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的存量消化与空城窘境的背后

日期:2017-04-11 浏览:569 作者:查钢 来源:品牌联盟网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商业地产加剧了边缘化,同质化,泡沫化。关店潮愈演愈烈,百货、超市、便利店、餐饮、购物中心全都涉及!整个行业笼罩着挥之不去的“关店魔咒”。

  先看一组关门数据

  万达百货大举关闭10店且还不断压缩部分楼层,涉及关闭的万达百货位于宁波、青岛、沈阳、芜湖等城市,而涉及压缩百货楼层的万达百货则位于无锡、厦门、青岛、烟台、常州等地区。目前,部分门店已开始启动调整。

  外企就活得很好么?对于本就在中国市场发展坎坷的外资百货来说,目前的行业压力与市场环境更是一场磨难。2010年,尚泰百货在杭州万象城开出首店。时隔一年,又跟随万象城来到沈阳市场。在去年6月12日和12月31日,尚泰百货分别关闭了这两家店。即将于下月闭店的成都店是尚泰百货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家店,开业不足三年便折戟,如今泰国百货品牌在华全军覆没。

  洋超市对华市场变化和反应速度比本土超市迟缓,且租金优势不再,大部分洋超市90年代的时候进入中国,政府给了很优惠的租金政策,拿地很容易。但是最近租约到期,租金成本不断攀升,他们的运营成本也随之逐渐升高,这是很大的成本压力。

  资深策划人查钢老师认为:外企风光神话的背后也有隐患,过于注重扩展速度和数量忽视了门店选址的精确度。比如家乐福就是选址不够谨慎,沃尔玛则是收购上不谨慎。沃尔玛目前在中国拥有400家门店,过去的2016年,沃尔玛的年度主题是:关店、裁人。沃尔玛表示,将关闭约30%的现有中国门店。

  麦当劳由于在全球业绩不佳,其全球CEO被撤换。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快餐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由高点时的约57%(两个品牌分别占40%和17%)下降至约37%(两个品牌分别为24%和13%)。最近麦当劳宣布,今年将在全球关闭700家店,其中在美国和中国关闭表现不佳的220家门店,其中中国80家左右。据《新闻网》1月9日报道,麦当劳将其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以20亿美元出售给中国中信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未来两家投资者将负责麦当劳在中国的扩张经营。

  商业地产在线下实体渠道为王的时代,万达神话推高了商铺价格,推高了商铺租金,推多了大型购物中心,成就了推多了社区商铺。在那些年前的美好时光里,中国最聪明的投资都是商铺的,一铺养三代的美丽传说,让商铺投资人砸锅卖钱深信不疑。

  “前些年,商场的扣点普遍在22%-25%,近几年平均涨了几个百分点。”举个例子,商场除扣点之外,还会收取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过节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再算上水电费、销售税金等,各种费用加起来,约占销售额的40%。简单地说,消费者掏1000元在商场买件衣服,其中约400元“贡献”给了商场或税务等部门,真正给经销商的仅为600元左右。“中间成本”是实体绕不过云的硬伤。

  目前大商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联营扣点,自营,租赁经营。十多年前,商场大都以自营为主,但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慢慢退出。“联营扣点模式是现阶段零售企业特别是百货店的主流模式。”很多商场都是租赁物业,其租金上涨,最终会通过提高扣点等形式转嫁给经销商。

  虽然联营扣点降低了商场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同时也造成了商业综合体经营的品牌同质化、盈利水平下降等诸多弊端。

  什么意思?就是商业地产越来越贪婪,进场费越来越贵!首先是经销商耗不下去了,撤场;物业费越来越贵!商场经营者也耗不下去了,撤场!大品牌自建渠道,线上线下互动,也有选择地撤场!商业地产的所有者就只有再次招商或是空城了。

  笔者指出:目前商业地产的发展主流是购物中心、商业街等产品形式,实体零售业态未能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销售业绩不佳;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激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消费环境的飞跃升级,扁平化和应答服务,摧枯拉朽迅速迎合消费者,因此电商经济“逆风飞扬”。

  大部分的存量地产,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已经普遍出现过剩的局面,发展能解决问题,但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商业地产的发展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地产的突飞猛进,需要消费力作为支撑。国内大多数城市商业地产出现阶段性过剩,除了开发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强制性,不是市场的正常推动。前两年,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对住宅连续出台的多项限制性措施,早先的一些住宅开发商对商业地产产生了一定兴趣。“真正进入商业地产之后,他们感觉到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很多住宅开发商并不愿意做商业,但为了拿到土地,又不得不“被商业”。按照现在的规划要求,一宗一定规模的住宅地块必须配建30%以上的商业项目,“只能硬着头皮上”。

  而据最新消息,3月21日,武汉迎来商业用地竞拍大战。5宗地均为商服用地,分布于二七滨江商务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和光谷。根据挂牌文件,二七滨江商务区项目处会建造一个高度不低于245米的商业项目。这些未来不断涌现的商业综合体疯了吗?不是,资本的流动都是肮脏的!主要是投机,掌控了前局,为什么要守在结尾,这其中有很多的变数,烂摊子也总会有人接手的。

  因为,其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是利益驱动的,这是规律。其二:不平衡就会有商机;其三:政策支持,区域的经济增长是需要多重指标的,有了政策支持,看似风险,其实以土地为价值的评估机制,这就是底线,何况城市的增容化和城镇化发展,有人就会有消费,有消费就会有需求。

  2017年预计武汉还将有11个商业项目入市,为市场带来共计103.5万平方米新增供应。

  笔者指出,解决同质化问题是当前商业地产的“心结”。目前武汉的商业地产项目不可能全部活下来,武汉的商业地产1/3已经死掉,1/3要死不活,只有剩下的1/3活得相对比较好。与此同时,未来5—6年,武汉还将新增约100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

  看潮起潮落之间,其实都是生存与灭亡之时。那么,对于现存的商业地产的存量消化与空城窘境,如何化解呢?知行策划机构从事商业地产规划与咨询多年,我们建议:

  建议方式一:业态必须重新分配

  实体商业日子不好过,当城市化率达到50%之后,住宅地产将缓慢下降直至萎缩,但商业发展会接棒进入黄金期。与此同时,商业竞争也顺势进入红海,招商难、运营难、盈利难将会是摆在所有商业地产面前的问题。外部受经济大环境、电商冲击、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地产的运营难度空前。

  “重新规划,整改定位”这是基本拯救方式,商业综合体定位与地段已经没有选择了,就菜下饭!商业地产的招商难,引进品牌的难度不断增加,这个痛点在短期内很难改善的,因为商业设施的激增势头仍在继续。更重要的是,这些商业综合体不仅数量庞大,还面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近年来,体验消费已成为主流业态,特别是线下的体验方式与类型,过去一个商业项目中,一般情况下零售占一半,休闲娱乐占30%,餐饮占20%。如今,餐饮占一半,休闲占30%,零售业已沦落为边缘。

  如为了抵御电商的冲击,武汉新开的购物中心中,快时尚品牌的引起以及儿童消费体验区域的面积越来越大,成为购物中心提升人气的法宝。

  有人逛街,才有可能!

  建议方式二:引入咨询的力量

  城市发展需要多功能综合体,但是不是都是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和超级卖场是不是建得越多越好?把菜篮子设在田间地头,就能抓住顾客的心?这种简单、直接、免中间商的供售模式还能怎么发展?下一步,估计各大商超要自己去种菜,养猪了。

  此外,目前商业地产购物中心过剩且同质化,的问题不是在于消费者在哪?或是产品价格空间设计,而根本是要加强对项目的整体定位和差异化设计。看得远,才走得远。

  如何获得流量与转化率,是所有生意的本质。一般情况下,顾客在商场购物的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就容易处于疲劳状态。商业地产需要引入咨询的力量,从消费角度把脉城市商业,梳理需求的潜在消费,设定好项目的功能平台,创造新的消费亮点、制造个性标签,从而建立本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知行策划认为商业地产的结构必须要改变,并以此驱动整个商业地产业态的变化。他认为新零售业态的打造,不仅是对原来零售业的升级,还包括线上、线下连接,加现代物流与多样化体验。

  要指出的是:咨询成果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咨询成果的应用和落地实现不了,再好的咨询方案也都是白纸一堆,产生不了任何价值。

  建议方式三:向外企学格局

  结合该地块周边商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避免商业地产过度开发形成大量空置而带来的资源浪费。“互联网+”的助推,商业地产运营要向数据化、可复制、标准化强,去寻找行业机会的前提。通过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流通、信息对接、数据化的能力,加快与市场的匹配和流通。

  有一个现象我们在深思,为什么国内地产撞破脑袋都在市中心拿“地王”?外企为什么都在城市周边布局?外环以外的商业地产开发将呈现以下特点:首先项目体量更大、灵活度更多,更注重商业与文化、商业与体验等要素的结合。

  以武汉为例,2014年武汉全市新增接近10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面积,当中绝大部分位于非核心商圈。比如,武汉宜家家居位于硚口区张毕湖路,让三环边的空地空前热闹起来;日本零售大鳄永旺集团旗下的永旺梦乐城,也选在了三环外的金银潭。

  让国内商业地产汗颜的是外企得益于发展商合理的商场设计、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良好的招商运营经验,大部分新落成项目都能以超过80%的入驻率入市。

  外企为什么都在外环?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么?

  发展趋势、政策红利与发展动力。

  来自阿里巴巴的一份研究表明,整个线下零售的增长,在2014年以前都是两位数,到2014年只剩下8.97%,2015年增速为7.44%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查钢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