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廷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何以铸造民族自主品牌

日期:2016-02-26 浏览:911 作者:欧廷君 来源:品牌中国网

  版权声明:非权威媒体不得转载,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及来源,否则将追究责任!

1.jpg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公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她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赢得整个人类的赞誉,国人为之振奋,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希望。

  然而,因多种原因造成,我国中医药几千年绝技却有不少流失国外,成为国际市场治病养生的香悖悖。我国古方“六神丸”被日本拿去研究开发的“救心丹”,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都大买特买,带回国分赠亲友。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份额不到3%,日本、德国则占90%。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曾获日本医师会“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生前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这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但在某些方面确被言中。

  几年前,美国获悉山西运城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治疗结核病的绝技。为得该处方,美国就以旅游团形式来运城开展治疗结核病活动寻获此方。证如湖南中医学院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考察写的《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中说:“1994年美国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可不经FDA批准,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看见美国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深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在申请中药专利中,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在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备受重视,而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却习惯“三素一汤”。以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成为国内医院治病的“常方”,其后果是造成细菌耐药而降低人体自身抵抗能力,很不利于疾病治疗与人体健康,难道还不值得有关部门深思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中国中医药产业这个伟大的宝藏,却至今在国内医药界“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成为地地道道的“黑匣子”。 究其根源,我国中医药界在传承与发展上受到严重制约,导致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等,制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更谈不上造福人类健康而成就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品牌。

  我国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存在哪些障碍?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宝库”如何挖掘?中医药创新面临哪些难题?怎样让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重新焕发新活力?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品牌于一体地协调发展采取如下举措。才能使中医药健康产业焕发新动力,才能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学研究开发与投入,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2016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着力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开发列入国计民生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健康中国”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此,笔者认为,首先,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战略攻关课题研究, 制订各项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科研创新。明确扶持重点,设立政府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科研究单位及企业搞好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着力加大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学科与技术研究, 使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中医药学科创新的重要基地。

  其次,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突破界限。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学的重大科技难题。不断创新中医药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从国家层面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强化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基层医疗单位“联姻”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使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及时破解中医西管的被动局面,彻底为中医药松绑,重点扶持有良好资质的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让中医药医疗科研机构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催器。

  另外,破解中医药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起步晚、投资少而形成“先天不足”的怪圈。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真正使各级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与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步。让国内中医药疗机构全面形成设备先进完善、人才充实、管理健全的各级中医药医疗机构,使其真正担当起我国中医药科研、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上创新与发展的伟大重任。

  二、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存在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欠佳,实践能力不强,学科之间缺乏相互交融。使中医药学学生思想不活跃,缺乏创新冲动与欲望,思维方式呆板,忽略医学实验活动,而多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倾注力量,导致当代中医药学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面对这些情况,中医药人才培养须以继承为基础,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将中医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纳入课程中去。不断推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与创新潜能。

  加强中医药学生的科研实践是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研实践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机会和空间。彻底改革较为僵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制,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造条件。

  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把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中医药人才和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为一体。积极实施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教育工作项目,建立全面覆盖中医药师承教体系。强化医教协同改革力度,以临床中医药学为重点,构建中医药学人才供需平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举办中医药临床研究,把中医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持久化、法制化。

  各省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全科和中医(民族医)专业纳入到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地方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强化对县、乡村医生的培养。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基层各类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医人才使用激励政策,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中医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并向全科岗位与基层倾斜,为“健康中国”造就一大批德备的中医人才队伍。

  三、强化责任和民族担当精神,优化中药审批准入,扩大中药医保目录。

  目前,全国获批药品生产批文为16.9万件。其中2012—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分别为27个和37个,只占当年新药总数的6%。而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面临边缘化局面是审批太难。对此,笔者强烈呼吁有关药物审批部门,以大众健康和振兴中医药产业为己任,给中药审批大开绿灯,迅速助推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大家知道,中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倾力开发中医药这一宝藏,并将转化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对此,须彻底砸粹目前药物审批以西药模式为主的桎梏,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采取多靶点验证来优化中药审批准入门槛。

  在中药药效评价上,积极创新中药直接审批流程,建立动物模型,让小白鼠“点头”。打破严重制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对上千百年传承的经典名方,其疗效已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获得验证,直接授予许可批准,对含毒性的中药处方,进行安全性评价。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研究员建议,院内制剂应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行中医药行政部门备案报批,由医疗机构自主管理,保证质量与治养功能。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让中医药产业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同时,据据习近平总书记“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为顺利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精神,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切为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复兴,及时把有损人体健康的“三素一汤”及毒副作用较大的化学药品进行全面清理并尽快取缔。着力把那些济世名方,疗效好,治养功能确切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列入全民医保目录。积极在中、西医院向广大患者全面推广,提高国药在人民治病养生上的使用率,让中药名方真正惠泽于世!

  四、强化企业经营主体责任,铸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世界品牌。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元年,也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年,一轮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医疗产业转型发展呼声强烈。在此,笔者认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须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欧廷君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