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期,企业如何做好危机管理与应对?

日期:2018-04-18 浏览:731 作者:于斐 来源:品牌联盟网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防不胜防、层出不穷,甚至超出了人为的预期。

  比如近期,“鸿茅药酒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如果遭遇到了,作为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一味的退缩、回避、消极对待不可取。

  但假如缺乏应对的智慧、技巧和方法,则不仅改变不了正在发生的残酷现实,而且会人为放大事件的严重后果,扩大其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真是得不偿失。

  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曾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外围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

  危机公关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如何正确对待危机?

  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后正确的应对、化解危机,使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这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根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

  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喝咖啡致癌?想象一下,以后喝的每一杯咖啡,杯子上都有这样的警告……

  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还能不能安心喝咖啡了?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

  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

  一般来说,丙烯酰胺的产量和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

  同一种含淀粉食物,热烹调后颜色越深重,香味越浓郁,丙烯酰胺的产量就会越高。

  早在此次的“星巴克事件”之前,美国加州首席检察官就曾对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9个快餐连锁店提起诉讼,要求商家必须在炸薯片和炸薯条的外包装上注明:该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丙烯酰胺归为二级致癌物,它虽不属于高毒物质,却是人类可能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不过,目前人类中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因此,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致癌危险。

  假如一个人的体重为60公斤,则这个人每天对丙烯酰胺的耐受量则约为156微克,约为55714毫升黑咖啡,大概就是100来杯中杯(Tall)的星巴克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换句话说,星巴克咖啡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都是安全的。其实,某种物质对于人体有害的说法,都会有个“剂量”标准,除去部分特殊体质的人群,比如说过敏,在标准剂量内,对人体几乎都是无害的。

  有媒体指出, 不仅星巴克,本次案件中被告上法庭的还包括绿山咖啡、7-11、Kraft Food Global等90余家快餐巨头。

  对此,星巴克中国很快做出了回应——

  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

  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您可参考以下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的中文翻译:

  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关于加州第65号判决的公告(2018年3月29日)。

  如今,由于企业矛盾和企业内部自身引发的企业危机正严重困扰着各级领导,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预警、应对和改变呢?

  十多年来,笔者先后多次应邀在浙江大学讲授《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时,就从企业的具体战略导向和战术布局入手,集中并系统的阐述了企业要形成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处理好“难点”、“盲点”和“亮点”的关系,尤其是“盲点”,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主动或被动内外部之间形式各异大大小小的危机,但许多企业领导往往对潜在或现实发生中的危机没有思想准备,缺乏应对策略,要么茫无头绪、乱了阵脚,要么草率应对、敷衍了事,其结果使一个原本并不气眼的个体性事件演变成一个群体性的公共事件,教训其惨痛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与企业害怕危机呈现保守性相应的另一面,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不是吗,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总有些企业难以适应,呈现惶惶不可终日之态,他们总希望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影响不要侵蚀到自身,把一些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危机看得如临大敌。

  因此自身的企业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老是长不大,这种内心里企盼的安稳实际上就是保守的代名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媒体公关、危机管理技能的提升,把握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走向,也应该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课题。

  以往的传统产业时代,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垄断了信息传播媒介,导致企业可以通过单向的、叫卖式的传播方式制造消费热潮。互联网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群性、小众化、交互性、互动性、分享性特征,信息的聚合变得无处不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更让消费者同时成为了媒体与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所以,一旦某个事件哪怕是不起眼由于是病毒性传播,其威力可想而知了。

  笔者在多次与企业高层的培训、调研、接触、咨询项目中了解到,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并不缺乏对危机管理的意识。也有一些老板曾经接受过类似的管理培训,但是理论归理论,一旦真的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实际当中,实操性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比如与媒体的交往艺术中,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关注的是新闻的爆炸性、独家性,而企业的目的是要化解可能产生的危机,因各自的追求不同,这个时候企业与媒体沟通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被动。

  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一方面还要应对媒体的质询,左右为难,焦头烂额,甚至与媒体沟通时会产生误会;还有就是对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教育是一件理想化的事情。还有一些老板表示,企业里有那么多人,谁又能保证大家在面对问题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齐心协力呢?

  其实,企业危机处理都有一个3T原则(Tell The True),比如在第一时间如何尽快地做出反应和提供真实情况;如何安抚相关的公众,包括消费者和他的家属,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和合作;如何迅速地查找原因,做出赔偿,最后还要调动媒体,把自己的做法和效果向媒体公布,让媒体提供一个后续性报道,以扭转企业的形象。只不过我们的不少企业对于这方面应对危机的制度还不健全,真是遇到危机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连发言人是谁都不知道,这样的企业想要扭转危机恐怕是很难的。

  如今,由于企业矛盾和企业内部自身引发的企业危机正严重困扰着各级领导,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预警、应对和改变呢?

  记得1979年12月,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洛伦兹所作的讲话让人深思: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亚马逊河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说明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其巨大的差别和破坏作用,关键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

  不难看出,当前的企业危机也正验证了一种行业或现实中存在的“蝴蝶效应”。

  事实上,危机发生,不管是应付危机的常设机构,还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危机处理小组,均应当迅速各司其职,尽快搜索一切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并挑选一个可靠、有经验的发言人,将有关情况告知社会公众。

  如举办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必须有充实的内容予以发布,且选择与企业关系较好的记者予以准确报道,以此去影响公众、引导舆论。

  但问题的关键是,新闻发布会必须有充实的事实能证明或说明问题,即良好的新闻点,不要自己给自己放置一个定时炸弹,惹火烧身;发布的时机选择也要根据事态发展的实际需要程度,在实践还要精心用运,灵活用运,谨防没事“搞”出事来。

  当然,除了社会舆论和政府出面发文严打各色侵害企业商业利益犯罪,保证消费者合法利益外,就其作为主体的企业自身来讲,由于众所周知体制、机制等客观现实情况存在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矛盾升级即将演变为社会危机的时候,一般应如何来应对呢?

  笔者经常应权威机构和单位邀请,讲授企业危机管理与应对相关实战课程,部分内容如下:

  ◆ 企业危机发生的特点和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 互联网时代行业危机有哪些特征?

  ◆ 危机的种类和潜在风险有哪些?

  ◆ 如何检测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

  ◆ 如何规避引发危机的6种错误行为?

  ◆ 如何进行有效的與论引导?

  ◆ 新时代的危机如何把控和管理?

  ◆ 解除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有哪12种?……

  同时,针对当今企业危机管理中一些共性的策略问题,做出了回答。

  问:企业处理危机问题时应保持哪些原则?

  1、“第一性”原则:

  任何一家企业,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消费者投诉事件,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一旦事件发生以后,一线员工对事件的处理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深化矛盾,扩大危机,因此,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态度与消费者达成谅解,此乃上上策。

  2、“和为贵”原则:

  作为企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事件时,一定要牢记“和为贵”的原则,就是千万要用良好的态度与投诉者沟通,要把消费者请到单独的办公室或远离公众的地方,避免事态扩大,或被媒体曝光。如果消费者的要求不是太苛刻,可以和投诉者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