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索尼?异想天开!

日期:2010-04-17 浏览:188 作者:于清教 来源:品牌中国网

  索尼就是索尼,不是别的,而是技术和变化

  要谈索尼,我不得不首先谈起堀江贵文,这个与索尼似乎并无多少瓜葛的曾是日本最强有力的企业家和他的商道。

  这位东京大学的辍学生于1995年创办了Livedoor,在随后的10年间将其迅速打造成了日本规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他通过频繁收购、兼并等手段不断吞并竞争对手,势力范围遍及日本各行各业,从互联网到电视台,再到证券甚至棒球队。2006年,堀江贵文因涉嫌投资诈骗等罪名被捕,最终被判入狱2年半。服刑期间他曾购入了索尼PS3游戏股份,但不久后就表示索尼不应涉足游戏业,原因是风险过高。

  而今,堀江贵文当年的警告终得验证。不堪持续巨亏压力的索尼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今天做出了断臂求生、出售业务的选择。4月2日,索尼决定将旗下一液晶电视生产企业出售给中国台湾鸿海,将另一小尺寸面板工厂出售给一家日本本土制造企业。而在这之前,索尼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就一直没用停止过。

  业内分析,这些举动或是索尼逐步剥离制造业务,向内容服务商转型的战略之举。然而,索尼终至今日困局并非一日之功,包括索尼在内的整个日本制造业已持续近20年的不景气,韩国家电企业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乘机崛起,同时中国家电亦随即获得了飞速发展。近几年来,风头正劲、一直觊觎索尼技术、视索尼为劲敌的中国家电巨头们甚至开始扬言——收购索尼。

  收购索尼或许可能,但如何消化、能不能消化、买下的是否是包袱?中国家电下一步仍受制于技术,在本土市场何时停止自相残杀?我们如何着眼于未来,如何持续?这才是中国家电业应深刻反思的根本。当然,中国家电企业尚不具备买下索尼的实力,危机重重,自顾不暇,况且索尼也不可能出售核心资产。但索尼危机中的转向,无疑为世界家电电子业的未来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索尼巨亏与迟缓转型

  在索尼看来,之前将日本西部地区一家生产小于5英寸LCD面板的工厂出售给电子零部件生产商京瓷公司,出售这家5年前以185亿日元从奇美电子收购来的工厂将带来减值亏损。日本媒体报道,协议预计在5月完成,所产生的减值亏损已计入索尼于2月发布的截至3月31日的财年营收计划中。索尼对截止至2010年3月31日的2009财年全年财报的预测数字进行了调整,10月底预测的净亏损950亿日元在本期预测中被调整为700亿日元,与2008财年的首度巨亏近1500亿日元相比,亏损趋缓。

  在业内人士看来,索尼的亏损与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有直接关系,如全球需求下滑、日元相对美元升值、原材料成本大幅升;但不可忽视的是,索尼管理费用高昂、日本企业固有的僵化体制、供应链体系不健全等也是至为关键的因素。进入2010年以来,日本航空总负债逾2万亿日元,不得不在今年1月宣布实施破产保护。同样,全球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在全球“召回门”的严重影响下,2009财年巨亏4370亿日元,这是丰田59年以来出现的亏损。日立、松下、东芝、富士通、NEC、夏普等日系家电企业也无例外,业绩几乎也是全线告急、报亏。

  固然,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千头万绪,是经济周期与市场规律使然。但对于索尼来说,从井大深到盛田昭夫,从出井申之再到霍华德·斯金格,他们一直带领索尼在战略与业务变局中调整创新、崎岖前行,而没有放弃改革和创新。

  2005 年3 月,索尼历史上第一任外籍掌门人霍华德·斯金格走马上任,面对索尼迷局,他分析,索尼的困境缘于战略转型迟缓,因为未来的网络时代应该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但是内容与硬件不是完全的游离状态,不是两层皮,而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数年来,索尼在电子与内容的取舍上就是扔了电子去掰内容,而“内容拯救技术”正是斯金格给病入膏肓的索尼开的一剂救命药方。

  直到今天,出身于娱乐业、执掌索尼已达5年之久的霍华德·斯金格并不承认索尼“毫无作为,日趋没落”,他认为排除全球经济因素和汇率影响,在3D技术、IPTV和广播电视行业等领域,索尼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霍华德·斯金格坚持认为,电子、游戏、娱乐是索尼的三大产业支柱,索尼今后不会进军白色家电等产业领域。

  正如索尼CEO斯丁格现在给出的战略方向,索尼一方面要减少未来电视业务在供应链上的成本支付,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实施开源增效;另一方面,在未来5-10年告诉发展的数字网络时代,以“内容为主、制造为辅”的战略转型必将为索尼重生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