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本土日化品牌折戟多元化:两面针0元甩卖断臂求生路

日期:2020-01-08 浏览:305 作者:刘永煊 来源:品牌联盟网

  不搞多元化投资的牙膏企业不是好的上市公司?

  最近,一度沉寂多年的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一纸公告,引起了媒体及业界的关注。赶着2019年尾巴12月30日那天,两面针公司宣布,剥离房地产、纸品两大亏损业务公司股权,将债权卖给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柳州国资旗下“产投集团”。

  据两面针方面表示,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不再持有纸品公司及房地产公司股权,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日化产品生产销售,不再从事纸业及房地产相关业务。面对外界质疑,两面针则回应称,本次交易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减少公司亏损,降低公司负担,聚焦主业,改善公司资产质量,增强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

  而这,也是继2017年两面针出售“精细化工”业务之后再次缩小业务的“断臂求生”,也是两面针公司扣非净利自2006年起连续亏损14年后的最大动作。这,也是自去年6月份“田七”商标及设备地产等资产流拍后,又一家本土日化企业在多元化路上折戟沉沙后的“砸锅卖铁”。

  零元作嫁

  两面针对旗下亏损资产的“断舍离”,总有些让人错愕。

  据公告,两面针将2家子公司作价0元卖给控股股东“广西柳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据《资产转让协议》,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款由交易对方“产投集团”以现金方式向上市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支付。

  不过,这笔零元交易的背后却暗藏玄机。一方面是两面针公司对自身不良资产剥离及巨额债务的急于转嫁,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救世主与接盘侠“产投集团”对两面针资产吸纳、重组的垂青。就资本交易市场而言,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行为;而就两面针所处的产业而言,这却是两面针企图回归主业的“最后大宗副业”抛售。

  交易后,产投集团将承担两面针“对纸品公司3.7亿元债权、7.8亿元债权及对房开公司的 2087.64 万元债权”,合计债权按照账面值11.74亿元。

  据悉,两面针出售的资产为,纸品公司 84.62%股权和房地产公司 80%的股权。而经评估,纸品公司于评估基准日 2019 年6 月 30 日全部股东权益评估价值约为-2.9亿元,两面针公司持有股权对应价值为2.45亿元;房地产公司于评估基准日 2019 年 6 月 30 日全部股东权益评估价值为2.55亿元,两面针公司持有股权对应价值为2.04亿元。于是,两面针在纸品、房地产这两家公司的股权评估值合计-4,094.83 万元,经交易双方协商后0 元作价交易。

  对于这个“两小无猜”的资本交易,或者宛如左手腾挪给右手,本来不容置喙。两面针方面也表示,将专注于发展日化、医药等核心优势业务。但早就有资产抛售前科的两面针,在业界看来,这恐怕是故伎重演,未来发展是否真能聚焦主业,能否有效扭亏为盈、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仍然充满变数。

  早在2017年11月6日,两面针就发布公告称,已将所持有的“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35%的股权全部转让。转让完成后,昔日两面针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的“精细化工板块”被彻底剥离,只剩日化、医药、纸业和房地产等业务板块。当时,面对各界猜疑,两面针给出的解释是“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集中资源聚焦日化主业。”而如此说辞,跟眼下的交易托词如出一辙。

  不过,制糖业务“断舍离”的时隔两年后,纸业、房地产板块再遭抛售,两面针也只剩下日化及医药板块了。接下来,是否会适时出让医药或日化板块还不得而知。最终,两面针是否

  “穷得”只剩下牙膏了,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而事实上,两面针对纸业、房地产业务的抛售,不但惹业界争论,也已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去年11月22日,上交所就剥离纸业和房地产业务是否合理等11个问题向两面针下发问询函,并要求其在5日内予以回应。毕竟,0元抛售房地产公司和纸业公司的两面针,一度被上交所质疑为“借处理资产避免亏损”。

  为此,两面针公司在超出上交所给出的回复期限半个月后,去年12月9日晚间以一份长达48页的回复函直面了上交所的“问询函”,“公司本次交易的目的是减少公司亏损,降低公司负担,为公司业务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致力于聚焦主业,发展日化产业。”

  不过,尽管两面针在回复函中否认了“借处理资产避免亏损”的质疑,但其行动迟缓的拖沓回复速度,总让人感到两面针这次“零元转售业务”背后“有故事”。

  弃车保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的 “中国牙膏第一股”两面针,怎料到会到了如今“砸锅卖铁”零元抛售业务的田地?

  要知道,作为中药牙膏的开创者,当年开创先河的两面针可谓气势如虹。两面针公司在1978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中草药牙膏 “两面针药物牙膏”,可谓是当今中药牙膏品类的开山鼻祖。而这,比如今大红大紫的云南白药牙膏足足早了20多年。

  据资料显示,两面针的牙膏从1996年起,其销量就长期领跑市场,当年与中华、黑妹一起,成为中国牙膏民族品牌的“三驾马车”。“一口好牙,两面针”的洗脑电视广告,更是走红大江南北。

  巅峰时期的“两面针”,还与佳洁士和高露洁一起,长期稳居国内牙膏市场份额前三甲,并蝉联了本土牙膏品牌销量冠军长达15年之久,与田七、黑妹等本土品牌一齐,成为“国民牙膏”、“民族品牌”代名词。据数据统计,两面针在2001年就卖出了2.58亿支牙膏,营收3.65亿元,在各个档次牙膏市场里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4年上交所上市并成为“中国牙膏第一股”的两面针,上市即是巅峰,随后就迎来了“抛物线”般的业绩下滑之路。据统计,从2006年起至2019年,两面针就经历了14年亏损。而早在2008年,两面针牙膏市场占有率就仅剩1.7%,已不敌当时新兴品牌雕牌和冷酸灵。

  其中,2006年起,两面针的扣非净利润由正转负,亏损1.08亿元。到了2015年,两面针更是净亏了1.73亿元。而截至2016年,两面针的家用牙膏销售4360万支,市场占有率已不足1%,其品牌在消费者心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到2018年,其家用牙膏的销量更是减至3350万支。

  如今,在一线城市传统百货商超里,昔日堆头明显的两面针牙膏早已不见踪影,能找的的两面针产品也已被摆放在货架不起眼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更是很难找到两面针牙膏产品,只能在三四线城市或网络渠道上才能找到“两面针”了。随着黑人、舒克、云南白药、好易康等本土牙膏品牌的崛起,还有高露洁、佳洁士、舒适达、竹盐等洋品牌的不断蚕食市场,两面针跟当年曾大红大紫的田七、黑妹等品牌一样,都已成为了“过气品牌”及“低端牙膏”的代名了。

  据悉,2006至2018年间,两面针13年业绩的跌跌不休,已让其累计亏损超过了13.5亿元。而两面针公司的在职员工数,也从2011年的3579人萎缩到2018年的2391人。

  当然,就业界看来,两面针抛售房地产、纸业等不良资产并清算债务,早已是情理之中。

  据两面针历年财报显示,2017至2018年,其房地产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05.31万元、-169.64万元,单是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公司的净利润就亏损了160.41万元。

  而其纸品公司的问题更加严重,2017、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5269.53万元及-5341.45万元。

  而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两面针旗下的房地产公司、纸品公司仍未能止损,净利润分别为-150万元和-2201.21万元。

  另据两面针2019年半年报显示,两面针旗下5家子公司合计亏损达3322.83万元。其中,纸品公司净利润亏损2847.88万元,房地产公司净利润亏损176.47万元,日化公司净利润亏损245.14万元,进出口贸易公司净利润亏损39.11万元,卫生用品公司净利润亏损14.23万元。

  也就是说,除了“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广西两面针亿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盈利,其余业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柳州两面针纸品有限公司”的亏损更是“大头”。说白了,除了日化和医药板块利润为正,其他业务都在告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然两面针旗下房地产、纸业这两个副业,不但不能“造血”,还成为了拖累母公司的“毒瘤”,适时切割并转嫁巨额债务也属理智。只是,断舍离之后,如何收拾多年盲目多元化扩展的残局,回归主业,并给企业造血才是关键。问泉哪得清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企业而言,断臂求生弃车保帅并无不妥,只是这种“割肉止损”之后,如何更好地“固本回元”焕发新的生命力才是重中之重。否则,如果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话,一切终会是于事无补。所谓,不进则退,恶性循环,坐吃山空。

  多元之惑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追溯以往,两面针起源于1941年成立的广西柳州亚洲枧厂等5家小型私营肥皂厂,从其1980年新厂建成使用至今,已有40年历史。如今处于不惑之年的“两面针”的二次断臂求生,让业界再次看到了一家本土老牌日化企业的徐徐老矣、市场增长乏力的“最后挣扎”。

  只是,仔细想来,当下的困局,似乎是两面针自找的。

  对于今日的两面针而言,年关难过,当年抛弃主业主攻副业的“多元化”之路,更是让其饱受坎坷。

  两面针的作茧自缚,要从2004年上市前后说起。

  2004年两面针曾在招股书中表示,随着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导致国内牙膏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也在不断下降,加之两面针所需要的中草药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面临的竞争是极其激烈的。

  当时,在佳洁士、高露洁等外资品牌的冲击,以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下,两面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通过上市吸纳资本来解决问题。

  于是,在2004年两面针毅然登陆A股市场。可惜,让业界意外的是,上市后的两面针公司并未加大对牙膏相关主业的科研投入,而是选“王顾左右而言他”,择了比较“冒险”的多元化业务扩张。

  于是,2004至2006年,两面针主营业务是日化和医药,但到了2007年,两面针的业务就变成了集“日化、医药、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三氯蔗糖生产销售”于一身的综合性企业。据资料显示,2017年两面针所经营纸业板块、精细化工板块、医药板块及房地产板块,其贡献的营收比例分别为42.87%、26.26%、22.90%、6.95%、0.18%。到了2008年,两面针公司更是加入了销售酒店一次性用品及纸业等板块业务。

  对此,当年凭借着在多个领域涉足、遍地开花的势头,产业多元化后的两面针公司的股价也确实“打了鸡血”。2008年其股价的最高点对比2005年的最低点,也凿实翻了30多倍。

  可是,当年上市后磨刀霍霍企图大干一场的两面针,也只换来了“表面风光背里流泪”。因为,在股价看涨之下,两面针公司并未因为多元化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相反,从2006年起到2019年三季度,两面针公司的扣非净利润都为负值。

  对于业绩颓势,两面针方面曾表示,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远高于毛利率,是家用牙膏经营利润长期亏损的主因。而纸品公司设备陈旧,设备性能差,资产折旧率高,产品缺乏品牌优势,使得毛利率严重偏低,加上缺少规模效益,造成纸品公司多年亏损严重。

  不过,主业不够,副业来凑,往往只是企业一厢情愿多元化的借口。

  回看当年上市时的风光,此后的多元化的下坡路,终不过是赔本赚吆喝罢了。当年两面针的多元化之路初衷是想探寻新出路,但正如十赌九输一样,两面针上市即巅峰的宿命,迄今仍未能扭转。

  据悉,当年两面针通过上市募集的6.57亿元资金,被分散投入到了十个项目。以至于,其逐渐对待牙膏等主业的经营漫不经心,近乎舍本逐末地投资到医药、房地产、纸业等并不擅长的项目上,还涉水了纸尿裤、卫生棉、洗涤剂等诸多看起来“跟牙膏主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大日化业务。

  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不改变,等死,改变,找死。当年,刺激两面针公司走上多元化之路的是内外交困的产业形势,可惜,事与愿违。

  资料显示,2003年的时候,两面针的营收为5.86亿元,其中牙膏类营收为4.42亿元。但两面针上市后的前两年,其总营收虽然能维持5亿元以上, 但让两面针公司着急的是,其2004年、2005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00万元和400万元,两年间利润呈大幅下滑趋势。2006年,更是两面针扣非净利润由正转负的分水岭,当年就亏损了1.08亿元。而自2006年起,两面针公司整体亏损的态势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知道是否当年上市后就“飘了”,或是“洗湿了头”没辙,还是“将错就错”的大无畏,以牙膏等日化产品一战成名的两面针,就这样,在持续多年的亏损洪流中,在多元化路上犹如困兽,主业优势不再,副业难舍难离,昔日高大上的民族品牌身影在公众视野中渐行渐远。

  主业之困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进军纸业,跨界房地产,涉足旅游用品业、药业、糖业、洗涤用品……可惜,两面针公司除了旗下酒店用品等新业务外,当年多元化上马的项目近乎全军覆没,就连其日化板块主业也深陷困境。

  为此,以做牙膏起家的两面针折戟多元化之路,也证明了“多元化扩展”并非每一家企业都能走得通。就连格力与万科等大企业,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

  当年,格力空调销售增速遭遇行业天花板之后,格力就尝试多元化突围。格力手机、银隆新能源车、格力电饭煲、自研芯片……可惜,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好空调格力造”的空调主业之外,其余业务板块要么没做起来,要么平淡无奇。而当年的万科也曾经历了多元化试水,最后被王石及万科管理层一致否决,卖掉了除地产以外的所有公司,重新聚焦到住宅业务板块上来,终取得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跨界很美好,只是术业有专攻。

  就品牌认知角度而言,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与联想很重要。既然大家一看到“你”,就想到牙膏等日化产品,那么最好还是做好、做足本位再谋跨界试水为上。

  而今,经历多年在医药、房地产及纸业上的财力与精力损耗,两面针品牌早已丧失掉了其当年在牙膏品类的王者地位,进退维谷。

  除了互联网渠道以外,市面上的两面针在很多地方近乎销声匿迹,大家只有通过电商渠道购买,或者在经济酒店提供的免费洗漱用品中,才会发现两面针牙膏的踪影。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很多酒店宾馆的免费洗漱用品一度都被一些中小企业不知名品牌或山寨品牌所占据,混迹酒店的两面针牙膏品牌形象也只会给留人“低廉、低端”的印象,并不利于其重返家用牙膏市场。

  就这样,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企业,从“国货之光”牙膏第一股,到经济快捷酒店里的“低廉日用商品品牌供应商”,如今两面针品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大写的“没落”。

  诸多副业亏损拖累主业,连续14年业绩亏损一蹶不振,深陷多元化泥潭的两面针重新振兴主业并非易事。因为,一度被多元化冲昏头脑的两面针,其“本末倒置”的品牌形象,已让其彻底丧失掉了家用牙膏市场的主流梯队地位。甚者,已沦为“低端牙膏”代名的两面针,已很难重新回归到昔日的主业跑道上来。

  当然,两面针主业回归困难重重,也与整体产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两面针的没落,不过是传统老牌本土品牌牙膏颓势的缩影。

  无独有偶,与两面针同期崛起的中国本土牙膏品牌的命运也同样堪忧。

  例如,与两面针同样在广西的田七牙膏,曾以“拍照喊田七”走红大江南北独领风骚,但2019年6月田七牙膏母公司广西奥奇丽就不得不拍卖房产、生产设备、以及“建国、卫齿宝、爱尔齿”等13个商标。

  跟两面针同样主打中药牙膏、宣称“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蓝天六必治牙膏,已于2005年卖身立白集团。

  而和两面针都诞生于80年代的黑妹牙膏,也逐渐沦为酒店洗漱用品品牌,与两面针如“难兄难弟”般同病相怜。

  时过境迁。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在消费升级、渠道下沉和市场新趋势变化中,其实,很多本土传统老牌,都在经历着生存还是毁灭的“生死时速”。只是,我们对待很多昔日耳熟能详、如今却逐渐记不起来的品牌的远去,选择了不由自主的习惯性遗忘罢了。

  回归之路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经历了二次业务抛售的两面针公司,如今能寄望的优质资产也只有日化、医药板块了。不过,就业界看来,其如能把工作重心回归到日化牙膏等“昔日的王牌产品业务”上,才是正道。

  只是,方向是对了,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至少,从两面针过往曾向主业回归的举动看来,迈开了多元化的腿后,被荒废的主业并不是要它回来就能回来了。

  早在2015年,两面针就开始了“聚焦主业,效益先行”之路。两面针曾推出了售价59.9元的新品牙膏,签约明星张嘉译代言,企图高举高打挽回其品牌低端形象。可惜,产品及营销打法陈旧的两面针,已很难在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态势中释放出应有的品牌声量。

  2016年,两面针达以15.61亿元的成绩登顶了上市以来的营收最高值,但其当年已跌落出牙膏十强名单。据AC尼尔森及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牙膏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分别是市场占比20.6%的黑人、占比17.8%的云南白药、占比11.1%的佳洁士、占比9.8%的高露洁、占比5.8%的冷酸灵、占比5.6%的中华、占比4.8%的舒客、占比3.2%的纳爱斯、占比2.6%的舒适达、占比1.4%的六必治。而高峰时期市场占有率超过17%的两面针,只吃到了不足1%的市场份额。

  在两面针忙着多元化的那些日子里,当时的牙膏市场已逐渐被“佳洁士、高露洁、黑人、云南白药”等中外品牌瓜分殆尽,一些外国品牌牙膏更是随着电商渠道及海外购的兴起“大肆进攻中国市场”,而试图剑指高端突围的两面针,最后也只能有点力不从心地在旅游牙膏市场缝里“绝处”谋生。

  不过,唯一让两面针庆幸的是,在非常微利的旅游牙膏市场里,由于缺乏强劲的对手,其市场表现可谓所向披靡。当然,这也跟两面针恰当年正好赶上了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黄金十年”有关。

  自2000年起,两面针转攻酒店牙膏市场就顺风顺水。从2000至2002年3年间,两面针旅游牙膏的销量分别为7331万支、1.55亿支和2.39亿支,业绩增长明显。到2016年,两面针已是如家、汉庭、锦江之星、格林豪泰等连锁酒店的牙膏供应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酒店牙膏市场“大哥大”。而且,两面针牙膏已牢牢占据了几大经济酒店连锁品牌渠道:锦江之星80%的份额、如家53%的份额、汉庭35%的份额、格林豪泰50%的份额。

  据两面针年报显示,旅游牙膏品类已成为了销售主力。2017年,两面针总共卖出了15.4亿支牙膏。其中,15亿支为旅游牙膏,家用牙膏的销量仅为4000万支。这,比其高峰时期1亿支的赫赫战绩,缩水了足足六成。

  而到了2018年,两面针在酒店用牙膏产品市场占有率更已超过50%。当年年报还有数据显示,两面针全面共销售12亿支牙膏,其中酒店销售约了11.7亿支,收入8629.22万元,占比超过98%。相比之下,其在家用牙膏市场上的销售额占比还不到2%。

  不过,两面针在旅游牙膏市场的高占有率,也只换来了低得出奇的净利润。据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的净利只有区区590.8万元;而2019年三季度,两面针家用牙膏销量为668.83万支,收入为3753.12万元,旅游牙膏销量则为27.94亿支,收入却只有2243.21万元。

  因此,旅游牙膏市场虽然巨大,两面针的旅游牙膏销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其商品单价利润与家用牙膏产品的体量相比,相差太远。高销量、低利润的旅游牙膏市场,让两面针这个当今旅游牙膏市场霸主“一脸尴尬”。

  据两面针方面的公开数据计算,其生产的家用牙膏每支平均售价5.6元,酒店用牙膏产品单支平均售价却只有8分钱。对此,昔日的牙膏第一股与家用牙膏市场巨头,只能从利润微薄的酒店宾馆牙膏用品市场中延口残喘,确实令人唏嘘。

  手中底牌

  兵败如山倒,接下来还会有转机吗?

  不过,既然多元化后的两面针10多年来不过是赔钱赚吆喝,房地产、糖业、纸业等持续亏损,那么,两面针是凭什么“保壳”撑到了今天?

  细想之下,除了日化牙膏产品及医药板块利润支撑外,两面针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则是其这么多年扛过来、没被退市的“救命稻草”。

  据悉,正是两面针拥有中信证券的股份及广西两家银行等多个股权,让其存续至今。

  两面针上市以来10多年的年报里,其实每年的扣非净利润都为负值,但通过出售持有的中信证券、交通银行、中煤能源等股票及一些未上市公司股权,总能换回一些投资收益对冲亏损,让整体净利润调为正数。而在两面针持有的股票中,以中信证券的股票为主。为此,中信证券股票的套现,俨然成为了两面针最常用的“万金油”。

  1999年8月,两面针作为发起人参股中信证券,投入1.52亿元,持股9500万股,折合每股1.6元。而恐怕当时连两面针方面也料想不到的是,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造就了其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妥妥的“现金提款机”。

  为了应对公司困难,2006年底两面针就紧急出售了中信证券488万股,套现1.25亿元,获投资收益1.16亿元。而尝到“甜头”之后,从2006年起,两面针公司一旦遭遇无法弥补的巨大亏空,就会“挤牙膏”般卖掉一部分中信证券股票套现来“补救”。

  2010年至2016年间,两面针更是几乎每年都会卖一部分中信证券股票。于是,2006至2018年间,通过出售中信证券股票,两面针公司就累计套现就超过了10亿元。

  不过,以卖股票收益对冲经营性亏损的做法,让两面针如履薄冰。例如,两面针2011年净利润1082.94万元,非经常性损益1.12亿元,出售中信证券收益1.77亿元;2012年净利润1677.14万元,非经常性损益9676.01万元,出售中信证券收益1.18亿元; 2013年净利润1010.48万元,非经常性损益1.19亿元,出售中信证券收益1.49亿元;2014年净利润2190.91万元,非经常性损益1.99亿元,出售中信证券收益2.58亿元。

  由此可见,2011至2014四年间,两面针能保持千万级盈利,全赖出售中信证券获得的收益大于当年其非经常性损益总额。而两面针在2015年、2017年之所以有了超过亿元亏损,则是因为其在2015年只卖了60多万股中信证券,到了2017年更是“一股未卖”。

  另据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7年,两面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亏损高达12.42亿元,而同期两面针通过出售中信证券股票产生的投资收益和从中信证券取得的分红却合计20.16亿元。

  抛售中信证券股票弥补亏损与美化业绩,成为了上市十多年来两面针的“救心丹”。但这始终是权宜之计。毕竟,持续抛售股票套现之后,两面针在中信证券股票这个“输血机器”里能提现的已所剩无几。据悉,目前两面针手中的中信证券股票仅剩865.98万股,与投资之初的9500万股相比,所持股票已不到一成,能提现“急救”的余额已不多。

  让人惊叹的是,据统计,自上市起的13年内,两面针通过出售股票获取的投资收益高达24.66亿元,但其同期净利润却只有4.14亿元。这家名为做日化牙膏实业的公司,却活生生地经营成了主要靠搞投资获利的金融集团。

  那么,如此辛辛苦苦搞了几十年实业的两面针公司,到头来还不如直接搞投资赚钱来得快。而这,跟“创业不如买房,卖房创业最败家”的段子般一样,发人深思。

  如今早已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两面针公司,上市近14年来不过是做了实业报国的“殉道者”。那么,接下来,是要亲手掐断实业之路完全投身金融资本市场,还是“紧握底牌”,继续在无比微利的旅游牙膏等利基市场继续摸爬滚打谋突围?

  不过,无论接下来两面针如何在市场经济这个棋盘里下子,如何用好手头上能兑钱的股权助推公司回归正轨是关键。

  但是,对于上市后就走了10多年的弯路的两面针公司而言,在牙膏市场格局已定的今天,要短时间内重新回到牙膏市场的C位已经不可能,而仅在旅游牙膏市场称霸获取微利也非其本意。迷途知返后的两面针,留给世人的是无比尴尬的“面面相觑”。

  十年一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物是,人非。朝花夕拾,实属不易。

  要知道,有些道走不到头,有些时候,还会积重难返。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野蛮生长”,两面针公司早已不再是一个无比单纯的牙膏厂了,日化、医药、房地产、纸品等业务的一哄而上,把品牌价值稀释得“寡淡无味”。

  十年一觉多元化,留下一堆笑柄。

  两面针上市后烧钱多元扩张的10多年,书写的正是两面针被市场抛弃的辛酸史。

  从1941年成立的亚洲枧厂等5家小型私营肥皂厂,到1956年经公私合营组成柳州市肥皂厂、1963年更名为柳州市日用化工厂;再到1978年从几家合并的日化厂分离出牙膏车间组建成立柳州市牙膏厂,推出中国第一支中药牙膏;再到1994年柳州市牙膏厂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牙膏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华、黑妹、两面针。

  俱往矣,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距1978年两面针牙膏诞生已有40多年,两面针品牌的起落,印证了盛极而衰的大俗话的同时,更佐证了世事如棋的无奈。

  不过,就两面针而言,其品牌影响力虽日薄西山,但知名度尚存,如能加强线上线下市场布局,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里的消费需求,还是能“续命”。至少,分杯羹还是可以。

  只是,对于两面针公司而言,以“牙膏为王”的当年,怎料到会以多元化的奔跑姿势让自我优越感丧失殆尽?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世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人性是无比复杂的,何况凝聚了人的各种欲念的商界风云?

  少不一定贫瘠,而多也会是灾难。多元化曾是多美好的发展战略,然而,诸多大企业在多元化中“伤筋动骨”的同时,一些中小型企业还会因多元化搭上身家性命而五味杂陈。

  不过,在波峰诡谲的复杂经济环境中,基业长青谈何易?其实,只要企业之舟尚未沉没,即便是业绩颓靡如坐针毡,舆论如芒在背,又奈何?

  因为,在互联网经济大爆炸,资本市场群情汹涌的当下,每一家勇于坚持的实业,都值得尊重。格力董明珠也曾说过,中国崛起最重要的是实体经济。此话不假,但在无比浮躁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踏踏实实搞实业赚外汇、拉内需谈何容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20年新年伊始,我们终要翘首将来。对于两面针公司而言,如何在断臂求生基础上,加快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在品牌、渠道建设上重整旗鼓,是接下来成败的关键。而对于芸芸众生的“我们”而言,企业有起落,电影有谢幕,青春有散场,如是而已。

  无论怎样,依然致敬奔跑在第一线的中国实业及企业家们,尽管有些传统老牌已辉煌不在,或者兜兜转转中已不知所措,但,我思,故我在。

  对于那些依然摸爬滚打在一线的民族品牌而言,其始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或者,机会是总会留给有准备、有恒心的人,也正如品牌的盛宴从未散场,散场的只有我们和青春岁月。

  刘永煊,品牌营销策划人,自由撰稿人,资深公共关系行业人士,深谙品牌诊断、市场营销与公关传播之道,对家电、IT、快速消费品、互联网、汽车、游戏、电商等行业的品牌与市场推广有深入研究及多年实战经验,曾服务国内外众多500强客户,欢迎交流与约稿。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ngxuanliu2010,邮箱:Yongxuanliu@126.Com,微信公众号:Shangzhancq,自媒体号:商战春秋(仅进驻“网易、搜狐、凤凰、一点资讯、腾讯、天天快报”新闻客户端,其它平台如有疑似账号均为假冒);刘永煊(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

  PS: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用作其它商业用途。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永煊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