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让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

日期:2008-09-18 浏览:243 作者:肖明超 来源:品牌中国网

    如今,包括IPTV、手机电视、楼宇液晶电视、交通载体上的移动电视、户外大型液晶电视、互联网等构成了新媒体势力的中间力量,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有了更多数字化的味道,同时也有了更多细分化和小众化的魅力,新媒体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传播方式。面对新媒体,企业必须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并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营销传播更加有效。

    新媒体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改变营销传播模式。互联网上的富媒体广告,让网络广告越来越具有音像和图画以及感官的冲击力,而网络定向广告,可以根据网民的上网习惯分析出哪些网民与企业信息的相关程度,起到小众精准的传播效果。网络互动媒体比如博客、社区等形式充分提供了企业主动传达自己的信息并同受众互动的平台,这些数字化的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及信息的聚合性特点,提醒企业必须将这些受众接触点纳入传播体系,制定数字化的媒介整合传播策略,才能更有效的锁定受众。

    口碑传播的扩散效应越来越突出,企业不得不对口碑进行管理。媒介的多元化让口碑更加容易传播和扩散,特别是网络口碑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每个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之前,都会借助于搜索引擎以及一些特定的品牌社区去了解别人的反应,而很多消费者也乐于分享消费意见,无论是通过博客、论坛、即时聊天还是手机短信,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角落,无形中会对其他人的消费产生影响,口碑的及时监控和管理成为企业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新的难题。

    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从1.0演变到3.0形态,传播呈现多元互动特点。1.0时代的受众是媒介与受众的单一传播模式,媒介是中心,消费者与媒介之间是单向关系;2.0时代,媒介中心被淡化,受众与媒介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媒介不再是中心,受众也是媒介信息的创造者,受众与媒介互动加强;如今受众已经进入3.0时代,媒介是一个聚合受众注意力与需求的平台,而受众与受众通过媒介实现多对多的信息互动。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发动营销接触点和媒介受众中的人参与传播,建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模式,而不仅仅只关注媒介本身。

    受众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化加强,无线营销将成为热点。当前受众生活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整合互联网、手机、传统媒体的内容以及实用资讯服务的无线营销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传播应用热点。

    传播实时化,打破时空界限,企业要24小时在线。如今,一个事件发生时,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很快就会通过手机、网络传播,第一时间受众就能看到所有的一切。技术推动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打破,企业也要实现24小时在线状态,才能抓住事件营销以及有价值的传播机会。

    自媒体成为新的传播力量。博客、播客、个人空间等新的互联网应用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将影响他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自媒体的海量个人性内容将制造出很多大批广泛吸引公众的博客或者播客,他们以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形成强势传播,对于企业来说,抓住其中的意见领袖,让他们传递对企业正面的信息,将有助于营销的传播扩散。

    媒体形式融合化,基于生活行为轨迹的从点到面的传播才是整合的传播。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的边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融合,群体与群体之间融合,而人群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内会接触不同的媒体。因此,对于广告主来说,如何按照一个消费群体相对精确的生活轨迹来安排媒介组合,从接触点到传播面的媒介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传播趋势。

    消费者注意力稀缺,创新传播内容才能让新媒体发挥更好的效果。拥有动态画面、立体声音的数字化视频化新媒体,更容易吸引目标受众主动关注。但是,要想让消费者长久关注,传播内容更加重要,新媒体中的广告传播元素必须简单、明了,在很短的时间必须将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出去,新媒体的传播需要创意的精心设计和管理。

    新媒体的“新”,核心不在“载体”(数字化)或渠道(互联网、户外液晶等),而在于让消费者在更加细分的时间和空间中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得信息,激发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才是细分化和碎片化时代的营销传播逻辑。

    [本文作者肖明超先生,现任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本文属原创作品,博主版权所有,未经博主同意,严禁转载抄袭,如媒体需转载引用,请发邮件到clarkxiao@126.com获得许可,谢谢!]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肖明超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