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谈拼车:一个价值4000万的教训

日期:2017-05-04 浏览:753 作者:筱小丫 来源:投资圈杂志

  王永一直希望借助商业力量来推动自己的顺风车公益梦想。2014年4月,他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成立之初,微微拼车的员工不到30人,公司账上的资金不到400万元。

  当时正赶上滴滴和快的展开补贴大战,共享出行由此站上了资本的风口。微微拼车融资之顺利超乎想象:2014年12月,拿到来自中新圆梦的400万元首笔投资,公司估值为8000万元;2015年1月,又拿到来自茂信资本的750万元投资,公司估值达到1.5亿元。

  在资本的簇拥下,微微拼车的数据一路飙升,服务覆盖全国16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超百万,日均订单3万单。很快,中信资本喊出了估值10亿的报价,持股约70%的王永身价由此将达到7亿。他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孰料,2015年情人节那天,滴滴与快的宣布了双方战略合并的消息。没过多久,又传出滴滴将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的消息。当初有意投资微微拼车的投资人都开始捂紧口袋观望事态发展。

  为了维持漂亮的业务数据,也为了抓住曾经近在咫尺的投资,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最疯狂的时候,每天要补贴100万元,最多的一天达到150万元,王永则自掏腰包拿出了2000多万元补贴公司。但后来的数据表明,补贴中的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

  与此同时,微微拼车的内部管理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地方分公司动辄从总部要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推广费用,但结果只带来上千甚至几百名新用户;又比如,微微拼车学硅谷文化,不但给员工开出高薪,每个月花在买水果、酸奶上的钱都要好几万。但另一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并不好,用户数激增之后,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2015年6月,国内股市发生剧烈动荡。无论估值怎么降,微微拼车再也找不到愿意接盘的投资人。花掉4000多万元之后,微微拼车不得不宣告进入冬眠期。最后,王永个人又拿出几百万元用于善后,支付了员工工资和外协费用。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又用3个月的时间从300人裁员到30人。”王永感慨道,“在公司发展最热闹的时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导致微微拼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王永把其中80%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如果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栽了一个很大的跟头,这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会有巨大的帮助。”王永从通过这次失败的创业中收获了很多教训: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就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的不一定是最可靠的;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怀着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是靠不住的;内控和管理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于内耗……

  他尤其明白了一点:创业就是要把创造价值当成自己的事业。“很多创业公司都有这样一个逻辑:不赚钱不要紧,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我们就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能做足够多的推广。在他们眼中,创业似乎就等于融资、推广、拉用户,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很多行业内都掀起了血雨腥风的补贴大战,以为有钱就能整合全行业,打通产业链,搭建大平台。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创业的根本:生存下去,创造价值。”

  2015年2月6日,王永与另外35位创业者一道成为湖畔大学的第一期学员。他牢牢记下了马云给学员上课时讲的话:做企业,首先要活着,然后再想办法活得长久。

  在王永看来,很多中国的创客喜欢制造一些新概念、新名词,喜欢一哄而上,很多人缺乏冷静和底层思维,导致创业最后不了了之。“作为创客,置身创业热潮时仍需守住优雅,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这样,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筱小丫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