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云: 如何重新评价大型国企历史作用和地位 ?

日期:2006-03-24 浏览:2013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秘书长 杨子云研究员

面对全球化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将以一种什么文化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什么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面对全球化挑战,大型国企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主体何以应对 ?
面对世界超级企业巨人咄咄逼人的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在中国改革的攻坚时刻,面对频发的大企业病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为中国几乎一半以上产业排头兵的著名企业进行文化与形象战略咨询时,经常遇到,必须回答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竞争加剧、变革速度加剧、跨文化冲突加剧的时代,大型国企是国家竞争力的主体,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她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底蕴,什么样的形象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遗憾的是,作为世界大国和文化大国的中国却鲜有人研究这些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党的宣传部门主要管舆论宣传工作;政府的文化部门实际管的工作是艺术与娱乐;在传统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中,一方面理论体系严重滞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在他们的语境中,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还缺乏话语权。我们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代企业学者当仁不让地肩负起研究中国大型国企乃至国家文化战略的历史使命。


一、 如何重新评价大型国企历史作用和地位 ?


1谁是时代英雄?
历史在发问:当今中国,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我们认为是大型国企。大型国企是共和国脊梁,历史上曾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历史阵痛中,他们又顶着压力,承担着改革的成本,在全球化挑战面前,他们是国家竞争力的载体,国家文化的代表。他们理应得到全民族的重视和尊敬,忽视大型国企地位的倾向是危险的。研究大型国企的文化战略就是研究国家文化战略,关注大型国企的命运就是关注国家前途的命运。
中国的大型国企无论如何改革,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对一个民族来说其分量绝不是一个停留在经济学上的概念,它也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安排。
否认民族产业所反映的潜台词是危险的,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发展民族产业的理念需要大力提倡,发展民族产业不仅具有政治、经济的意义,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发现其价值——发展民族产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分不开的。
2、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观
在与大型国企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当中人才济济,很多人保持着一种神圣的传统和价值观。他们虽然条件艰苦,但并不怨天尤人,他们不追求社会中某些流行的价值观。他们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活为了工作,幸福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这种为国做贡献的成就感,是物欲横流社会中人们永远不能理解的。
大型国企改革成功者代表之一原兖矿集团董事长赵经彻先生的一番肺腑之言:总体讲,国外总体发展水平,给企业提供一个社会基础,高度的机械化、社会化、专业化。他们的任务是赚钱,很单纯。在中国的企业家比国外企业家有更大的难度。所以他们必须有更高的思想深度,更好的运作能力,更强的韧性。中国整个社会面临一个重大的转轨变型期,中国企业家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赵经彻这种价值观在大型国企领导人中很有代表性,这种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二、 为什么要研究大型国企文化战略  ?


1、研究大型国企文化战略意义重大。
21世纪企业间、国家间的竞争,其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竞争唯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号称世界第一经理人的韦尔奇认为,为了使企业能更具竞争力,在“硬件”上,他通过著名的“数一数二”论来裁减规模,构建扁平化结构,重组通用电气;在“软件”上,则尽力改变整个企业的文化与员工的思考模式。 韦尔奇看到:“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据一项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的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企业文化,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文化之所以长期被国内企业所忽视,或者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对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又缺乏必要的动力,现在有压力了,又不知从何下手。“文化”成为企业改革的瓶颈和突破口,亟待创新。

2、以文化创造的新价值 创造有价值的新文化
中国企业普遍面临“体制权力、机制动力、经营能力”三大作用力难题;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在上述三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入世压力的新难题。
三大作用力的交互作用,形成三种企业形态——长期亏损、短期获利、长期成长,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属于前两者。如何才能成为长期成长型的企业?在综合了国内外数百家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实施“超越竞争的核心能力战略”是唯一出路,而文化经营则是这条出路的入门之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财富价值的高低,商品价值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原料成本,而取决于包含在其中的知识价值高低;财富增长的快慢,将取决于知识更新的快慢。社会轴心由政治、经济转向文化:
文化成为社会中心,在社会各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
文化成为财富的源泉;
文化成为社会革新和决策的依据;
文化成为社会组织管理、领导控制的强有力手段。
文化——人或组织的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


三、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中国文化的复兴
面对全球化挑战,企业的世界观和心态十分重要。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刘光溪说:“在多年的复关谈判中,我们与对手的斗争不单单是经济贸易的斗争,而是西方阵营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整体较量,是两种文化价值、两种社会理念的冲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闪现。”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流水线诞生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泰罗制”为代表,讲究定量分析的西方科学管理成为世界管理的主流,西方文明基本主宰了世界的经济规则、技术规则、市场规则。这是由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现所决定的。
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自然科学最前沿的领域是生命科学。讲求和谐与平衡,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进程的东方文化与管理将显示出勃勃生机。
北京以历史票数申办奥运成功,是中国文化的胜利,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西文化,既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西风不败,东风劲吹,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


2、中国文化应参与制定新的世界规则
中国人民应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信心,迎接世界的挑战:纵观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冲突、对撞与融合的历史。
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一脉相承,恰恰不是因为常人所理解得封闭与保守,正相反,开放、进取是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最愿意,也最善于与不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民族,所以,才能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今天,世界文明正在以崭新的形势和气势出现新一轮交汇与融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遵守世界游戏规则的同时,参与制定新的世界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必将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传统,以其作为对世界文明有着特殊历史贡献的民族。


四、 大型国企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


1、值得警惕的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某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为企业面对全球化开出的药方:建立在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已证明,这种只重有形资产、有形资源,不见无形资产、资源的策略其实已错过历史发展时机,对中国大型国企来说不应成为主要竞争策略,至多可作为补充。
另一种倾向是盲目按西方规则与世界接轨。中国大型饮料企业乐百士,花1200万请美国麦肯锡作咨询,盲目与世界饮料巨头达能合资,最后何伯权等5位创始人被开出局,外资轻而一举获得梦寐以求的中国广大市场。中国乡镇企业的旗舰“科龙集团”,一切时髦的现代企业制度都赶上了,结果文化出了问题,业绩狂跌,忍痛出让大股东权益。这两个最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为中国企业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2、用文化筑就“不坏金刚之身
中国大企业必须选择一条超越竞争的新路径:面对全球化如何应对挑战,是按照西方的规则赶超?还是从文化入手练就自己的超越竞争的能力?从文化入手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
面对市场全球化,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身处其中,中国企业必须以国际化的标准塑造自身形象,一步到位按国际标准打造品牌形象的基础。与世界超一流企业比技术、比实力等硬指标,也许差距的确很大,甚至有短时间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比观念、比形象、比文化等软指标则大有超越竞争的可能。


五、 面对全球化挑战我们的对策


1、“弱者” 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克刚
跨国公司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 “产品、技术、应用、市场、文化”这五项软硬工夫上,具有蝉联行业冠军的能力,不仅如此,更难以对付的是,它们本身就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和比赛成绩的裁判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型国企在世界超级巨人企业面前总体上还是弱者,实力弱小者的出路在哪里?就是无形胜有形,以小搏大,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今天人们买电脑首先重视的是它的芯片、操作系统的品牌标志,而不是
电脑硬件,人类历史和经济发展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佚名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