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苹果”OR“无印良品”?小米左右为难

日期:2017-06-23 浏览:574 作者:刘步尘 来源:品牌联盟网

  雷军主导的小米正在转型,但这个转型始终停留在战术动作层面,始终未能触及企业灵魂。在观察家看来,小米的当务之急,不是建多少体验店,也不是进入多少产业领域,而是尽快把自己转型成为一家像苹果那样的科技公司。

  下面这组数据可能让雷军高兴不起来。

  IDC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930万台,市占率9%,同比下降7.5%。

  而同期,华为出货量2080万台,市占率20%,同比增长25.5%;OPPO出货量1890万台,市占率18.2%,同比增长19.5%。

  同样是IHS 给出的数据,2016年中国十大手机按销量排名如下:

  华为1.39亿台,排名第一;OPPO 9500万台,排名第二;vivo 8200万台,排名第三;小米5800万台,排名第四。以下分别是:中兴5700万台,联想5000万台,TCL3400万台,金立2800万台,魅族2200万台,乐视1900万台。

  就在2016年初,小米、华为两家公司还在为谁是“中国手机销量老大”大打口水战;2017年,两家公司已不再就此交锋,因为结果显而易见。

  显然,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米手机,正走在下坡路上。

  有趣的是,另一互联网生态代表型企业乐视,甚至正在遭遇更大的麻烦,能否挺过2017年亦未可知。

  为何“生态双雄”均遭遇麻烦?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企业深思。

  做互联网公司易,做科技公司难

  我们发现,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乃至特斯拉、华为、三星,从来不以“互联网企业”自居,更不曾提及“互联网思维”,而是以“科技公司”的形象屹立于世。

  以中国人的标准,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都是成色十足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它们却无一以“互联网公司”自诩,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国际企业的观念里,“互联网公司”与“竞争力”不存在等号关系。

  事实上,今天的主流企业,差不多都是互联网企业。你看,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对外宣布“已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思维”,已经无法让人产生先进生产力的联想。互联网,越来越工具化。

  身为互联网巨头的谷歌,其董事长施密特甚至非常肯定地说,“互联网将消失”。

  但是,科技公司的身份不同,科技公司永远也不会消失。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真正能推动一家企业进步的力量,不是你的互联网身份,也不是你的互联网观念,而是你具不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

  这源于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逻辑:市场来自产品,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研发。这或许不是一个颠扑不破真理,但一定是最接近真理的那一个。

  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公司,你只需拥有几台电脑就可以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下“互联网公司”的字样;但是如果你拿不出手像样的产品和技术,你就不好意思在名片上印下“科技公司”的字样。

  撕不掉“高性价比”的标签,是小米的痛

  和华为“技术主导”型企业的身份相比,小米显然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

  小米的成功得益于营销。

  小米模式的本质是营销。

  从属性上讲,小米和大多数中国二流企业并无二致,只是小米更善于互联网营销,但它们都不具备创造革命性产品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小米一开始就给自己贴上了“高性价比”的标签。在观察人士看来,这是聪明的雷军对小米并不具备技术实力的巧妙掩饰。

  在中国企业的语境里,“高性价比”从来就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不想让人们认出自己低端,又不具备真正的产品创新能力,怎么办?“高性价比”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得益于雷军“互联网思维”开山鼻祖的身份,小米的低价策略一经推出备受年轻人追捧,市场层面取得巨大成功,资本市场也随之看涨。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苹果、华为、三星等科技型公司不断推出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小米手机的高性价比策略受到严峻挑战。

  在印度及中国台湾,小米先后遭遇专利麻烦,技术不足的短板终于显现出来。这就是小米的现实: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走出国门则寸步难行。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小米的好日子也不多了。因为“高性价比”的标签粘得太结实,小米推出任何一款高于2500元的手机都非常难卖。

  品牌特性是,从高处往下走易,从低处往上走难。当然,这不意味着小米完全不可能转型成为一个中高端品牌。问题在于,小米没有抓住转型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出现在2013年—2015年,其时,小米处于高速发展期,一片欣欣向荣,从公众到资本市场,都对小米评价非常高。

  遗憾的是,当时的雷军已经飘飘然,沉湎于成功的喜悦不能自拔,无暇思考品牌转型的问题;不惟雷军没有思考,整个小米管理层都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普遍局限性,鲜有居安思危者,小米也不例外。

  一直以“高性价比”自诩,无形中强化了公众对小米的产品印象:性能不错,价格不高。在小米初创期,这一定位没有问题,可以为小米迅速打开市场大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样的定位越来越拉不动企业持续发展,因为定位太低。

  怎么办?适时启动品牌再造,把“高性价比”的小米改造成“高科技”的小米。事实上,三星、LG也曾经历过低端品牌的烦恼,但它们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适时启动了品牌再造。

  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小米依然不认为自己的品牌偏低端,不认为品牌是制约小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搞笑的是,雷军决定让公众在小米和无印良品之间建立品牌联想。显然,雷军误解了“无印良品”的品牌内涵。

  这意味着,在过去至少五年时间里,雷军犯下一个严重疏忽,那就是:没能抓住机会对小米品牌实施再造,把小米从“营销主导”型企业改造成为“技术主导”型企业。

  小米的“高性价比”,无法让人产生品牌联想

  相比于无印良品的品牌内涵,小米的品牌内涵太过苍白无力,除了满足部分年轻、低收入群体“便宜”的需求,小米无法给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品牌联想。无印良品则不然。

  事实上,无印良品从不以“高性价比”自诩,它认为那是对品牌精神的伤害。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的“无印良品”之路走不通?

  成为一家科技型公司,才是小米的最优选择。小米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无印良品”,而应该成为“苹果”——虽然这很难。

  当然,“科技公司”的标签,更不是你想贴,想贴就能贴。

  我从不否认小米在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我只是说,小米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小米研发投入占当年营收的比例能达到科技型公司的底线——5%吗?

  给自己贴上“互联网企业”的标签,就注定了你的风险不可避免,“风”总有停的那一天,“站在风口”上的你,最终会摔在地上。

  华为是小米的反例。我一直认为,华为手机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品牌,得益于两大因素:第一,华为多年来致力于成为一家科技公司,这个形象日渐清晰,最终成就了华为手机;第二,华为在全球拥有庞大、无缝隙覆盖的营销渠道,让华为手机进入国际市场变得轻而易举。

  这两个因素,都未在小米身上体现出来。

  即使和美的这个合作伙伴相比,小米的优势也不明显。

  当初,小米和美的互动频繁。但我们发现,美的以谦恭的心态学会了小米的互联网意识,而自信的小米却没有认真地学习美的的务实精神。

  最后说说什么样公司配称“科技公司”。当然不是标榜有多少专利的公司,也不是研发投入多就一定能成为科技公司,看一家公司是否科技公司?只须看它有无革命性、创新性产品就知道了。

  一家企业以科技公司自诩,却拿不出革命性、创新性产品,这个公司无论如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公司。

  目前,雷军主导的小米正在转型,但这个转型始终停留在战术动作层面,始终未能触及企业灵魂。在观察家看来,小米的当务之急,不是建多少体验店,也不是进入多少产业领域,而是尽快把自己转型成为一家像苹果那样的科技公司。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步尘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