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令人忧心

日期:2010-07-08 浏览:177 作者:王永 来源:品牌中国网

  虽然世界杯比赛中照例不能看到中国队的身影,但当“中国英利” “哈尔滨啤酒”的字样出现在赛场上时,中国球迷似乎也从中找到了些许平衡。他们是世界杯80多年历史上的首批中国赞助商,尤其是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英利”还成为了全球首个赞助世界杯的新能源企业,一时间“中国英利”4个字更是成为了百度、谷歌的热门搜索词。

  无论是颇受争议的“呜呜祖啦”,还是名为“普天同庆”的足球,再加上比赛场上的大屏幕、暖气、座椅和球迷们身上的围巾、假发——所有印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都持续热销。而除了这些商品之外,大量“Made in China”的球迷也纷纷涌向南非。可以说,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热闹非凡、风光无限。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梳理一下这些中国制造,就会发现其中除了格力空调是依靠货真价实的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挺进南非世界杯球场之外,其他商品中的中国元素大多让我们骄傲不起来,甚至用虚假繁荣来形容也不算过分。譬如:作为首批赞助商的哈尔滨啤酒本是一家中国企业,但现在早就被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收购,其性质已变为外资品牌。这就像是一名在外国球队里踢球的中国外援,踢进去的球自然不能算是中国队的功劳一样。

  “呜呜祖啦”虽然在赛场上名声大噪,但却并未给制造它的中国厂商带来多少利润。据生产厂家透露,这种廉价的塑料产品毛利仅为0.2元。照这样计算,即使制造200万个“呜呜祖啦”,利润也只有区区40万元人民币。至于其他小商品,绝大部分利润也都落入了国外进口商和经销商的腰包。在巨大的世界杯商机面前,中国制造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低廉的人工价格换来的只是些蝇头小利。很难想象,这样的“Made in China”能为我们赢得什么尊严。

  很显然,单个品牌并不能在世界上为中国树立起品牌强国的形象。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品牌群,否则头上这顶“廉价世界工厂”的帽子就永远也摘不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这本来是中国企业家的美好愿望,然而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企业甘于接受不平等的买卖,醉心于提供低端廉价、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商品呢?

  其实,品牌在市场上体现的魅力、价值甚至“霸权”都源于背后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中国的企业家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聪明”,“聪明”到每天都能发现新的商机。然而,打造一个品牌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机会,而是要学会如何拒绝诱惑。企业家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只有专一、专注、专心的企业家才能成就一个品牌,也只有那些坚持不懈、专注于自己梦想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滴水穿石”“愚公移山”……说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品牌需要专注的精神和持续的努力。

  此外,创新氛围的缺失、行业规则的模糊、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投资者普遍缺乏安全感等因素也都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不愿意耗费大量资源建设品牌,而只愿意赚“快钱”的原因所在。而消费者和媒体对自主品牌的偏见、品牌经理人群体的缺失以及社会各界对品牌中介机构的忽视……这些与中国缺少拿得出手的世界品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希望我们的政府、企业家、品牌经理人、消费者、媒体和品牌中介机构共同努力,拿出当年打造“两弹一星”的决心和勇气来打造属于中国的自主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在下届或者下下届世界杯赛场上挺起胸膛、扬眉吐气。

  (注:原文刊发于《中国文化报》2010年7月6日第3版)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王永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