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的真正威胁何在?

日期:2009-10-19 浏览:101 作者:韦桂华 来源:品牌中国网

  应当被竞争淘汰的企业而没有淘汰出市场,应当转变而提升的产业结构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转变与提升,应当让企业家懂得未来竞争是依靠能力而不是机会而未让他们懂得反而更加推进他们依赖政策与资源,这才是经济复苏的真正威胁!

  一切的舆论都在热捧经济复苏的到来,一切的舆论都在热捧经济复苏的提前到来是因为各国政府大力推进经济刺激政策。事实上,经济复苏的威胁何在?更重要的是,人们还没有了解经济复苏的真正结症。

  我依然这样认为,正是由于我们没有搞清楚经济危机的本质因素,没有搞清楚经济复苏的真正威胁,以致我们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危机加速企业经营素质的提升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一些应当被市场竞争淘汰的企业依然存活于现在,并且活得非常有滋有味。

  可以这么说,当前经济复苏的真正威胁,在于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太多应当被市场竞争淘汰的企业,太多的劣质企业存在严重影响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企业又大多拥有强大的政府力量支持与金融资源扶持。众多的劣质企业已经结成一种特殊的利益团体,正在严重干扰未来经济的发展。

  这些劣质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经奄奄一息,应当退出未来市场竞争的舞台了,但一些不正当的救市政策却让这些企业替死回生,而且变本加厉地捞去各种资源,去赢得所谓的自我发展。

  提前出版的10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周刊文章指出,太多的工厂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威胁。现摘要如下:

  经济危机来临之前的五年,是世界经济强劲发展的时期。消费、油价和航运费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狂热的买卖局面对于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随着美国消费者用信用卡购买平板电视和视频游戏等产品的热情不断高涨,各种工厂开始在全球遍地生根。然而,经济危机中消费大幅萎缩,负债累累的美国消费者也开始省钱了。这无疑使全球的工厂少了很多活干。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的工业产能利用率都跌到历史新低。

  在经济危机中,产量随着需求的萎缩而下降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经济的好转,经济学家们开始争论,制造商是否会很快开始再次雇佣工人并重开生产线。尽管在过去的18个月中,汽车等制造业已经大幅萎缩,仍然有人担心世界经济会被过剩产能所累并使复苏患上贫血症。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不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并对所有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

  不幸的是,已有证据表明上述推断很可能发生。中国经济仍在相对强劲地增长,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产能过剩问题,并于最近禁止了金属铝生产行业的投资,同时对钢铁、煤炭和石化领域的新项目设定了更加苛刻的条件。

  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情况可能更为糟糕。为了衡量产能过剩,经济学家制定了一个名为“产出缺口”的衡量标准,意为某一经济体的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包括服务)之间的差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尽管全球生产萎缩,现在的形势实际上却在恶化,因为复苏将是虚弱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10年其24个成员国的产出缺口将会扩大到-5.7%,为二战以来的水平。

  过剩产能将直接影响当今政策制定者所面对的问题:什么时候结束用来应对经济衰退的刺激计划?应对产能过剩的方法就是增加需求,不管是通过从根本上加强经济的手段还是“旧车换现金”之类的措施。在需求真正恢复之前,过早地限制生产可能会使危机持续。

  但是如果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经济危机呢?经济学家认为,全球消费方式正经历长期转变。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消费者可能会在今后数年不得不减少花费来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整体需求可能长期遭遇疲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工厂将不得不永久关闭或者改装后转而生产其他产品。

  这并不是不可能。德国大众就把一个汽车发动机工厂部分改装后生产环保的发电机。如果你相信亚洲国家的高速增长,中国和印度等市场的富有消费者将可能弥补部分西方消费需求的萎缩。汇丰银行的报告指出,一些亚洲国家的生产商又开始获得提价的话语权,这表明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可怕。史无前例的产出缺口可能会使人们感到,在产业疲软和竞争激烈的形势中价格似乎永远不会再回升。但是事实却是,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定价权。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这么乐观。汇丰银行的一位中国经济师担心,即使需求得以复苏也将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将是许多中国生产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品牌中国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韦桂华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