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行业的五大认识误区

日期:2008-09-04 浏览:307 作者:饶润平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家具行业呆了一年多,笔者感觉有许多遗憾的地方,即受经验、知识甚至常识的束缚,许多家具人都在有意无意陷入一些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一、家具企业不能做大,也不需要做大?
 
    这种观点散见于一些官员、学者在诸多会议、论坛的发言中。其主要的家具理论根源是“家具是个性化产品”,很难规模化,其现实经验则来源于意大利、美国等西方国家家具行业。这些国家的家具行业市场集中度都非常低。在家具区域品牌实力最强的意大利,大部分都是小企业,两三个人就能开厂做起企业来;在美国,的家具企业也不过20来亿美元。
 
    辩析:
        
    其实,中国家具行业发展的现实正在无情地解构着这种观点。
 
    目前家具行业出现了两个营业额过百亿的巨无霸,一个是制造业的卡森集团,一个渠道业的红星美凯龙。卡森集团的“大”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中找到答案:卡森是做皮革起家的,从羊皮、猪皮到牛皮,从皮革、沙发套直到成品沙发的一体化,再到汽车皮革的供应商,进而涉水实木家具、连锁零售业务、房地产等产业,很显然,卡森的规模是通过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的扩张成就的。红星美凯龙的“大”则显得更为“中国特色化”:凭借近年来中国地产市场的一路飚升,红星美凯龙“十个马桶九个盖”,立足于家具行业,通过以上一个卖场质押换来的银行贷款,建下一个卖场,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目前家具行业惊人的“红星美凯龙现象”。
 
    卡森、红星美凯龙案例给所有家具人都上了一课:家具企业其实是可以做大的。其实,联系其它许多行业来看,“个性化产品很难规模化”这一观点早就过时了。餐饮是不是个性化产品呢?肯定是的。但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们,早就把这种个性化产品做成了人类的共性产品;电影、娱乐是不是个性化产品呢?更是。但好莱坞、迪斯尼们已经把艺术、娱乐生产过程当成了工业化流程来运作。
 
    何况,家具尤其是板式家具,其中的许多功能模块完全是可以标准化、程序化运作的,因此,如果善于管理,家具也是典型的“工业品”,如果善于经营,家具企业的规模肯定将越做越大。

    二、“微笑曲线”真的能够让企业微笑起来吗?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一端代表的是研发、设计,另一端代表的是销售和品牌,而中间的低端部分,则代表生产制造。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设计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这是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而提出的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在家具行业如今“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种种外部环境压力下,这种理论或者说概念正在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老板的口头禅。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