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要活得好,应该怎么做?

日期:2016-06-30 浏览:388 作者:于斐 来源:品牌联盟网

  企业最不好做的时候来了。

  我发现有不少老板身心疲惫、头脑混胀,看不清前途,找不到归路。

  前不久,我在应邀为广州某集团做《互联网+与企业的营销管理》实战培训时谈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7个原则:

  1、过去靠员工体力,未来靠员工脑力;

  2、过去靠员工加班,未来靠员工创新;

  3、过去靠老板魄力,未来靠团队魅力;

  4、过去靠金钱驱动,未来靠使命凝聚;

  5、过去靠经验管理,未来靠流程复制;

  6、过去靠产品独步,未来靠服务横行;

  7、过去靠关系人脉,未来靠资源互联。

  现实中,老板们大多为60后和70后,很少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往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等”、“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贿赂权力、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不懂现代营销理念,更不想于学习,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大多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老板甚至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怎么吃下去的就会怎么吐出来。

  很显然,那些企图依靠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和资本红利而不是通过赋予产品和服务更多的生活美学、科技智能和人文关怀内容实质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会因粗放式发展而被商业丛林法则所淘汰。

  为此,许多老板都是面色暗淡,愁眉紧锁。残酷的现实带给老板们更多的是身体和情绪反映上的胸闷和心悸。但这不应该成为被动强调客观寻找自身退路的理由。即使有也仅仅是空洞的说辞。

  因为市场不相信眼泪。

  企业不能活在过去而要活在未来!掌握优势不会新生,把握趋势才会重生。

  这是近期我们第3期蓝哥智洋机构私董会发布的共同宣言。

  笔者指出,虽然现实艰难,但未来中国企业会出现6大营销趋势:

  1、要重视新兴人群对产品的个性定制和情怀利基;

  2、要重视社会化营销,建立生活一体化生态系统;

  3、要考虑市场碎片化、平台化的趋势;

  4、企业成为内容生产者,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的红利;

  5、要关注终端的情景消费;

  6、要关注县域和乡镇经济。

  不妨让我们来回望上一次美国的大萧条,那是1929年到1933年间,世界性经济危机让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第一次革命——销售意识确立,销售的地位首次超越了生产,营销自此产生。

  1933年大萧条带来了营销概念的产生,推销术、广告术、公关术细分类别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向下延伸,最终造就了全球跨国公司的产生。

  的确,中国的企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他们普遍处在低端、低价、低利润的境况,很多企业对营销不重视或者理解有所偏颇,加上营销手段单一和无创意性,走进了产品、广告、促销、品牌、渠道、执行等的同质化死胡同。

  不是吗,许多挣扎在生死线边缘的企业,由于没有显赫的品牌声誉,面对寒冬,也无法完全复制行业领袖企业一样的应对办法。因此,必须找出适合自己的“过冬”方法。

  事实上,再怎么顺风顺水的企业,也许之前经历了千难万险,如今看起来虽已达到了光鲜靓丽、风光招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路上不会遭遇莫测和未来的某种不可确定性。相反,跌跤、犯错等等还会时时在经营的征途上重现和闪回。关键是,如何以一个理性的心态来应对。

  原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曾在为老朋友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所作的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说,王石和万科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几乎所有可能犯的错误”,幸运的是“他们在错误还没有能把他们毁灭的时候醒悟了”。

  市场这东西其实很残酷,它一变脸,你就要面临变革,而且它每一个变化,你都要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予以敏感的发现并快速的予以捕捉。所以说,从事企业经营是一份痛并快乐着的苦差事。因此,我们要想在同质化的红海中迅速突围进而走进差异化中的蓝海就必须迅速转变增长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自身发展由“经验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赖”转变,由“企业制造”向“企业创造”转变,使企业真正走上良性运营轨道。在这一过程当中,也许我们还会犯错、犯难、犯规,但谁又能否认,这恰恰也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呢?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

  说老实话,金钱正随着消费体验的改变而改变流向,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一家企业仅仅是靠着跟风、追随、模仿起家,尚未系统的建构自身的核心优势,也许一时半点会解决相关的温饱,但大浪淘沙、激浊扬清万一形势突变,遭遇到也只能是夭折的命运,不幸就是其典型的标志符。

  诚然,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特定客观条件的演变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立足自身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把握行情的趋势运转能力,同时在审时度势前提下以整合资源和突破创新为双翼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命门的关键。

  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其战略应有其相应的发展导入模式:

  企业结构薄弱处。显然,取长补短应该是每个企业都明白的通俗道理。

  目前对于一些正在成长中的企来说,风浪凶险前景莫测。因此根据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相应出现某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薄弱处来合理布局,制定本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措施,就显得大为强迫。最关键的在于企业应设法成为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

  当然,这一战略又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产品变动的总体趋势及本地区的情况,选择处于上升、扩展阶段的细分领域,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二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三是进入新兴行业,在“前沿”领域寻求变得优势及发展的机遇。

  企业资源的拓展处。中小企业通常会比较依赖本地区所特有的社会资源和人脉优势。这些资源优势有时相对单一和区域特征明显,但有其进入的可控性和便利性。如一些地区的特色生产基地等。

  生存夹缝的求索地。生产经营中,除少数技术集约型中小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设备水平、技术开发能力都比较低,一般难以在同类品种上于大企业直接展开竞争。在“夹缝”中求发展的战略,就是选择产品市场开发的结合部或边缘地带,找到竞争较弱同时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某些“间隙”,开拓企业的发展空间。

  依附经营的结合点。所谓“依附”,就是把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于发展相对固定的纳入或嫁接在某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上,成为这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系列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专业的生产与开发服务。选择采用依附型经营战略的好处在于中小企业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产品的开发方向较为单一、明确,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另外还能通过协作的关系进行联合开发,依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实力,突破自身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笔者指出,如果企业仅仅象过去一样在盲目推崇战术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忽视或根本没有注意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或者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一样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慢慢的,逐渐升高的水温最终麻痹的是搏击的力量和进取的斗志,接下来很显然,在市场的大幕上,只会演绎一场又一场的悲剧,而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如果一个企业经营理念再不调整,根本没有什么前途而言。

  在新常态下,有许多的冲突和矛盾,就企业经营和个人成长中谁都想早点避开,或者躲得越远越好,然而老天往往不夙人愿,也不会遵循你主观期望来行事,该来的危机总归会来,关键是你有否应对的坦然和执着的勇气。

  现在,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总有些企业难以适应,呈现惶惶不可终日之态,他们总希望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影响不要侵蚀到自身,把一些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危机看得如临大敌。

  因此自身的企业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老是长不大,这种内心里企盼的安稳实际上就是保守的代名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与这种害怕危机呈现保守性相应的另一面,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它使我时常感慨与我们国情与生俱来的一种文化与观念上害怕风险希望安稳的保守落后的劣根性一面。

  在我们古代的中国,由于地处东亚,与周围各民族相比,它是最先进入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和发达的古代文化,使之成为高高在上的“天朝”;整个民族形成了一种不屑于和外界交往的“自我中心主义”。当西方人初来中国时,中国皇帝还以为他们是来“朝贡”的,乾隆皇帝在至英王乔治三世的诏书中曾说:“天朝国威远被,万国来宾,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奇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中国人沉浸在世界和天地之中心的妄自尊大的迷幻中,对于外界发生的变化毫无思想准备。

  马克思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当中国盲目的“中心狂”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所打破时,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的沮丧和外强中干的病态心理,以及对外部的本能的怀疑,莫明的恐惧和过分的戒备。这种心理关闭了近代中国像外国学习的大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由于长期的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影响,中国人在心理上对各种危机的接受总是害怕和担忧,从而束缚了自身的手脚。

  记得二次大战时,日本的经济曾落后于欧美15到20年,但它仅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工农业生产跃居世界发达国家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