 
    发展管理者信息解读能力,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把握知识内部各要点之间的联系;(3)把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联系;(4)除此之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借鉴成功人士的认知模式和先进理念,可增强信息的解读能力。
   
    知识创新能力主要是指通过问题设计、思考辩论、学习反思等形式的创造活动引起的高级思维和认知,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最终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能力。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知识创造过程。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因此,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和过程管理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这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极其相关,而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以及用何种方式储存知识,又直接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因此,知识体系和知识存储方式,成了影响知识创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经验创造了个人知识。在工作环境中,这些个人知识可以让其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与可能发生的事,利用这些知识,将环境可能发生的结果联系起来,驱使工作绩效达到。也正是因为个人的知识能力蕴含于自我感觉之中,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表现出来,即使个人知道许多工作上的知识,但其中也只有很少部分是以规则或结构模式化的显性知识存在的(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而绝大部分的知识能力都是以非结构化,非常不明确的隐性知识存在。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知识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但对个人而言,往往容易陶醉于个人的经验世界里,满足于自我的知识能力,或有意地保护自己的工作生存权,不去或很少试图将此种知识转化为可清晰表达的规则、模型、公式及流程。因此,激发这种个人知识的创造潜能,以及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换,成为提升知识创造能力的关键。
 
    二、知识转移(应用)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及其培养
   
    知识在流通和传播过程中,不是自由流动的,人们把掌控知识流动的速度、范围、质量和数量及方向的能力,称之为知识转移能力。关于知识转移的定义,学术上也是争论颇多,普遍认为知识转移等同于知识共享。近来的研究认为知识转移与知识市场建立有相。也有研究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对应的回报。而决定知识势能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知识的数量、知识的质量以及知识的结构。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和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势能就越高。由于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导致这三个要素的方向性并不完全一致,这样,知识势能既有总体层次上的高低,又有要素层次上的高低。知识转移既有总体上的单向转移,又有要素层次上的双向转移。
 
    知识转移的确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知识转移与所谓的知识势能关联可能并不大,而更多地是与知识的效用性和目的性有关,知识转移也并非完全是从高至低,这里没有知识的重力牵引,只受知识需求程度的影响和知识交易价格的约束。
 
    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有不同的转移方式。有的必须在面授方式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受教育的规模。对知识转移能力的提升,就是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知识转移方式,在获得不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养成,并逐步形成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比如,需要快速高效率沟通,采用同步学习方式;需要远程和分时传播,采用异步学习法;需要独立思考积极思维,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交流,采用小组学习模式;需要生动活泼,采用视听媒体方式;需要增加默契与情感,采用传统教育方式等。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因遭遇各种失败而放弃努力,其直接原因是没有分清个性化知识的转移特征。因此在知识转移中要注意对管理者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当对要表达的知识无法直接用通用语言表达时,要借助于比喻的语言和象征作用。(2)当与人讨论和沟通时,不要害怕追问和反诘,新知识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顺利转移的。(3)当进行知识传播时,必须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知识的价值就是在共享中产生和提升的。
   
    所谓配置资源能力,是在今天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条件下,为解决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之间的矛盾,即为解决知识有效性而提出来的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新经济思维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可分为:空间配置力、产业配置力、置换配置力和文化配置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各自职能的定位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政府应着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而切勿直接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或用各种行政手段、搞运动的方式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营销观念的变化
 
    未来的成功营销只有两种:一种是品牌驱动,另一种是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之所在并提供适时的营销服务。知识营销,就是这样一种通过知识能力的具体实践,从而解决客户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并不断提升其商业价值的过程。它是未来成功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营销观念变化的重要方面。
 
    从营销理论发展的角度讲,知识营销是知识经济时代营销传播的新模式,它是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以及潜在的需求,主动提供满足需求提升价值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的传播中达成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从而让消费者了解提供物的功能以及适应的范围和价值。知识营销是对消费者的教育,是对品牌积极的宣传和传播。具体来讲,就是首先从在企业和消费者中间搭建知识平台开始,逐步推行知识创造、转移、共享、应用,直至创造新价值(创新)——锁定终端客户为止的一个知识解决过程。
 
    传统的营销模式,包括国内一些著名的营销策划企业,最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丁家永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