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大数据:无人车,正驶进无人区

日期:2016-10-20 浏览:147 作者:刘永煊 来源:品牌联盟网

  “互联网 ”时代影响着生活、经济乃至社会各方面,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即将生活在前所未有的跨世纪“未来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却是忧喜并存的。如果过于依赖机器人工智能,在某些程度上加剧了人类的存在危机感,万一病毒入侵,万一机器过度智能觉醒超越人类,那么我们面对的则可能是与人类对立的机器世界……

  而如今,风头正劲的“无人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互联网、IT、汽车等各大行业巨擘的角逐、牵引下,正缓缓地驶进“一个美丽新世界”……

  无人车,无人驾驶,前人未见的生活体验,颠覆人类的技术应用,在各巨头“众人拾柴”高举起前行的火把的照耀下,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态的催化下,昂首挺进“无人区”。此等情形与豪迈,与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此前在全国科创大会谈及华为的未来所言的情况何其相似,“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那么,大家为了“无人车”一往无前,而“无人驾驶技术”真的是如此美好吗?

  巨头们为何如此热衷“无人车”?

  尽管有些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或者人工成本增加,但是,放眼中国,咱们暂时不太缺人。那么,百度、乐视、沃尔沃等涉及“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无疑是要抢夺“老司机们”的饭碗。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何大家还如此迷醉、热衷研发、推广“无人车”及“无人驾驶技术”?

  首先,“无人驾驶”是一个未来的技术热点趋势,只要是有创新基因的企业,都想搭上这么一般可能“万世流芳”的班车。如今,“无人驾驶技术”多停留在辅助驾驶层面,顶多算上“半自动驾驶”,还不能保证“全自动驾驶”安全带来的实惠,因为特斯拉“无人驾驶模式”带来的结果就是“事故频发”。但是,就是因为远,甚至还有点虚无、不可靠,才更有想象空间,更有助于提升品牌逼格。于是,各行业巨头就纷纷开动搭上各自品牌LOGO的“无人车”研发生产工程了……

  以苹果公司为例,乔布斯时代的光芒已经远去,iPhone产品的创新突破乏力,库克执掌苹果之后“创新能力不足”成诟病。库克必须让苹果进入一个新领域,避开“永远吃乔布斯老本”的嫌疑。

  当下大家始终看到的情况是:苹果公司似乎自iPhone4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之后,就再没有推出能够“再一次改变世界”的重大创新产品品类。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一季度,苹果三大硬件业务,均出现了超过一成的暴跌。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格力电器拟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全球的空调企业将跨界汽车领域。而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10万辆纯电动SUV产能给格力造车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石。下一步,格力进军“无人车”看来也是指日可待。

  企业“跨界”造车,“坑”到底有多大?

  既然“无人车”如此能提升企业品牌的格调,那么多元化、跨界就成为了现有企业发展的标的方向,而且这种举动还一度被冠以某企业发展壮大的美好联想。然而,在商业范畴,企业必须要有自身“一技之长”才能持续发展。唯有专业,才是企业竞争力;而某些领域多元化跨界的进攻,因为不熟悉不专业,往往低估了进入门槛,以及现有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对手实力。跨界成功后很美好?但,要知道里面的坑有多大。大家不妨看看前几年家电跨界汽车铩羽而归的案例。

  还记得春兰、奥克斯、波导、格林柯尔、美的等家电企业都“造车”吗?由于2003年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众多家电企业开始一窝蜂向汽车业开刀、以谋求高利润。可惜曾经爆发的家电业进军汽车产业的繁华,最后不过是泡沫。2005年,奥克斯宣布退出汽车业,最早进入汽车业的春兰,2008年也把自己打造多年的重卡业务出售。众多家电企业最终还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其中,美的算是是其中一个代表与缩影。2003年起,美的集团进军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汽车领域:2004年至2006年初,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可惜,到了2008年底,美的三湘客车全面停产。2009年7月25日,美的集团更是以6000万元的价格把三湘客车厂100%的股权出售给比亚迪。与家电业相比,汽车业需要投入的钱更多、品牌效应要更强。

  就美的进军客车失败的案例而言,我们还是能总结出一些问题。首先,当时“宇通”、“金龙”、“金旅”等就占据了一半市场份额,新进企业很难打开局面。再者,汽车品牌集中度高,消费者成熟理性,家电业者生产的汽车短时间内难获得消费者认可;而且,汽车制造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新进入者往往缺乏专业化人才储备及后续大额投资,“外行跨界造车”失败近乎是必然,成功反而是偶然的。汽车企业相对家电等生活消费领域产品的企业都是“巨人”,虽然家电企业对汽车产业规模动辄计划投资几亿到几十亿元的资金,例如美的对外披露的汽车业投资也有35亿元,但是这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还是资金体量较小,“小巫见大巫”。

  无人车未来看似很美好,现实却有点残酷……

  无人车看似很美好,而现实却显得骨感和羞涩。设施、维护、技术、成本、路况、安全、流量等问题,都是需要各大汽车厂商去面对和解决的。

  首先是设施问题。基于环保与只能控制方面考虑,“无人车”几乎都是电动车。那么问题来了,充电设施问题亟待解决。而现阶段,电动车的充电桩及充电技术时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无人车的道路故障抢修和日常维护方面,都需要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否则,你以为无人车真的是完全可以自生自灭不用人管吗?即便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也不一定能保证车辆能24小时跑个不停。

  其次是技术与成本问题。目前,无人车技术还不够成熟,君不见特斯拉电动车“无人驾驶功能”惹祸连连、事故频发?如今的无人车路测,都是选择相对理想甚至封闭的路段进行,这种“半自动辅助驾驶”离“100%实时路况人工智能驾驶”还比较远。因此,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与成本的投入是必然,但高额的成本也是无人驾驶汽车短时间内很难商业化的问题所在。有消息称,截至2016年4月底,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专利已申请近358项,包括无人车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检测与定位、高精地图、语音和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无人车测试等技术。但百度的这种只能满足“半自动驾驶”的技术,路漫漫其修兮。试想,行人低头玩手机过马路,自动驾驶汽车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和外置配置来预判行人的轨迹,最终无人车还会成为提高事故发生的“罪魁”。

  再者,需要考虑政策、路况交通问题。目前,互联网、汽车、科技企业也只是着手不断测试,如要实际商用,还需要充分考虑政府层面的道路配合、政策、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因素。至少,接下来只有无人车被允许大规模测试,才有可能真正拉动实际商业化应用。

  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安全与否,始终是市场对无人车能否商业化的最重要的指标。如今,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频频,还出现了中美国特斯拉车主采用自动驾驶模式行驶后出事故死亡。最近,又有特斯拉Model S 90D车辆在法国路试时发生起火车辆尽毁……类似的“无人驾驶”事故,打击了政府的信心,也给无人车的研发及测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英国《每日邮报》曾指出,“没有方向、没有刹车,这听上去都让人有些害怕”。据数据显示,早过去3年间,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工程专家小组,就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了多次测试,从技术层面说,应该已“达标”。但有56%的英国成年人表示不会购买,25%的人强调说,“机器人汽车”的安全性不能令人放心。

  网络数据流量方面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按照百度CEO李彦宏的设想,“无人驾驶很可能不再需要互联网、甚至不再依赖互联网”,但是实际技术应用上却需要大量的互联网数据支撑。最近,在Intel开发者论坛(IDF)上,IntelCEO柯再奇表示,到2020年,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的数据为1.5GB,无人驾驶汽车每天则会使用大约4000GB数据。如此想来,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巨头,是否对无人车充满期待,因为到了那一天,睡着都会笑醒……

  而且,还要考虑法律纠纷问题。万一无人车出事了,如何认定是驾驶人问题还是车子厂家的问题?无人车上路前,立法肯定要捋清楚。目前,多国在无人驾驶汽车上都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如驾驶安全、法律保险,以及与整体道路系统的对接等。而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社会已引起相关法律方面的争议,一是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是由汽车制造商、无人驾驶系统供应商,还是驾驶员来承担责任?无人驾驶汽车的汽车保险适用何种法律?……据悉,Google 无人车项目团队已经找来了意外天气保险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的首席法律官凯文?沃森(Kevin Vosen)来当法律总顾问,这也是无人车团队第一位法律总顾问。

  隐私问题。无人驾驶车内是否有摄像头观察乘客?或者,提示坐在主驾驶座位的人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还有,无人驾驶汽车制造商、无人驾驶系统供应商及卫星导航服务提供商,都极有可能不当存储甚至使用无人驾驶汽车用户的行驶数据,用户行踪等个人隐私将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那么,未来很多“艳照门”事件是否就会与无人车扯上强关联了吗?

  最后,还会有其它问题隐忧。按美国FBI的话说,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是潜在致命武器。据美国联邦调查局预测,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很可能成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新型的致命武器。例如,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自动驾驶汽车装置炸弹,再由车辆自动导航将炸弹带至目的地引爆。还有,有部门担心犯罪分子更改自动驾驶汽车的系统,使车辆不遵守信号灯指示及道路限速规定,这么做可以让犯罪分子有足够的精力与空闲时间去做其他犯罪行为。

  在大家看来,无人车是一件比较美好的事情,但目前始终是问题一大堆。而且,在中国,自动驾驶可能会遭遇更多问题。首先高端的自动驾驶车型必定售价较高,不能实现大范围推广。其次,面对经常拥堵的路况,无人车可能会增加拥堵和追尾等事故。而且,自动驾驶技术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永煊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