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的中国战略

日期:2008-10-20 浏览:238 作者:韦桂华 来源:品牌中国网

    中国商界一向不缺乏新闻素材,2008年9月3日,又一颗“重磅炸弹”袭来——可口可乐和汇源均于当日发布公告: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拟以约179.2亿港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

    鉴于汇源果汁是本土的果汁品牌,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而目前可口可乐已经是中国软饮料市场第一。如果两家合一,无疑将对中国饮料市场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由此也引发了部分公众对于“涉嫌垄断”、“民族品牌可能消失”以及“汇源将何去何从”等多方面的担忧。

    本来一切都进行得悄无声息。可口可乐欲利用其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的一笔收购交易,来将中国的果汁品牌企业汇源纳入囊中——由可口可乐全资附属的一家子公司收购汇源全部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其中,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是上周五汇源停牌时的收市价4.14港元的近3倍。

    根据双方协议,交易完成后,汇源果汁将成为可口可乐这家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撤销其上市地位。这标志着朱新礼这位1992年起创办汇源的山东大汉,终于决定要卖出为之呕心沥血16年且尚存盈利能力的企业。

    一家上市公司出现收购或被收购的商业行为,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不是涉及到民族品牌以及行业垄断之嫌,作为一起资本市场收购案,汇源与可口可乐的合并不会引起这么多媒体和国人的关注。

    “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宏观调控和运营成本上升,上市企业盈利下滑,在弱市中以近3倍市值的价格收购,收购方和出让方在利益和价值取向达成一致时,自然就达成收购合意。”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律师罗琼表示。

    据罗琼律师介绍,这并是不汇源第一次对外资“张开双臂”。早在汇源香港上市之前,就先后与德隆、统一和达能进行过合作。

    第一次是德隆,2001年朱新礼参观德隆新疆总部后,向后者开放控股权,德隆以5.1亿元投资,取得汇源51%股权。朱新礼后来也因此陷入与德隆的“汇源争夺战”。经过顽强抗争,最终在德隆大树倒下前,成功购回汇源,使汇源躲过一场灾难。

    第二次是在2005年,统一集团作为汇源战略投资者进入汇源,持有其5%的股份,并签订了计划持股5%至35%的相关协议。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的合作未进一步扩大。

    2006年,在统一退出后,汇源又向此前排斥过的达能开放股权,不过因对凶猛达能有所忌惮,汇源同时引入了其他几家投资人:当年7月,汇源引入达能、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上述几家投资方共同以约2.2亿美元持有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约22.18%。

    “从当时企业的规模、产值和市场占有率来看,都不足以让汇源在资本市场获得巨额的回报,当在香港上市后,资本市场放大后的汇源身价大增。现在可口可乐愿以接近50倍市盈率的价格,25亿美金来收购汇源,不选择可口可乐,还有比可口可乐能出更高价格的买主乎?”罗琼律师表示。

    至于汇源出售的原因,罗琼律师表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越来越高,毛利越来越低的市场经济中,能够将汇源高价出让,必然有企业的战略考虑。“至于企业发展瓶颈或资金,是每个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扩张发展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并非是汇源出售的根本原因。”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软饮料制造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有率第一,其约70%以上的收入来自碳酸饮料,然而近几年碳酸饮料的市场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碳酸饮料逐年上升。虽然可口可乐也开发了“美汁源”等果汁饮料,但销量仍不敌国内汇源。

    罗琼律师介绍,如此案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将在国内非碳酸饮料占据领先份额,其中纯果汁占据了中国70%以上市场,在战略上既可以影响中国的果汁产业的上游企业,又可以控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供应量和价格。此次收购无疑具有相当深远的战略眼光。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