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的品牌商业哲学:不成功,便成仁?

日期:2017-01-17 浏览:233 作者:刘永煊 来源:品牌联盟网

  去年以来,关于乐视等公司的不断融资快速多元化扩张就惹来了业界争议与各界关注。暂且不说去年乐视面临资金链断裂四处融资的险情,还有前阵子展示的新车FF91及预售,1月15日其联手融创召开的战略投资暨合作发布会上,贾跃亭首次正面回应争议就让人咋舌:关于庞氏骗局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回应过。这次回应一下,说乐视庞氏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黑手,一种是SB。

  一石激起千层浪。1月16日,乐视网开盘涨3.02%,乐视网控股的酷派开盘也涨了近5%,不过,融创中国开盘跌8.78%……

  俗语有云,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的融资扩张,再吸纳投资资金再扩张与续命,但至今仍未让人看到豁然开朗的开阔局面,也难怪各界舆论、公众及投资者的挑剔眼光了。

  正如“狼来了”的故事一般,过多地吹嘘却缺乏实际,大家肯定就不再相信了。

  不过,成功无捷径,有时候需要的就是企业家冒险精神。那么“一而再再而三”也不一定是坏事了?

  当然有时候,也要抛开“三”。例如,小三?否则,会有人唾骂:你全家都是小三!……

  那么,接下来,不妨来谈一谈“事不过三”。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

  顾名思义,同样的事不宜超过三次。

  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并能做到“事不过三”。

  “事不过三”,是怎样的道理逻辑?

  错了一次,不应该有第二次,更不应该有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不可饶恕的了。

  因此,在实际商业环境中,无论是市场策略还是计划,都应该足够灵活,并要及时吸取过去及自己的经验。引以为戒,不应当犯超过三次的错误。

  狼来了,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当农夫第一次听到放羊娃说“狼来了”,信以为真;当农夫第二次听到“狼来了”,半信半疑依然援救;当农夫第三次听到“狼来了”,鉴于前两次的假,认定可能性概率极低,就不上山援救了。

  这方面的寓言“戒条”,对于普通打工者而言,更加需要恪守。

  对于这个成语所暗含的隐喻,外国人似乎也情有独钟。

  有一部英国喜剧片叫做《事不过三》,还有一部德国电影叫做《床事不过三》。

  《床事不过三》电影中男主角汤姆单身、不谈恋爱,其还有一个古怪的原则,那就是对待女人“上床最多三次,绝对不能超出”。

  似乎主人公也深谙“事不过三”的逻辑吧。毕竟相处久了就会日久生情,自然难免告别单身,为了一株花放弃一片森林了。

  而且,有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往往只能清楚记住三点内容,再多的就会自动归类为其它。

  那么,过多的内容归类会容易让人阐释第一时间的精神抵触式审美疲劳,不便于让人吸收实质性内容。

  因此,善于演讲的都喜欢列大纲,把很多东西整合在一块,归类为“这次,我只说三点”,尽管,然后依然哗啦啦地说了老半天。

  对!在商务语境里,向人表述东西的观点或佐证,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事不过三”,在某些方面,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这个自祖先就传下来的“哲学观”还有另外一层内容。

  那么,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客观哲学范畴而言,三不过是另一个起点,有了三才更好地衍生出“万物”,即所谓的“一切”。

  还有一句古话叫做“三思而行”,即要深思熟虑,这里面的三是“多”的意思,而不是字面意义的“三”。类似的还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三,似乎就是“全、善、美”的代称了。

  那么,这个道理跟“失败乃成功之母”能扯上干系。毕竟,成功都是从很多失败的“尸体”中爬出来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这也很符合商业领域里的创业精髓。毕竟,就创业者而言,失败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修课”。毕竟,并不是谁都能一步登天。

  试想,假如当年爱迪生试验三次就放弃了,他就不可能成为电灯的发明者。那么,如果马云当年去面试被肯德基拒绝后自暴自弃,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帝国的强盛,以及投资肯德基中国的“佳话”。

  因此,“事不过三”这个道理,需要博弈。

  不过这也好理解,毕竟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体。

  但是,“事不过三”也可以解释成功人士的艰辛历程。那就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超过三次!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成功的彼岸”。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正如很多事情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某家企业的成功不代表跟随、模仿的也会成功。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直观理解的“理所当然”,所谓“清流”。

  是的!世界充满矛盾,商海更是波光诡谲,让人难以捉摸。事不过三?有时候事要过三千!还不止!但,错误决不应当“再而三”!然后,成败得失,还是要交给命运与市场去客观检验吧。

  “事不过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就企业管理中,上属对下属的提醒与责难不应当超过三次。

  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而实际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一方面,企业员工要对上级的任务有足够的重视与细心,如果要让上级重复超过三次还没有做好或纠正的话,这个员工自身的素质与价值就存疑了。

  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不断地提醒、甚至责难,下属依然继续犯错或者遗忘,管理者心情不好,下属心情也肯定更加不好,事情肯定会弄得更糟。

  很多事情,超过三次就会带来烦躁与抵触,甚至麻木。

  古人作战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重要的事情当然要“惜字如金”,最好说一遍,最多不应当超过两遍,第三遍重复的话,一是此话无聊、听者觉得说话者不重要,二是加重受众的抵触心理、对抗作祟。

  其实,不仅是商业经济方面如此,谈恋爱也是一样。

  难道一开始拍拖就不断说“我爱你”吗?这些事情是要循序渐进的,恰当时候关键时分才好“说出口”,以求“一击即中”。而且,这些话说了三遍还没有效果的话,就要暂缓重新思考“策略”与“攻势”,适当“重启”或“调整”了。

  而这,跟“潜伏狩猎”是同一个道理。若无事“空放枪”,难道要吓跑“可能已经到嘴”的猎物吗?

  “事不过三”,更多体现的是品牌商业经济“标靶”哲学。

  因为,赛场上比试,大家永远只会记得前三名,直接忽略了第四名及以后的。

  当然,更有甚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这里面蕴含的所谓“文人的谦卑,武夫的好胜”的真相是,大家都喜欢也只会盯住排在最前面的。

  尽管,第四名可能只是相差那么几毫米、零点零零几秒,或者不过是裁判对动作的主观打分。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电信行业有三巨头,互联网行业有三巨头,饮食行业也有三巨头。并不是只有三巨头,而是大家直接把实际情况分类为“前三名及其它”。

  就商言商,大家只能争破头如争夺独木桥头“第一步”一样标榜自己在业界的“种种第一”,尽管这种第一的背后增加了不少定语前缀。例如,“某行业罐装XX领导者”、“最懂中国人的健康XX第一瓶”、“华南地区销量第一的XX”等等。

  以上的用种种定语圈定企业品牌自身的“江湖地位”无可厚非,这在策略定位上叫做“树标靶、抢地盘”,所谓“抢位”。

  不过,有赌未为输,很多事情说多了,有可能大家就逐渐认同了。

  “事不过三”,也是在顺应潮流趋势倡导“化繁为简”。

  因为,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快餐文化”泛滥,大家已经习惯了懒得细究纷繁复杂的信息。

  例如,大家买东西的时候脑海中通常就只会出现不超过三个品牌,然后选择其一。

  又例如,有些人,面对超过三样的商品就有了“选择困难症”。

  那么,现实中很多快餐连锁都喜欢推“标配”的定食套餐,一是便于产品标准化把控与企业管理,二是洞察了吃快餐的打工一族居多,“忙碌的大家只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像小米等一些互联网企业,其创业初期的产品往往是“单品”,至少不过超过“三个”。这么一来,既能更好地集中资源解决问题、打开市场,也能率先以“孤品”理念引起注意、敲开新用户的心扉。

  很多东西并不都是越多越好,找对的话,贴心的话,一个就够了。

  某电商平台的广告语,不就是“上XX,就购了”?其本质就是迎合消大家化繁为简的消费心态。

  最后,无论是品牌创业、做管理、打工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注意:事不过三。

  事不过三,事不过三,事不过三!重要事情重复不超过三遍!

  其实,大家都想着美好,希望坏事倒霉事都不要“过三”。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世事难料,谁知后事如何?

  唯有,凡事多留心,要三思。

  千万,不要“一思不挂”。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永煊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