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品牌发展及实战营销策略

日期:2013-11-20 浏览:1172 作者:郭涛 来源:品牌中国网

  中国的白酒企业,无论是刚刚入行创业,还是挣得了地方名牌,或者抢占了区域强势品牌,或者浴血奋战后功成名就,早已名扬中华大地,白酒企业都需要对白酒产业发展历程有所了解,思考未来中国白酒产业新趋势,在日新月异环境变化中,动态调整营销策略,不断升级自己的企业模式,无论产业环境怎样调整,企业有能力化危机为机遇,超越自我实现持久的业绩增长!

  一、白酒品牌发展历程

  1、品牌作坊期(1949-1979)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开始发展。除了名酒大厂之外,其它的基本是酒作坊,秉承传统工艺,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这一时期,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随后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出国家级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 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全国的名酒大厂、地方酒作坊的白酒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这一时期是全国名酒大厂与星罗棋布的小、散、弱“酒作坊”的共存期。

  2、品牌恢复期(1980-1988):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白酒作坊快步变身白酒工厂,此期间全国有酒厂高达五万多家,几乎每一个县区都有一家酒厂,主要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因为白酒消费需求旺盛,供应没能满足需求,小酒厂的厂长们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当时的流行语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当县长不如办酒厂”,如实反映了白酒产业形貌。

  3、广告推广期(1988-1994):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发挥作用,整个白酒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白酒厂之间开始竞争,市场意识强的酒厂快速发展,计划经济老脑筋的酒厂效率低下、经营亏损、举步维艰。

  1994年以前,白酒市场基本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产品是主导因素,在企业心智中,几乎没有广告的概念,促销也处于零促销状态。因此,当时的传播形式就非常单一,传播职责一般归属办公室

  这一时期,开始涌现高速发展的白酒企业,它们锐意进取,大胆尝试广告,一些企业地毯式广告轰炸,迅速抓获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消费者还是比较信广告,说什么一般灵什么,尤其是央视电视广告,效果出奇的好。这一时期产品质量好,敢于大打广告的酒厂销量猛增,小酒厂变大酒厂,一个厂变多个厂,新的白酒品牌层出不穷。市场上开始鱼龙混杂,供求关系开始逆转,广告酒的泡沫开始吹大。

  4、品牌调整期(1995-2004):

  随着广告酒愈轰愈烈,消费者见多不多,见乱生烦。沉住气、踏实干的酒厂回归本源,加大酿造技术的提升,想尽一切提高白酒质量,并纷纷树立品牌大旗。一些老牌酒厂成为“名牌战略”的先行者,通过品牌的扩张,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这一时期,体现品牌内涵的广告语简单直白、贴近平民,比如:“喝全兴,万事兴”,“悠悠岁月酒,我的沱牌曲”,“东奔西走,要喝宋河好酒”,“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难舍最后一滴,景芝景阳春酒”,“过日子离不开那口子——口子窖酒”,“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等等。可以明显感受到,那时的白酒品牌主张极尽平民化,没有“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

  品牌调整期主要有品牌纵向升级、品牌横向升级。纵向升级是单个品牌的纵向升级,单个品牌一般不超过5个规格单品。金六福就是典型代表:品牌是“金六福”,它通过星级来区分单品的价格区间,五星做形象,三星做主导,一星做规模,这也适应了中国白酒市场终端制胜的需要。品牌横向升级,如洋河从洋河大曲横向开发了升级版洋河蓝色经典、全兴横向开发了水井坊系、泸州老窖横向开发了国窖-1573系、衡水老白干横向开发了十八酒坊系等。品牌横向升级,实际上是开发了新的目标消费群体,实施了崭新定位的双品牌、多品牌战略。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