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出路就在改变自己!

日期:2016-08-09 浏览:538 作者:于斐 来源:品牌联盟网

  消费者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了解他们的速度。

  接触了许多的老板和他们的许多产品,我悲哀的发现,他们活得其实是很窝囊的。

  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企业为什么濒临倒闭的边缘?

  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但抽丝剥茧的展开,我认为无非是这么几个字:卖点、模式和资源,许多企业恰恰是稀里糊涂,把特点当卖点,把形式当模式,以及资源的粗放和精细他尚未搞明白就敢来做市场。

  你说,这不是找死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企业愈发病得不轻,要么垂死挣扎,要么奄奄一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寿命长不了哪里去。有媒体曾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才2.9岁。真好象一股寒流来袭。

  不过,把话说回来,中国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为什么死得快呢?

  除了政府主导不力,缺乏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环境外,当然经济学家或别的资深人士也许会从产权制度、比较优势、经营理念、管理水准等方面深度剖析寻找原因。

  但在我看来,这未免太专业太技术太抽象的做法,往往使企业无所适从,很简单,关键还是要有可操作性。

  这几年,市场群雄逐鹿,风云变幻,各路豪杰前仆后继,场面上一片喧嚣。

  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的领头人,因业务关系我曾经接触海内外许多企业老板,通过实地访谈、考察与调研,我深深意识到,他们的企业之所以过一段时间杳无踪影,曾经的豪情万丈变为空空的行囊,最要紧的是战略缺失导致的不能迅速融入市场,不能迅速融入社会,其结果只能面临对手的疯狂进攻和汹涌蚕食,以至于处处被动,最后被整个吞没。

  说简单点,众多的企业死得快的原因在于没有领悟和掌握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精髓。

  这里的一个中心就是指围绕市场精准定位展开的资源整合;二个基本点则是指差异和创新。

  笔者指出,尤其是资源整合,需要企业在审慎的分析自身优劣基础上,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构造全新的市场价值体系和核心竞争优势,强调主观和客观互动,宏观和微观相融,运用内容营销理念为产品策略提供消费者洞察。内容营销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费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要么让消费者感到有趣。但是,许多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宽、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不明白现在已是需求决定生产的时代,他们往往把市场营销简单等同为一般推销,这在现实的营销发展过程中则具体表现为营销手段落后。

  顺便提醒一下,这方面蓝哥智洋机构是其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活学活用公关策划和内容营销来迅速吸引眼球,让同样的产品卖出不同来,让平凡的产品卖出不平凡来,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用速度和梦想引领未来。

  应该讲,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企业老板,也都意识到了资源整合的重要和必要,但不知从何处起步。

  很显然,企业如果是缺乏资源,完全可以借势、借力、借助外脑的方法找到自身在市场上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果指望想自力更生,一味的想通过漫长岁月来累积经验,用个人奋斗累积资产的这种长期一贯制的做法是可笑的,关键是时间和市场都不允许。要知道,一个产品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环境、特定背景、特定的组合,很多企业在取得成功后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将过去某个产品的营销思维断章取意的转嫁到另一个产品上,这是很不合乎营销规律的,当然也是永远不能成功的,只有把内容营销融会贯通的运用在企业产品市场运作的每个细节,让企业亮出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坦坦荡荡的生存发展,那才叫真功夫。

  尤其是在当今强调速度和价值的时代,想靠自身的营销体系和市场布局显然只会带来意识的陈旧和行动的迟缓。

  十几年来,蓝哥智洋机构曾为海内外众多的成长型企业提供过专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规避了风险、进行了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找到了延长生命良方。其丰富的实战经验说明,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要在知名外脑的帮助下,充分考虑和规避市场风险,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投入、实现市场化的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企业能集中自身现有的资源,洞悉市场发展规律,针对消费文化的多元格局,审时度势走出一条细分化、差异化道路。同时通过多种宣传手段的组合运用,准确细分,以尽快赢得先机,抢占市场,实现销售。

  否则,片面相信自力更生,就能丰衣足食,缺乏变革的勇气那就没治了,彻底死定了。

  当今,在这个社会化媒体时代,更加彰显消费者的人性、个性和主动性。只要企业能以趣味性、娱乐化、大众化来吸引眼球和市场关注,以利他性、价值观、概念驱动、价值认同来诱导客户购买,以创新性的思维来改变客户固有的看法、打破已有的市场平衡,并在互动和娱乐中引导市场和消费者对其产品特点的关注,就能创造新的商机,赢得更大的发展。

  这也符合中小企业的情况,在整合自身现有所有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方式,而不是一味跟风追随大企业,失去自己本身的性格。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在产业转型的临界点上,发现有不少企业更专注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非聚焦于对消费者心智资源的争夺,这其实是最典型的短视。记得任正非曾对研发团队提出,企业活不下去就没有未来,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仅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大家都要以商业成功为导向。高端手机若以技术为导向,赚不了钱,那你们的高端是没有价值的,过不了三个月,高端就成低端了。如果只试探着科研,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若要做成一个产品,需要别的业务来补贴,我认为有必要在策略上好好分析。

  这使我想到了实战策划。

  现今社会,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市场已由厂商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一个好的营销策划,不是让企业一味的投入资金,而是懂得围绕市场定位整合资源发挥的效能。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意识到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生产再生产,可如果生产后没有销售,那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当今的互联网已经从电脑迷的专用工具转变为营销者的创意舞台,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得了真正主权,他们现在能够以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方式表达情绪、发表评论、影响甚至参与设计与生产。

  很显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小企业原有的生产要素都需要打散重组。

  一个没有实战策划概念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

  实战策划的核心是确定企业战略规划,要明确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追求的是结果文化,而不是历史文化。因此,跳出传统模式红利的娇宠,在平等、开放、透明中想方设法去吸引用户追逐,并根据定位发展战术营销。战略规划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据此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战略,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还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是在对手薄弱之处出手,还是与对手针峰相对,是追求短期利润还是在意长期发展等都要有明确的企业规划。在战略框架的指引下,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基本策略都可以迎刃而解。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工具来拓展市场,而仅仅依靠企业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自力更生。

  这显然对营销的理解是狭隘的,也是片面的,当然也满足不了日益变化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企业有了好的实战策划,接下来做的就是企业人员的执行力了,实战出效益是重多企业奉行的信条。从现代营销来看,企业的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高层决策往往瞬息万变,那么这就需要一个强执行力的团队来执行。正如美国一本颇为流行的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中所描述的罗文一样,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有足够的执行力。这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但也有的中小企业会说,我们的生产能力可以,但要找到什么能够给出准确策划和标准执行的人来,恐怕有些困难了。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何才知道自己的定位、策划是正确的呢?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与我们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合作的众多企业也都是意识到了自己实力不行,面对困境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于是慕名找上门来,希望我们以战策略服务于海内外企业的经验来给自己指明方向。当然,对于那些客户,我们也不负嘱托,通过针对性的了解和系统策划,提出适合企业情况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让企业在这方面少走冤枉路,尽快走上正轨实现销售和盈利。

  笔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指出,未来中国企业有6大营销趋势:

  1、要重视新兴人群对产品的个性定制和情怀利基;

  2、要重视社会化营销,建立生活一体化生态系统;

  3、要考虑市场碎片化、平台化的趋势;

  4、企业成为内容生产者,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的红利;

  5、要关注终端的情景消费;

  6、要关注县域和乡镇经济。

  因此,对企业来说,无论是品牌的强强联合,还是以小博大,都需要创新平台来接纳包容,尤其对企业来讲,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在应对市场风险的征途中,明确战略定位,坚定奋斗方向,重塑管理理念,将产业价值链中生产、供应、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等环节充分联系,发挥各环节中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互动中为用户留下美好的记忆,获取利益选择。

  当前,“互联网+”是个伟大变革,正在以创新、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展现当今是一个生活大于生意的时代、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时代、也是一个趋势干掉规模的时代。

  作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学会生产口碑,应时刻让自己置于危机状态下,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在自我意识的依赖或等待中麻痹意志、丧失机会。同时,应该去开发具有更多话题性和市场影响力的内容产品,去建立商业生态系统,去整合全球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企业原有生产或服务的管控型组织体转型为交互性价值体,才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