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品牌战略的四个发展阶段

日期:2009-06-29 浏览:1024 作者:杨子云 来源:品牌中国网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品牌战略从无到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我作为中国品牌战略创始人之一,亲历中国品牌战略波澜壮阔发展的全过程倍感欣慰。

    一、中国品牌战略第一个阶段:工业设计阶段——中国品牌战略从此发轫

    中国的品牌战略不是从广告界和设计界开端的,而是产业界从80年代开展工业设计运动发起的。八十年代中期蓬勃兴起的工业设计运动,是中国产业界第一次用世界的眼光审视自己与国际的差距,解决了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从外观上比较接近的问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当时我是国家轻工业部机关报中国轻工业报国际版的编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不起价钱,是“地毯货”和“廉价货”的代名词?这是为什么? 1987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展览会,这个展览叫做“德国150年设计回顾展”解开了我的困惑。

    当时这个展览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太大轰动,但对后来推动中国商品经济、推动品牌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大家知道,德国是世界的经济强国,它曾经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它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了德国150年设计回顾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西方的工业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科技”和“设计”这两只轮子在推动发展的。但是我们中国人过去只知道“科技”这只轮子,而不知道还有“设计”这只轮子。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回想一下1987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穿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你们家里面的陈设和用品吗?如果你们还有印象的话,可能大家都还记得,那时从里到外,中国人使用的产品都非常的“土”。看了德国150年设计回顾展,我知道了德国人在100年前就开始了工业设计,当时他们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把世界最现代的设计思想灌输到企业当中,开创了世界现代工业设计的先河,由此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强劲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世界经济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奇迹,那就是当时的英国已经爆发了工业革命,法国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德国还是处在布鲁什帝国的统治下,论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是最落后的。

    但是处于社会形态相对落后的德国,为什么在短短十几年间经济实力迅速的超过了英法诸国,奠定了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基础,这就是工业设计所起的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但没有同期引进设计软件,产品设计水平落后,附加值低,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我国的工业仍然是一种被动“加工型”的工业体系,它在一开始就丢掉了作为“产品”定义中最先决的“设计”,使得我国产业竞争力十分薄弱,我国科技能力在世界范围,除美国、西欧、日本外,居二级水平,但产品的竞争能力却属三四级。其原因是工业设计没有参与经济全过程。

    当年,我是中国第一批从事市场经济报道的记者。1988年,我从研究中国企业及产品竞争力入手,率先在国内媒体上呼唤工业设计,将工业设计从专家学者的书斋中引入到企业主战场。我连续发表了“工业设计系着民族兴衰”、“国际市场竞争首先是设计的竞争”、“工业设计忧思录”等文章。

    针对当时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是“地摊货”和“廉价货”代名词的现状,我分析了西方工业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科学技术与工业设计两只轮子推动发展的。我认为担负12亿人民“吃穿用、衣食住行”消费品制造业的轻工业部应抓工业设计。

    我的建议引发全国舆论的响应和轻工业部部长曾宪林的高度重视。轻工业部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进工业设计,掀起了蓬蓬勃勃的工业设计运动,提升了中国产品设计水平和附加值,改善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工业设计在我国产业界开展的功效在于解决了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在外观上起码要象的问题,这为品牌战略在中国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舆论准备 。

    二、中国品牌战略第二个阶段CI设计阶段——开启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时代

    中国品牌战略的第二阶段是CI设计阶段,是以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企业形象战略研讨会”而开端的。中国产业界和设计界在九十年代共同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文化经营战略,掀起CI设计浪潮,它开启了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时代,为中国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  

    发轫于二战后的美国,成熟于八十年代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CI设计是一种企业识别战略,它是企业竞争达到同质化之后的一种差异化竞争战略,为塑造世界级品牌立下了不世之功。

    九十年代初,中国企业全面引进CI设计有两个时代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199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南巡的第二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此后10年改革开放建立了基础思路,中国新一波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地展开了。第二个背景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提高,国外“洋货”大量涌入中国,把中国企业和产品打得没有招架还手之力,中国产业竞争的主要矛盾开始从“设计落后”转为“品牌的危机”。

    正是在这一年,被新闻传媒称为“拉开中国品牌形象革命序幕”的“首届中国企业形象战略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从而塑造著名品牌,风靡世界的CI设计从专家学者的书斋中进入企业主战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市场经济品牌时代。
   
    1993年6月,由杨子云参与策划的 “首届中国企业形象战略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形象宣言》,中央台著名主持人罗京主持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向中国的企业界和设计界打开一扇窗口,介绍风靡世界塑造品牌的CI战略。此次会议在中国CI发展史和品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会议标志着CI企业形象战略开始从专家学者的书斋进入企业主战场,成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塑造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的新里程碑。

    几乎贯穿九十年代全过程的中国企业方兴未艾的CI浪潮呈现下如下特点:

    1、空前的普及宣传热潮
    
    1993年开始,在设计界、企业界、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学习宣传CI企业形象战略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人们从社会科学、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广告、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学习研究CI,各种CI书籍中层出不穷中,国际间的CI学术交流也不断加强,为中国日后开展的现代咨询业奠定了基础。

    2.实战型CI进入企业主战场,CI设计市场开始形成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中华民族要强盛,中国企业及产品就不能永远是“丑小鸭”的形象,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强大的国际资本正虎视眈眈12亿人口的大市场,现代世界商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致胜的武器是包括品牌及形象在内的文化经营战略,中国民族工业和产品与“洋货”的竞争首先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到CI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到品牌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迫切需要导入CI战略。

    3.CI逐渐从广告和公关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新学科、新产业。
   
    作为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的行业组织和权威机构,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自93年筹备三年以来团结全国CI策划设计界做出不懈的努力,1997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注册备案,这标志着世界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有了CI形象策划设计组织,标志着中国CI形象策划设计这一融策划运筹学、平面设计学、电脑设计学、市场学、营销学、管理学、广告学、公关学、行为学等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和产业的诞生。

    4.中国的CI设计界为迎接“洋货”挑战,塑造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形象艰苦奋斗
   
    中国CI浪潮来临之时,正值国际资本凭借名牌优势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饮料、化妆品、啤酒等许多国产名牌纷纷“中箭落马”,中国实战型CI一诞生就面临着一场攻坚战,年轻的设计师们怀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感迎接挑战,一方面他们要汲取海外CI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方面紧紧围绕名牌战略这个中心,用实力向企业证明CI战略是塑造企业名牌行之有效的途径。

    截止到九十年代末,全国几乎所有上规模的企业几乎经过都搞过一遍CI设计。短短几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中国CI界已塑造了相当一批中国名牌,仅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就成功地为太阳神、李宁服、美菱集团、扬子集团、科龙集团、古井贡酒集团、嘉陵工业股份、芬格欣药业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部、中国建设银行龙卡计划、海南航空公司、中国远大发展总公司、瀛海威时空、天歌集团、天桥股份、杉杉服装、深圳世界之窗、乐凯集团等上百家各种类型的大企业集团和著名企业导入了CI形象战略,占中国成功导入CI战略企业的半数以上,为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国企业名牌形象做出了贡献。

    作为中国CI设计行业的创始者,我是这样评价CI设计的。CI传入我国十几年来,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也许有人认为这已不叫CI,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CI传入中国后,在这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有市场活力的地方, CI融入到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成为一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经营艺术,为塑造中国品牌做出贡献,这是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杨子云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