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优步:竞争到联合,互联网经济发展自由之路

日期:2016-10-20 浏览:243 作者:刘永煊 来源:品牌联盟网

  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可谓是“一夜爆红”,8月2号凌晨登陆深圳,侵袭“两广”等地。所到之处“狂风暴雨大作”,并抢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随着妮妲登陆后影响的“减弱”,媒体舆论似乎才从“惊梦中醒来”恢复正常。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优步(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而比较不幸的是,滴滴与优步的携手“联姻大婚”的公告,被妮妲“抢去了风头”。

  回想7月28日,国家七大部门联合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让专车平台的得到认可,近日滴滴与优步的联合可谓“兵贵神速”。国家“网络约租车办法”的出台,成为了一直处于“激烈拉锯战”的滴滴、优步联手的“媒人”,或者彼此已经厌倦了“疯狂价格战下难以盈利”的局面,倾向于“坐在同一桌吃饭”了。

  不过,这么一来,“滴滴优步”抱团合并后的寡头独大,让“神州”、“易到”等平台如何是好?抢吃余下的“残羹冷炙”,还是最终也会迫于无奈选择并入“滴滴”?就整个“网络约租车”市场而言,尽管目前神州和易到都已经放弃了中低端市场的争夺、谋求差异化发展,但是作为“衣食住行”生活四大块中的必要项,大家还是会综合“价格方面的考虑”。如今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滴滴没有了内耗可以“开源节流”,更加“驾轻就熟”地对各地网络约租车市场有策略、有计划地“狙击”,到时候恐怕业界的其它竞争对手高端市场也会逐渐“沦陷”,滴滴中国独大必将搅局整个网络约租车行业,特别是专车市场。

  如此看来,从“持续内耗导致不能盈利”的竞争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彼此获益”的联合,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回归理性与互利合作的互联网共享式经济,正是基于互联网创业及发展企业获得更长足进步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网络约租车”这种带动“全民参与式的共享经济模式”,本身就需要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度的竞争与抢夺,总会扼杀互联网经济产业发展的良性势头。

  BAT接盘:不堪亏损,美国Uber入乡随俗“下嫁”中国?

  腾讯与阿里分别投资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曾斗得“你死我活”,最后却惊人地合并了,而百度与易到合作后更令人惊讶地投资了美国Uber(优步)。如今,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后,滴滴显然成为了唯一一家有“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接管了Uber的中国市场。对此,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全部资产、优步以权益置换获取中国区域市场利润,如今美国媒体方面的报道是一脸大写的“不高兴”。

  此前,滴滴与优步的恶战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去年初滴滴、快合并后,优步更不惜掷重金狙击滴滴,然并卵,最终竟然是滴滴以压倒性优势“吞下”了优步中国区市场。此次结局,让人感慨商业战场上“成皇败寇”的唏嘘。如此一来,优步中国与滴滴的“联姻”,难免有优步中国迫于形势“下嫁”滴滴的嫌疑。据易观智库发布《中国专车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滴滴专车在用户覆盖率及订单占比方面均以八成的份额保持绝对优势,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征。而Uber中国第二的位置也并不稳固,神州和易到两大平台也在发力争夺老二的位置。

  想当年,Uber模式的成功曾给予中国互联网创业家启蒙,中国投资人有感于国内打车难问题而萌生了做打车软件的想法,Uber正是“网络约租车”滴滴、快的等学习取经的对象,如今Uber中国区的的“失守”,俨然是洋品牌水土不服的表现。而且,优步在获取专车运营牌照上始终处于劣势,优步在处理中国政府关系上显然不如滴滴有优势。譬如,2015年滴滴出行就拿到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第一个网约车运营资质。因此,与其持续亏损黯然退出中国区市场,不如与当地巨头联合置换股权“分一杯羹”来得理智。据悉,优步中国过去两年已亏损20亿美元,目前优步中国的估值约70亿美元。

  当然,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对于双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滴滴、优步合并后,其体量在“网络约租车市场”上已无人能撼。正所谓,减少竞争消耗,一统天下“分蛋糕”,要知道中国区市场的“人口红利”是多么的巨大。据悉,滴滴、优步达成战略协议后, 双方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优步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与此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优步全球董事会,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有媒体报道称,优步中国与滴滴出行合并的公司估值将达350亿美元。目前优步全球业务的整体估值已达625亿美元。滴滴将按此估值向优步投资10亿美元。

  瞄准时机:滴滴出行欲“借道”优步全球,扬帆出海?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让专车不再是“非法”。在得到国家法规的认可后,“网络约租车”市场将迎来井喷。对此,乘胜追击,顺势做大市场,并逐步向海外扩张,自然成为了行业巨头滴滴“最上心”的事。

  近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超过1500万司机和3亿注册用户已经加入滴滴社群,共同搭建将人、车、交通和生活方式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生态圈。“优步中国人才和经验的加入,将让我们能更好服务中国人的需求。滴滴也将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化策略。我们期待与海内外伙伴深入合作,为行业、乘客和司机创造更多价值。”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如何运作?据介绍,未来优步中国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司机和乘客继续获得稳定服务。滴滴出行将整合双方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与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据悉,滴滴出行还会倡导内部竞争和相互促进,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满足消费者日趋丰富的出行需求,持续提高司机收入。

  另悉,滴滴除了在国内加快做深做透之外,还将加快“扬帆出海”的节奏,进入其他海外新兴移动出行市场,如日本、韩国、欧洲、俄罗斯等地。滴滴还考虑在英国、俄罗斯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全球招揽顶级人才。而事实上,借助合作伙伴优步全球的资源优势,确实有利于加速滴滴的海外市场进军步伐。

  问题来了:“一头独大”是否涉嫌垄断,商务部批还是不批?

  当下,滴滴与优步合并后,业界一片雀跃,互联网共享经济协同发展似乎又多了一个“楷模”。然而,老百姓关注的是什么?并不是多少个品牌合并,或者说某个品牌赢了、另外一个退出中国。而是,企业合并之后带给普通民众的是更优质廉价的出行,还是面临“互联网预约打车”的升价?

  试想,如果某一天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运营商三巨头”合并了,那么会是“喜极而泣”还是“一面茫然”?就企业或商家而言,战略上的统一协同避免重复的投资与竞争消耗,是更好地做大市场、分享更有利润的蛋糕的“精明之举”;而就消费者言,如果某个领域某集团势力独大,意味着没有“天敌”和“开放式的竞争”,可以为所欲为,包括肆意提高商品或服务价格,以增加盈利,甚至实现暴利。

  对于合并后价格是否上调的问题,滴滴目前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此态度非常值得细味。而滴滴方面表达的内容似乎也隐喻着些什么,“滴滴出行会倡导内部竞争和相互促进,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满足消费者日趋丰富的出行需求,持续提高司机收入。”是否会涨价呢?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滴滴、优步合并后,如果缺乏了竞争机制的议价与优惠让利后,接下来大家“打车”是否没有了优惠,价格直接或者变相上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柳传志的联想控股是掌握神州专车品牌的“神州租车”的第二大股东,其女儿柳青是滴滴出行总裁,侄女柳甄则是Uber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合并后,剩下可以而且会主动与其竞争“死磕”的似乎只有“易到用车”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滴滴出行与优步合并”背后的信息量好大?

  当然,对于企业合并后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国家层面肯定是要考虑周全的。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两者的市场份额有可能超过九成,这样的对某领域市场具巨大影响的合并交易,当然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意。8月2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目前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按反垄断法规定申报条件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经营者都应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兼并。沈丹阳还透露,去年滴滴和快的合并时也未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沈丹阳还强调:“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还得申报,不申报的话,往下走不了。”

  那么,对于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事宜,中国商务部到底是批还是不批?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否则一切美好的构想都是虚无。

  变局之下:专车市场可以“更安全、更高层次地愉快玩耍”吗?

  最近,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博客中写道,自己是带着不同意见离开中国市场的,但盈利成为压倒他的主要原因。“优步中国和滴滴出行都在中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而且两家公司尚未在中国市场实现盈利。盈利是打造可持续业务的唯一出路,这能够更好地在长期服务于中国乘客、司机和城市。”而另一方面,投资人不希望滴滴与Uber竞争持续“烧钱”延误上市进程。按道理,滴滴合并优步中国后,其上市进程或将加速。

  那么,假如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能顺利通过,那么,变局之下,专车市场能更愉快地玩耍吗?近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指出,滴滴目前提供了超过1300万灵活就业机会,直接充分就业超过100万,日服务乘客达1600万人次。“然而相对于八亿的城市人口规模,滴滴目前的渗透率亦仅为1%左右,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才刚刚起步。” 据悉,出租车改革方案出台后,滴滴将在初期投入1亿元发展基金。

  如今法规出台了,可谓有法可依,但如何保证有法必依?这关系到专车市场的规范化与安全管理等问题。如此看来,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永煊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