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马光的“道”品管理

日期:2017-01-16 浏览:494 作者:王运启 来源:品牌联盟网

  我们最初知道司马光,也许就从小时候那则“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开始。而司马光作为古代的名士大儒,为官楷模,文化宗师,他的思想与主张,智慧与道术,还有更多值得我们今人,当下企业品读、学习和借鉴的。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先生,祖籍山西省夏县涑水乡。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为官”正直,宁折不弯,清正廉明,举贤斥奸,为国事民生敢犯龙颜,置安危于度外;司马光“为人”宽宏大度,能受人建议。沉稳持重,虑事慎密,光明磊落,有不同见解开诚布公,从不来阴谋诡计。在司马光历四朝为臣,数十年的官宦生涯里,他的为官之道和做人之道倍受后人追捧。笔者通过归纳提炼出的司马光为官也好,做人也罢的几个“道”来抽丝剥茧的解析,以期达到借古明今,对当下管理有所借鉴目的。

  驭才用人之道——关乎其心

  司马光是一个对人才观很有研究的人,他的许多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都记载于《资治通鉴》里。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是处于统帅地位的。司马光非常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为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所以,司马光在取才、用才和驾驭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司马光认为在用人时尤其要注意用人时应该真诚和信任。因为你的事业是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的。领导对下属信任和真诚,下属会将心比心,不但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对领导和组织的忠诚度也大大提高。

  非常之功,非常之人:司马光认为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料一样,应该取长补短,用人时首先发现他的长短处,再根据情况扬长避短,就可以物尽其才了。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比一般人难以驾驭,这就需要领导者更高的管理技巧;因为不同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去完成,所以非常的事业需要不同凡响的人去完成。

  驭将之方,操得其柄:司马光认为优秀人才应该为我所用,用人时根据职位的要求来选用人才,而且要抓住关键,了解对方的心理,用的人自己要能控制得住,要掌握住其权柄。如果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虽然有才也不能为我所用,即使任用也不会用好。用人在于了解被用之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去满足,抓住他的权柄,发挥他的才能,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心,管住了对方的心,就管住这个人。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司马光认为机构管理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为许多朝代衰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冗官。一旦冗官现象解决了,留下精英来管理,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它们的生命力将大大增强。这些看似朴素,没有什么新鲜见解的话,却包含着不论亲疏远近,出于公心,唯贤是举的思想,成为历代正确的用人准则。

  低调勤俭之道——关乎其强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生活十分朴素。他家一贯粗茶淡饭,即使招待上等官员,也只是用当地的山果、土产的蔬菜,而且也只限于三五道菜。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在《训俭示康》曾多次着重论述了这个观点。

  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风俗颓败,讲排场,摆阔气,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等等。这些糜烂陋习是非常可恶的。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告诫儿子“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其三,教子力戒奢侈齐家:司马光还不断嘱咐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这些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其四:以身做责刚正不阿:随着司马光职位的升迁,有不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为避免此类“人情”,他在自家客厅内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而在高深的商业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少人认为来谈论勤俭节约好像是有些过时,甚至会令到一些人大失所望。但对于国内许多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张口闭口都是现代管理理论,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众多行业和企业运营的最基本的法则,假如连这个最基本准则都做不到的话,企业的发展都将只是空中楼阁。

  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对着资金实力成千上万倍超过自己的国外巨头,首要的任务不是谈论管理战略,而是培养一种近乎于残酷的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没有这种文化,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都没法帮助你节约成本。这种文化不应仅仅是写在店铺的管理手册里的,更重要的是先要体现在企业的高层领导人的身上,这也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治国理政之道——关乎其久

  司马光强调治国要“明其道,循其法”;他所说的“道”,就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他认为礼义是万古不变的准则,是国家治乱兴亡的根本。久司马光在一个朝代灭亡之后总结经验时认为,礼坏义崩是他们衰亡的根本原因。不管“王”也好,“霸”也好,他们的行为,都在礼义法则的指导之下:任用贤明有能力的人才,奖励善行,惩罚邪恶,禁制凶残,镇压暴乱。只不过名位尊卑不一样,恩德深浅不一样,功勋大小不一样,辖区广狭不一样,如此而已。并不像“黑白”“甘苦”之恰恰相反。

  他这里的礼就是指制度、教化、等级的总体,用在公司上就是组织结构加授权加培训,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相对来说是小的,试想想法律能管得了孝道吗?制度能管得了员工对公司的不忠诚吗?世界上还有很多基本上没有任何法律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秩序比很多有法律的国家都好。

  赏善罚恶,意在激励;司马光提出“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关键在于赏善、罚恶。司马光认为人的功绩有大小,因此奖赏有厚薄;人的罪恶有大小,因此刑罚有轻重。他主要强调两方面,一是赏罚明当,一是赏罚必行。赏罚明当,就是要赏有功而罚有罪。“有功则赏,有罪必罚;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至于所憎”。在赏罚问题上,最常见的是凭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出发,这样就容易夹杂个人感情因素,把事情弄糟。惩罚一个不善的人而天下不善之人都有所害怕,这就是国家施戚。奖赏一个有功的人而天下有功的人都很高兴,这就是国家造福。只有威福兼施,才能使国家安定。其实,也是在激励少罚多奖,正确执法执政。

  上下同信,无信不保;司马光认为,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到地方治理,无论是人才的选用还是民众的管理,都需要一种“信”的存在。这里的可以是诚信,也可以理解为信任、信誉。他说“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大到国家之,小到民众之间,都需要“信”来保证正常的关系链。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信同样重要;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为众人一致认同。但是有一些企业主只是着重于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的诚信,而忽略了企业对员工应有的诚信这最重要的一环。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员工激励、员工培训是目前许多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也是企业实现稳步推进,做长做久的重要保障。司马光的这些“道术”中的思想精华,虽然现在我们看来并不那么晦涩如深,对于现在的管理者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启示。这就需要不断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一旦培训教育上去了,即使内部的制度很少,处罚又特别轻,同样能把公司员工管理好。

  历史凝聚着很多闪着智慧之光的管理精华,供我们学习参考,他们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管理上的不足。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王运启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