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年代企业广告新攻略

日期:2009-01-05 浏览:314 作者:李光斗 来源:品牌中国网

    经济总是在繁荣和萧条之间轮回的。任何一轮经济萧条时期来临,很多企业家最擅长也是最简单直观的办法,就是除了裁员、减薪、关店等外,还会削减广告费支出,以求降低成本自保。

    企业削减广告支出,似乎已经成为应对经济萧条的一套传统“规定”动作的重要一环。其实不然。

    越来越多的有远见的企业管理层在面对萧条时,已经不是简单地整体削减广告费了,而是把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原来大部分的资金是投在传统的媒体上,现在会更多地配置在新媒体上。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更懂得在萧条时代与消费者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并且显然他们也找到了相对廉价的沟通途径。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离不开的两个工具。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和手机真正在民间推广应用的时点都是1983年,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第一个蜂窝无线电话系统投入商业运行。世界第一部商品化手持蜂窝电话DynaTAC得到美国政府批准。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世界上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我国的第一部移动电话1987年在广州推出。第一批手机是原装进口,每部价格高达1380美元,竟然很快就销售一空。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放胆预测:到2000年,中国手机的用户将达到80万户,事实上,到了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8700万,是预计数字的100多倍,而到了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到3.29亿,2007年5.5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当然不会被精明的商家忽视的。

    手机最早成为广告载体的方式是手机短信,至今仍有大量的企业(如房地产、医药企业等)利用手机短信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扩展,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将成为新技术催生的下一个金蛋。

    如果说手机作为广告载体还不能满足商家多样性的传播需求,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可以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1995年中国开始出现商业网雏形,经历了99年全球网络泡沫打压,几近崩溃。大浪淘沙,留下了新浪、搜狐、网易、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网络精英顽强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随着2006年Web2.0概念的兴起,博客、视频、SNS网站,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6分钟,就有网民在百度贴吧发表了“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贴子。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网络募捐平台,短短几天时间,网友在线捐赠即突破2000万元。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更是在2008年互联网大会上声称: “互联网在奥运报道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传统媒体。”

    庞大的用户量和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体现在互联网的盈利能力上。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远超传统媒体。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年均增长60%,而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

    2007年,新浪、搜狐两家的广告总收入约为中央电视台的20%,超过任何一家卫视台的广告收入,五年前该比例仅为5%。

    相对于传统广告媒体的龙头:电视和报纸,互联网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广告费用相对较低;

    ★信息传播及时;

    ★可以多媒体整合应用:以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为例,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广告一旦发布,随时随地在线,存续时间长;

    ★形式多样: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电子商务、文字链接、论坛、视频广告、关键词搜索、博客等;

    ★更为重要的是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且每天新增网民接近24万人,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三四年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达到5亿。难怪有人惊呼: “富裕起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片沃土。”

    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在经济低迷时期仍将有几个方面不会受到太多冲击: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可以在经济萧条中为人们提供“廉价娱乐”工具,网络游戏、网络虚拟装备销售等产业的前景不会看淡;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