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如何经营品牌?

日期:2010-05-18 浏览:425 作者:王新业 来源:品牌中国网

  品质制胜法则

  茅台一直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也是这种独特的香型白酒的代表,茅台也因为这种绝世无双的酱香工艺而登上了中国白酒的神坛。茅台作为高度专一化的高端品牌,所有的品质口味与神韵联想都是建立在独特的酱香工艺上的。正是茅台酒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独特的酿制工艺和独特的口感造,这种稀缺的独特是支撑茅台酒巨大品牌价值的基础。

  当然,凭借茅台酒品牌,自身固然可以拉动更多的新品牌,可以将产业延伸到其他领域,但是,承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操作不好,将会使自身品牌受到伤害,使品牌贬值,动摇根本。而借助茅台镇品牌,却可以承载更多的白酒品牌而不会伤害茅台酒。尽管这与直接由茅台酒品牌延伸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都是好酒,因为是茅台镇酿造出来的。

  既然是国酒,就不仅仅是百年品牌,而应当是千年、万年品牌。因此,茅台就更应当充分展示其第一酒镇的气势与魅力;既然有百年古老的酒文化底蕴,就应当充分发掘和展示其神秘的古韵。对于茅台来说,拥有的不仅仅是国酒茅台一个驰名品牌,还有茅台镇这样一个同样价值无量的品牌。那么,为了永续利用,为了使国酒和茅台镇相得益彰,彼此映衬,就不仅仅需要把茅台酒包装好宣传好,还应该把茅台镇也包装好宣传好,使茅台镇不仅仅在内涵上,而且在外观上有一个卓越的令人心动的形象,使之表里一体,魅力尽显。

  如果都对茅台镇的品牌价值,对茅台镇与茅台酒的辩证关系有了统一认识,那就应当根据茅台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商业功能进行形象定位,就应该按照新的定位来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把一个孕育出驰名世界的中国第一白酒品牌、文化底蕴深厚、令人心驰神往的茅台镇漂漂亮亮地包装出来。这种包装当然要投入巨大财力,但这如同做一个优秀的、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如同进行一项千秋万代为子孙谋福利的系统工程,最终,必将收到不可限量的全方位的回报。

  好心态决定高市场

  一直以来,茅台都用一个“四维型”的品牌架构其品牌发展,依次是:茅台酒系列、茅台啤酒系列、茅台红酒系列、特许经营系列。四个系列既可收——收缩品牌或产品线,也可散——每个系列之下或之上,均可延伸、发散出若干品牌和品种,最终将形成一个呈几何级核裂变的品牌巨人。一条以“茅台”为原点,延伸出茅台液、茅台醇等系列;一条以“贵州”为圆心,发散出贵州王、贵州液、老贵州等品牌以促使茅台酒网络基本覆盖到全国各地。这样“国酒”的品牌概念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首肯。因为,当一个公司品牌由高端产品向中低端产品延伸,采用同一品牌时尤其要在意品牌背后的内涵。当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主要是产品品牌时,由高档向低档延伸往往会损害品牌价值。

  茅台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一个中国名酒的形象,因此其品牌效应是毋庸置疑的。茅台的定位在于利润率高、有发展空间的高档白酒市场。并紧紧抓住高端客户,在高端市场进行细分,占领高端市场这一利润大、竞争相对较弱的市场,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不追求产量与销售额上的地位。同时,茅台的发展战略集中聚焦于高端市场,资源的投入相对集中,在原有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并利用其高端市场的细分策略,通过不同度数产品及年份酒产品牢牢在高端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另外,茅台对子品牌及战略品牌的要求特别高,不是有钱有关系就能够做,它的风格是实效性做市场。茅台的布局其实很简单也很明显,不需要太多子品牌和战略品牌来一轰而上到市场上。比如,前几年茅台王子酒在市场上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茅台酒马上摆好心态,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在调整策略和包装后,重新活跃在市场上。

  在贵州市场,茅台2006年的销售额突破8亿元,约占到茅台酒整体销售的15%。五粮液自然不愿放弃贵州这个白酒消费大市场,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对贵州市场的投入。而作为五粮液核心市场之一的四川、江苏、上海、中原、华北、华南、东北等区域,茅台也没有松懈,它以“健康”作为战略出发点,站在培育消费群体和逐渐滲透市场竞争的角度,表现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尽管目前不具备让竞争对手挪位的优势,但竞争力明显凸现。比如在河南、广西、山东、上海等市场,茅台就有很明显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政界、军队等高端渠道上,显然“茅台”有绝对的话语权。

  按照马斯洛需求的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安全、温饱、健康之后,更多的是追求价值感。白酒本身是一种精神性产品,即对品牌的精神认同大于对产品的物理需求。随着高端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低价位、低品牌价值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需要一些能够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相协调一致的白酒品牌来装点生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并维护自身的身份、地位、品味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品牌在心理上的“突破”去建立这样的价值与附加值。国酒茅台亦然如此。

  王新业:资深品牌研究专家、市场营销策划人。长期致力于品牌策略、营销传播、市场研究等领域的实践与创新。现受聘多所高等院校财经、人文学科方面讲师;担任全球品牌网等专栏作家;同时,担任《CHINA D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王新业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