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未为晚?甲骨文与亚马逊、微软、谷歌的“云图之役”

日期:2020-03-14 浏览:5945 作者:刘永煊 来源:品牌联盟网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从昔日傲视同群的数据库王者,到今日持续发力追赶云计算的小弟,甲骨文和其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拉里·埃里森,这几年间似乎还没完全搞懂到底做错了什么。

  眼下,甲骨文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净利润呈下滑趋势,不及市场预期。据3月13日凌晨消息,甲骨文最新发布的2020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甲骨文第三财季总营收为97.96亿美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为25.71亿美元,同比下降6%。而去年底,其发布的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则显示,期内营收9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为23.11亿美元,同比下降1%。

  去年起,从闹得沸沸扬扬的甲骨文的中国区大裁员,到美国西雅图再裁员;从传出打算将设备和服务器硬件搬出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生产,到大量增聘员工拓展云服务;再到最近两千多名甲骨文员工签署请愿书,反对美国现任总统为连任竞选举行的一次筹款活动……近年来,一向习惯了闷声发大财的甲骨文公司,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3月1日,“国内酒店信息管理解决方案龙头”石基信息发公告称,因与甲骨文重大合同即将在5月底到期,对方提出的续约条件与公司平等对待所有客户的经营理念不符,双方到期后不再续约,将在短期对公司业绩造成冲击。而这也意味着,与甲骨文公司合作17年之久的合作伙伴选择了“拆伙”,从合作走向竞争,将在海内外“叫板”甲骨文。

  屋漏兼逢连夜雨。最近,有消息报道称,甲骨文将在整个欧洲裁员达1300人,波及销售、业务开发和解决方案工程等三大部门。而且,基于云计算业务转型缓慢,甲骨文接下来的业绩表现更是疑云密布。

  对此,面对舆论风波及合作伙伴的倒戈,让埃里森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恐怕就是在甲骨文和谷歌商业纠纷案上手握的Java专利筹码,以及得到了联邦政府在最高法院上提供的支持。只是,尽管得到政府关系的庇佑,甲骨文也始终无法掩盖其当下在产业形势下的落寞。

  在云计算市场中,亚马逊公司一马当先,微软、谷歌也在穷追猛赶。而1977年成立、早已走过了“不惑之年”的甲骨文,却只能想方设法地拼命追。今年2月3日,甲骨文公司表示,已在五个国家增加了新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目标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世界拥有36个数据中心,从而跟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抢夺更多的云计算市场份额。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甲骨文如今或已是“强弩之末”。

  从数据库王者到云计算迷弟

  十年前,在传统PC时代,作为传统企业软件巨头代表的甲骨文公司,以数据库管理优势起家,并以有别于IBM等软硬件捆绑的销售方式,凭借着面向企业销售软件的差异化模式突围,坐收市场红利。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木滩的跨国企业,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强大销售能力和定价权,其数据库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50%,2013年就已超越 IBM ,成为仅次于微软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由于甲骨文为包括“IBM、美国航空公司、福特”等很多有名的跨国巨头及各国大企业提供数据库管理服务,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软件公司之一,巅峰时期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美元。尽管这几年有些落魄,但在2019年,甲骨文公司在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中仍位列第17位,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也排在了第18位。

  而十年后,这个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与行业领头羊,稍不留神就被对手抛离、遭受市场“白眼”。尽管,甲骨文在商用软件领域仍拥有巨大优势,有不计其数的数据库软件客户,但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却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决策上失误,甲骨文错过云计算发展机遇,没有在黄金时期发力,以至于其如今已大幅落后于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前的云计算服务尚在“摇篮”,而今日的云计算已成商家必争之地。而回想亚马逊 AWS、阿里巴巴等早在 2013 年就开始云计算业务布局,甲骨文则直到2016年才宣布全力进军云计算领域。

  在一日千里的科技领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那么,如何快速弥补几年的差距并迎头赶上?谈何容易。要知道,2016年甲骨文在云服务方面的收入仅约29亿美元,不及 Salesforce云服务收入的一半。

  而目前,业界对于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依然是“雾里看花”。因为,自 2018 年 6 月起甲骨文就不再将云计算营收业绩作为单独业务对外公布,而是将云计算与传统软件销售结合起来。不过,这也很容易让业界解读为埃里森在试图掩盖甲骨文云业务方面的“短板”。

  不过,从Canalys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云计算市场调研报告看来,甲骨文榜上无名,至少说明了甲骨文公司业务已经“掉队”。另据Gartner的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报告显示,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依次位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而甲骨文的云业务则被直接被归入“其他”。其中,亚马逊分了一半市场,微软获得了13.3%份额,阿里巴巴则不到5%,谷歌、IBM只是个位数,而甲骨文份额则更少。

  对此,2018年云计算市场调研机构Synergy Research首席分析师也指出,“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中,甲骨文的市场份额只有2%,连行业前十都排不进去,并且市场份额还一直在下滑。”

  而在全员大数据上云趋势下的中国战略市场上的失守,更让甲骨文无比尴尬。要知道,甲骨文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就连其核心业务也持续遭受来自中国友商的巨大冲击。早在2018年,阿里云收入就达到了213.6亿,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00%,占据了中国43%市场份额。而同期,甲骨文全球云服务则仅增长了1%,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直接排到了十名以外。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云营收从10亿级到100亿级用了6年,而阿里云仅4年内就实现单季度营收从10亿级别到100亿的跃迁。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至1614.56亿元,其中阿里云单季营收达到107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62%。而受益于疫情防控期间日益增长的远程办公需求,阿里云增长还在持续。

  正如数据库是上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一样,云计算已被视为未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甲骨文在云计算全球前排名上的一再“掉队”,徒留“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慨叹。

  2019年10月15日,亚马逊宣布其消费者业务永久弃用甲骨文数据库,将在2019年底完成存储在近7500个甲骨文数据库中的75PB的数据迁移工作。这是继阿里巴巴之后,又一国际巨头宣布弃用甲骨文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埃里森昔日言论被重重打脸了:“让我告诉你哪家公司不会离开甲骨文……这家公司就是亚马逊,他们绝对做不到,不信走着瞧。”

  与此同时,2020年1月,TIOBE 官方最新发布的 1 月编程语言榜单中,Java以18.9%的占有率继续蝉联榜首。而Java在编程语言上的一骑轻尘,也与其母公司甲骨文在云计算头部公司的“榜上无名”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云计算遍地开花,就连摩尔定律都显得过时了。那么,在以快打快的科技领域,云计算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云计算服务产品,云计算业务市场的竞争也在持续加剧。在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三驾马车”之外,所剩的市场空间已不多,就更不要说排名在十名以外的甲骨文了。

  如何在云计算领域快速重塑行业领先地位?甲骨文至今未能给出清晰的答案。不过,留给甲骨文“市场逆袭”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已经不多。

  棋差一着一步错过步步错过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也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企业管理角度而言,保持竞争优势与持续发展的势头,始终要比重新开局做产业颠覆者“来得容易”。

  在业界看来,有如古化石般固执而特立独行的甲骨文,在传统业务市场上的过于自负让其迟迟不愿意改变,而对新型云计算市场上的一度误判与错失先机,也加速了其被对手拉开差距、深陷业绩下滑的泥潭。

  一方面,甲骨文犯了很多产业老大都曾犯下的错误。

  正如诺基亚、柯达等产业巨头因误判大趋势而落败一样,埃里森也因没有预见到云计算的巨大市场潜力而一泻千里。回想当年,手机行业大哥大诺基亚,因误判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排山倒海产业颠覆态势而落幕;胶卷市场老大柯达,也因没有很好地正视胶片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的市场趋势而败退。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留给了诸多行业巨头血与泪的教训。

  回到十多年前,那时候云计算技术产业尚在萌芽发展阶段。不过,还当时科技圈内“云计算”风潮已经刮起。自从2006年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计算”一词以来,硅谷就迅速卷入了“云端”战役,很多公司都在“云计算服务”“秀肌肉”。就连当年还在以卖书闻名于世的亚马逊同年也推出了云计算服务“AmazonEC2”。而英特尔、雅虎等公司,也联手发起一项名为“Open Cirrus”的云计算研究测试项目。

  可惜,当时的甲骨文CEO埃里森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据悉,当亚马逊云推出“S3云存储、EC2弹性计算服务”时,埃里森就曾这样回应到:“我完全搞不懂那帮家伙在说些什么,简直是一派胡扯。这到底是指什么?省省这种愚蠢的概念吧。”

  尽管趋势的出现人人可见,但趋势的认同与接受需要时间。回想当年,除了马云以外,BAT阵营的另外两位老大也曾对云计算不以为然。在2010年一次IT领袖峰会上,百度李彦宏曾表示,“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而对此,腾讯马化腾也接着补充说,“我觉得这个事可能你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但现在还是过早了。”不过2013年前后,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华为云、青云、迅达云等产品纷纷现世,各路科技巨头已酣然醒来。

  另一方面,后知后觉的甲骨文严重低估了云计算战略性与推进难度,导致恍然醒悟过来后,其云计算技术业务推进缓慢。

  毫无疑问,甲骨文在传统的数据库业务上赚得满满当当。因为数据库这个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旦企业选择使用一个数据库,其替换和迁移的成本会非常高,因此甲骨文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而对于云计算,刚开始时候甲骨文也是认为,云计算赚得少,还要长期投入。

  习惯了过平稳日子的,肯定不愿意、也难以积极姿态进行改变。因为甲骨文传统业务产品比云计算产品更赚钱,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年甲骨文在开拓云服务产品的时候推进困难。例如,甲骨文的一些销售人员在推销云产品时不够用心,有时候还会采用捆绑销售甚至欺骗的手段推销。

  而且,由于管理层分歧内斗,甲骨文还出现了高管人才流失、人事动荡。例如,在甲骨文任职22年后选择辞职的托马斯·库里安,也是因与埃里森在云计算战略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而分道扬镳,而且,还转投对手成为谷歌现任云服务CEO。

  内部纠纷与其在云计算市场上表现的疲软,也成为了近年来甲骨文出现大范围裁员的重要原因。据悉,2019年甲骨文西雅图团队的大裁员,就是源于团队内斗。因为,那些被裁撤的数百名员工就曾被视为云计算战略的未来。

  由此可见,谁都无法100%预判未来,甲骨文在市场战略上的误判与取舍,也终不过是一家企业领导者的“看走眼”。那么,走了弯路,就要绕回来,亡羊补牢尚可。只是,在成王败寇的今天,面对大幅落后对手的困局,甲骨文和埃里森团队将如何力挽狂澜?

  面对当年种下的“苦果”,甲骨文在战略上的失误,也应验了棋差一着的骨牌效应:一步错过,步步错过。

  地域思维与局限性竞争优势

  舆论是洪水猛兽。错失了先机并走了弯路的甲骨文固然可惜,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舆论失势,才是比较致命的。而这,也将影响其在云计算方面在中国这个战略市场的突破与进一步扩张。

  甲骨文备受媒体狙击与中国舆论的棒喝,要从大规模的裁员风波说起。

  2019年5月7日,甲骨文召开面向全中国区电话会议,宣布将对中国区研发中心(CDC)进行裁员。随后,在北京、深圳、南京、苏州和上海等地的5个研发中心,要被裁撤约1600人。其中,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余人,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7月执行第二批裁员。

  对此,企业基于业务调整或资金开源节流而裁员,无可厚非,何况,这也不是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首次裁员。据报道,早在2017年,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就有不低于170人被裁。而且,这次甲骨文的裁人计划也在全球都在进行,除了中国,还有墨西哥、印度和美国总部。而就业界看来,甲骨文中国区云计算业务持续失势,其在北京运营研发中心的成本太大,又无法对公司业务进行有效支撑,这种“壮士断臂”方式,就企业长期发展及转型其实是有好处的。

  那么,2019年的大裁员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其实是诸多因素引起的。

  甲骨文裁员的争议,不但因为这是甲骨文深耕中国市场30年后的重大举措,而且裁员规模大,还有内部员工表示甲骨文因业绩不理想裁员违背原则,以及有甲骨文有意将相关业务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消息,还有N 6等赔偿方案。而继中国区裁员后,甲骨文在西雅图办公室解雇了约300名员工,也同样受到了关注。

  而且,这次大裁员也直接打脸甲骨文。这与2016年埃里森在发布会上宣布全力进军云计算领域,声称 "亚马逊独占鳌头的时代将成为过去式"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甲骨文老员工认为,公司产品线还在盈利,“正常情况下,如果公司财报连续三年盈利,是不允许裁员的。”还有中国员工打起横幅表示抗议,“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而甲骨文创始人令人震惊的对华言论被翻出,更让这次中国区大裁员事件进一步发酵。

  2018年10月,埃里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FOX)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能任由中国培养出比美国还多的工程师。“美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站美国队。如果我们让中国的经济超过我们,如果我们让中国比我们培养了更多的工程师,如果我们让中国的科技公司打败我们的科技公司,不用太久,我们的军队就也会被打败。”

  福克斯的视频采访还透露,埃里森是2016年选举的大金主,曾与台湾地区领导人会过面,有“反华急先锋”绰号。在采访中,埃里森还指出,中国“挪用”美国知识产权,为其带来巨大优势。中国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他们也开发自己的技术,“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

  对此,2018年公司掌门人的言论与2019年大裁员联系起来,很容易让人感到中国区大裁员的背后动机并不单纯,甚至是有着政治性意味裁员的“弦外之音”,毕竟,创始人埃里森之前在美国也发表过对中美竞争的类似看法。还有消息披露,自1993年以来,埃里森累计政治捐款就已超过了1000万美元。而甲骨文CEO卡茨也早在2016年底就加入了现任总统的过渡团队,还曾是美国政府财政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候选人。

  而且,从埃里森、卡茨及马克·赫德等三位甲骨文CEO飞扬跋扈的个性中,也很容易让人过多联想。从埃里森的“不能任由中国培养出比美国还多的工程师”,到卡茨“人都是有很多惰性的”,再到马克·赫德的“地球上效率最低的东西是人类”,甲骨文公司的舵手个个都语出惊人。

  于是,经历2019年甲骨文大裁员风波后,甲骨文的业绩疲软及其高层的政治取向和过激言论,被持续放大,也让甲骨文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一方面,甲骨文中国区裁员规模最大,这直接佐证了其在中国的确的业务发展的不顺利。在中国,甲骨文既要在办公软件方面与金蝶、用友等本土企业竞争,又要在云计算领域直面来自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激烈竞争,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埃里森过度偏激的言论,也折射出了甲骨文公司相对狭隘的地域性思维,这将产生诸多恶劣影响,例如,会引起中国乃至华人企业的集体抵触。而这,跟当下全球化经济及产业共和的大趋势,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也表现出甲骨文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局限性。

  而且,甲骨文创始人的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放大。今年2月19日,更有2300余名甲骨文员工签署请愿书,反对美国现任总统即将为2020年连任竞选举行的一次筹款活动。据悉,该筹款活动定于当日在甲骨文老板埃里森在南加州的一处房产中举行。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企业家的思维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全球视野,也直接左右着其事业的起落。对此,在云计算领域眼中落后对手的甲骨文,与其企图狭隘偏激地抵触、扼杀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不如采取合作姿态谋求共赢。

  铁拳埃里森“复仇者联盟”

  与去年5月起闹得沸沸扬扬的大裁员对比鲜明的是,甲骨文公司云计算业务负责人在同年10月份表示,作为将云计算服务推广到世界各国的积极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计划招聘近2000名员工。由此可见,此前的大裁员的价值主要为业务和人员架构调整铺路,为全面发力云计算“清理路障”。

  因此,尽管业界对埃里森的特立独行感到不可理喻,连对甲骨文的“打法”也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认命的甲骨文已经在行动,不断发力谋变谋突破,“云复仇计划”早已在路上,尽管前途未卜,但始终是好的开始。

  首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甲骨文这家有超过40年历史的企业正在呼唤云计算领域的“原力觉醒”。

  尽管目前亚马逊、谷歌等在云计算市场里独领风骚,但大家不容忽视的是,在硅谷被广为流传的“拉里·埃里森铁拳”。经过数十年发展,甲骨文已打造出一支令对手望而生畏的销售团队。而这支队伍能迫使企业购买甲骨文产品,即便是这些产品在经济效益上完全不合理。此前有报道称,甲骨文销售员把传统业务与云计算服务打包销售,可见一斑。对此,甲骨文的销售能力恐怕是亚马逊、谷歌等公司所不能比拟的。

  与此同时,“技术控”甲骨文的根基与底子也无需置疑。据悉,为了全面支持云架构,甲骨文公司几乎重写了所有软件产品,并对应用交互进行重新设计,还开发了高性能服务器芯片。无论是从底层芯片到IaaS、PaaS、SaaS,还是行业应用,甲骨文都在以自己“特有的软件技术专长”翻写了云计算方案的各个层面。而且,埃里森在好几年前就曾多次强调,现在云计算仍旧处于早期阶段,甲骨文已做好了准备。

  早在2016年,甲骨文公司就宣称推出业界最全面的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产品,包括比竞争对手最快的解决方案快11.5倍且便宜20%的Bare Metal云端服务器。而在Oracle云应用套件基础上,甲骨文也进一步扩展了SaaS产品系列,增加了新的云应用,涵盖销售、市场、财务、人力资源以及其他业务领域。与此同时,甲骨文还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云智能应用等方面积极尝试。

  再者,埃里森通过铁腕式“买买买”并购组成的“复仇者联盟”,将持续提升甲骨文在云计算版图上的竞争力。

  与后来者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产业突围不同,财大气粗甲骨文采取的是近乎疯狂的并购式扩张。在甲骨文方面看来,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取胜,把所需的人才、技术、产品吸纳进来的简单粗暴方式最有效。而凭借着重金并购与资源整合,甲骨文也迅速变成了横跨 IaaS、PaaS、SaaS的综合云服务提供商。要知道,能基于IaaS、PaaS、SaaS三个层面全方位与甲骨文竞争的公司不多,即便是当今云计算领域领航的亚马逊。

  自2011年起,甲骨文就在云计算领域动辄砸进数百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并购,让人咂舌。

  15亿美元收购云服务公司RightNow,19亿美元收购人才管理云服务商Taleo,8.71 亿美元收购云服务公司Eloqua,15亿美元收购云营销软件提供商Responsys,4亿美元收购科技初创公司BlueKai,53亿美元收购酒店行业软件和云服务提供商Micros Systems,5亿美元收购云软件创业公司Ravello Systems,6.63亿美元收购了建筑工程云服务提供商 Textura,5.32亿美元收购节能数据云服务公司Opower,93亿美元收购云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NetSuite……

  而仅在2018年,甲骨文就收购了 9 家不同的公司,扩充了其云产品组合。

  收购Zenedge吸收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收购SparklineData扩大Oracle PaaS服务,收购Vocado吸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云计算的财务援助解决方案,收购语境智能平台Grapeshot补充甲骨文数据云,收购机器学习平台 DataScience构筑数据科学平台,收购领先的企业云平台Iridize用于员工培训和入职培训,收购健康科技创业公司goBalto以扩大其健康科学业务部门,收购智能平台DataFox以增强Oracle云应用程序,收购SD-WAN供应商Talari Networks则让甲骨文成为了“第一家SD-WAN 公有云提供商”。

  当然,在布局云计算路上,甲骨文曾让业界哗然的还有,2009 年以 74 亿美元“天价”拿下了“日薄西山的公司”Sun,并将Sun的明星软件资产Java收入麾下。对此,在2015年OOW 大会上,埃里森解释到,“自2006年亚马逊进入云计算开始,我就在思考如何打赢云计算这场战争。除了要牢牢掌握SaaS应用软件层外,甲骨文还必须要拥有自己的PaaS平台层和IaaS基础设施层,这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硬件系统,而Sun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最佳选择。”

  从一些列基于云计算业务上的并购可以看到,甲骨文极其希望能快速弥补短板、缩小与对手的差距,不过埃里森显然“什么都想要”,IaaS、PaaS、SaaS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还把重心放在了SaaS上。不过,这种差异化突围策略,与其它巨头的重心放在操作系统上显然不同,也一度被业界认为是过度押注SaaS“选错了赛道”。因为,目前全球科技巨头攻占云计算的趋势是,自己并不生产SaaS,只将成本放在云计算技术研发上,提供服务与赋能来扩大其在SaaS领域的生态,获得更多SaaS企业的合作。

  但是,甲骨文祭出的一揽子“复仇计划”依然让人猜不透,埃里森手中到底还有多少让局外人看不穿的牌,最终这场云服务大战鹿死谁手,尚待时间去揭晓。

  云计算ALL IN与“合纵连横”

  从一些列并购与策略调整的“绝地反击”中,可以看到甲骨文正试图通过转型来重塑其产业地位,并以“all in云计算”的姿态重拾在新时代发展的机遇,不成功便成仁。

  只是,甲骨文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显然不是立竿见影那么简单。

  于是,一向强硬与我行我素的埃里森终于考虑到了要与对手的合作。

  要知道,在传统PC软件时代,甲骨文和微软公司可谓“宿敌”,但随着云计算市场份额争夺的加剧,这些年来这两家公司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敌对,逐渐走向了结盟。而这,也显然符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商业逻辑。

  甲骨文与微软的合作基础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在Build 2013大会上,微软就宣布将与Oracle联手。而到了2019年6月5日,微软和甲骨文更宣布,两家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将两家公司的云计算服务与各自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连接相结合,目标是为大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并联合起来对抗云计算领导者亚马逊的网络服务。

  据悉,这甲骨文、微软这两家公司还将展开合作,让双方共同的企业客户以单一用户名登录到任何一家公司的服务,并从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获得技术支持。

  对此,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埃德·安德森表示,这明显是对亚马逊网络服务发起“攻击”,尤其对甲骨文来说就更是如此。“甲骨文将亚马逊网络服务视为该公司在数据库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这已经不是秘密。”

  而在于微软联手“示好”的同时,甲骨文对待云计算前三甲里的亚马逊、谷歌则是“拳脚相向”,而且从未收敛。

  在公开场合,甲骨文不止一次地把矛头指向亚马逊。“亚马逊独占鳌头的时代要成为过去式了。”这个埃里森在2016年的发话,如今俨然已成为业内的一个梗。2017年初,甲骨文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也在一个会议上说,“坦率讲,亚马逊的基础设施已老旧过时。我们的更先进。”

  而在甲骨文2017年全球大会上,埃里森更是“炮火连天”,“和甲骨文自治式数据库相比,亚马逊AWS运行同样工作负载的成本要高出5至8倍。”“甲骨文并非杜撰了一些演示来让亚马逊看起来很糟糕。”“如果客户将云计算服务从亚马逊转移到甲骨文,可以保证客户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50%。”

  对于谷歌,甲骨文更是“专找软柿子捏”。甲骨文在2009年收购Sun、将Java收入旗下后第二年,甲骨文就向谷歌提出了专利侵权诉讼。甲骨文称,Android平台违规使用了Java代码,而在后续的诉讼中更向谷歌提出了高达93亿美元的侵权索赔。至今,这个诉讼案已持续了10年,堪称科技界的世纪诉讼案,而93亿美元也是史上最高金额的专利诉讼索赔。

  在过去十年里,甲骨文与谷歌在这个诉讼案上较量不断。2010年,甲骨文起诉谷歌索赔80亿美元;2012年,加州北区联邦法院裁定谷歌没有侵犯Java版权;2014年,甲骨文赢得上诉,案件被发回重审;2016年,甲骨文提了93亿美元的索赔,但法院再次认为谷歌不涉及专利侵权;2018年甲骨文第二次赢得上诉,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判决甲骨文胜诉;2019年底,谷歌获得了美国最高法院将对此次裁决的复审支持……

  这个对未来软件开发有重大影响的诉讼案中,甲骨文获得了联邦政府、保守派联盟及其它软件巨头的支持,不过,很多科技公司和组织也表达了对谷歌的声援。业界普遍认为,如果谷歌败诉,行业中许多现有软件工程实践将会经历全面改革,创新的步伐也将受到拖延。

  谷歌表示,甲骨文提出的天价索赔要求是离谱的,他们是根据美国版权法合理使用Java编程语言,只涉及到3%的接口,而且API软件接口不该被认为是专利,更何况Android平台是免费的。谷歌还曾作出声明称,“反对像甲骨文这样的公司,它们的限制性做法可能会扼杀新一代技术开发人员的工作。”谷歌全球事务高级副总裁肯特·沃克也曾指出,“开发人员应该能够跨平台创建应用程序,而不是局限于一家公司的软件。”

  而甲骨文则坚持认为,虽然Android平台免费,但谷歌却从中获得了巨大经济收益,包括至少420亿美元移动广告收入。甲骨文还声称,“谷歌的胜利将损害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执行版权保护的能力。”

  对此,这个世纪诉讼案孰是孰非自有公论。眼下,甲骨文正不遗余力,甚至不惜以制造事端的方式努力追赶云计算的领头羊,只是,亚马逊、谷歌等也在不慌不乱地全速扩充云服务市场。

  整体而言,甲骨文与微软之所以能实现合作,是基于他们在云计算领域的共同对手亚马逊、谷歌。而想法设法打击谷歌,与此前近乎一揽子的疯狂并购一起,也可以理解为埃里森的“合纵连横”的重要部分。

  巨头的护城河与科技兴亡史

  其实,为了跟对手争夺云计算市场,甲骨文公司很早就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并大力发展云应用相关的产品、增加竞争筹码。无论是历年的挥金如土的并购,还是战略上联手微软、以专利打压谷歌,都可以感受到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落败的“心有不甘”。

  只可惜,此前决策上失误“积怨太深”,以及其在云计算领域错失最佳发展时机,也让其与在同一赛道上的对手差距越来越大。

  世事如棋。无论埃里森是否愿意承认,那个甲骨文可以呼风唤雨的PC互联网时代早成过去,在步入5G快速通信时代的世界里,云时代才是未来。一念之差与云计算先机失之交臂,是甲骨文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科技的发展,其实就是一步产业兴衰史。

  迄今,数据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埃里森曾一度藐视云计算市场趋势,是情有可原。甲骨文在过去十年里,也凭借其在服务器、数据库软件、存储设备上的优势,几乎垄断了全球商用数据库系统的市场份额。不过,当云计算时代来临之际却错失良机,以至于当下云时代已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世界时,甲骨文没有赶上这个重要的风口。从产业老大到云计算小玩家,这种失落是显而易见的。

  科技史其实就是产业兴衰淘汰史。无论是对于初创企业还是行业老大,都是“一视同仁”。因为,业绩从来不会说谎。2018年财报显示,甲骨文的总营收398.31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6%;净利润为38.25亿美元,同比减少59%。其中,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的营收仅为66.72亿美元,同比增长仅1%。与之相对的是,2018年亚马逊云市场增速为47%。2015至2018年间,阿里云市场规模更增长了20倍。

  在2018年下半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买入了价值21亿美元的甲骨文股票。但仅几个月后,2018年四季度伯克希尔就清仓了甲骨文,这也是当季13F表格中披露的唯一全数抛售的股票。对此,以“价值投资”著称的巴菲特买入股票后普遍长时间持有,这种火速割肉清仓的情况极为罕见。

  面对业界猜疑,巴菲特表示,“拉里·埃里森做的很好,但我觉得我不太懂甲骨文的业务。尤其考虑到投资IBM的经历,我觉得我并不太清楚云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至此,巴菲特大规模投资的3次科技股中,IBM、甲骨文清仓,只有苹果被评为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年来做出的最好投资决定之一。

  面对亚马逊、谷歌等对手大幅抛离及投资人冷眼,令甲骨文确幸的,恐怕只有可以持续困扰谷歌的Java专利筹码,以及联邦政府等方面的支持。据悉,联邦政府正在对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但甲骨文却不在其中。2019年9月,联邦和地方调查人员还联系甲骨文,要求他们提供信息配合调查谷歌是否违反“反垄断法”。

  科技巨头没有护城河,优势只是暂时的。

  就科技界而言,旧世界的坍塌,新世界的重塑,起起落落也就几年间。面对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趋势,要么借势快速发展,要么落后走向衰亡。就甲骨文等一些产业根基深、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其最大的危机不是同时期的竞争宿敌的颠覆,而是来自产业新技术趋势的快速变化。

  技术的快速迭代,始终是科技公司挥之不去的“梦魇”。很多时候,行业巨头们的“护城河”看似很深,其实也很浅。例如,让诺基亚手机跌落神坛的不是摩托罗拉、三星等对手,而是抓住了智能手机浪潮迅速崛起的“手机门外汉”乔布斯的苹果公司。甲骨文当下的困境,和诺基亚、摩托罗拉、IBM等极为相似:他们都曾战胜了产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并以为可以一往无前,但却无一例外地输给了时代趋势。

  而且,行业巨头的落败也往往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来自温水煮青蛙般的蜕变。

  相比于国内盛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而言,甲骨文等跨国企业有着独特的人文关怀与员工福利。在业界,甲骨文北京公司还有“西二旗养老院”之称:工作压力不大,弹性办公,上下班不打卡,工作环境优越,员工拥有15到20天年假。十年前,最顶尖的985人才多争破头要去外企,不够优秀的才会选择中国企业。但是,就在这种长期无比优越宽松的工作氛围下,甲骨文业绩却遭遇了滑铁卢,以及2019年的大裁员,云计算市场上的步履蹒跚。

  科技行业还遵循“马太效应”,产业主动权只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玩家中,而这也正是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严重落后的最尴尬处境。

  无论埃里森是否愿意承认,甲骨文的巅峰时期早已是“明日黄花”,摆在其面前的是要以变应巨变。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数据库都会在云上运行。换言之,甲骨文曾深耕的数据库领域市场容量,将会被不断压缩。不过,可能令埃里森一直疑惑的是,当年不懂技术的马云,是怎样洞察到云计算的巨大潜力的?

  或者,一代企业家使命完成,下一代企业家接棒,冥冥中自有命数。

  变局之下:剩者为王万物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今,尽管全速前进却陷入云计算市场泥潭的甲骨文,各种舆论上的质疑与口水仗在所难免。当然,在这种近乎“墙倒众人推”的责难也实为不必。毕竟,在软件产业乃至科技界都仍是举足轻重的甲骨文,更多是在动态调整罢了。

  不过,甲骨文的生存现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对外,甲骨文固然要打好“合纵连横”的组合拳,不断弥补不足,追赶已被人捷足先登的云计算市场;对内,甲骨文方面也是时候反省内因,例如,在企业文化及领导人思维方面寻求改变。否则,不能与时俱进的甲骨文公司真会被时代洪流所吞没,沦为古文明里的“甲骨文”。

  大企业往往会有“大企业病”,因此业务要转型,思维要改变,文化也要适时调整。

  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的“老马失蹄”,其创始人埃里森难辞其咎。无比自负的埃里森一手打造的“好勇斗狠”的企业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过去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上的有利部署。例如,对于亚马逊、微软及谷歌云等平台的合作,埃里森一直持反对态度。由于意见分歧,也导致了其与备受赞誉的甲骨文“二把手”及云业务背后设计者库里安的离开。这样一来,埃里森不但失去了相伴他20多年的公司“二把手”,还让库里安成为谷歌云总裁站到了“对立面”。

  而在业界看来,此前离职的甲骨文“二把手”已多到可以成立俱乐部了。“硬邦邦”的甲骨文,也是时候呼唤“柔性文化”了。也正如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所说的,CEO应该要造钟,而不是报时。

  例如,Facebook(脸书)的改变,可以给埃里森作参考。由于扎克伯格挖到了谷歌副总裁雪莉·桑德伯格,不但扭转了脸书公司文化与产品的问题,还帮助脸书扭亏为盈。而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对微软的成功改造,也是基于产业合作共赢的思维。那么,对此,甲骨文是否可以像脸书和微软那样请外援,让埃里森的铁拳稍微消停一下?

  据悉,曾经的甲骨文“二把手”库里安,早早就认为甲骨文应适当放弃某些战场,甚至和亚马逊这样的对手合作,专注云服务中的软件领域。而随后甲骨文对一系列软件厂商的收购,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埃里森却说“我全都要”,最后导致了甲骨文在云计算三个战场上全面部署,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尽管最后,埃里森还是选择跟微软合作了,但这种合作共赢的气度还是来得晚了些。

  近年来,甲骨文等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大规模撤退或撤离,也投射出中国势力的崛起壮大,呈现“国进洋退”的产业趋势。

  在互联网领域,2010年谷歌搜索业务就退出了中国市场,2016年优步中国也将中国的业务卖给了滴滴,2019年亚马逊就停止了“为亚马逊中国网站的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在零售领域,日本永旺集团、泰国卜蜂莲花、美国沃尔玛等因经营亏损频频关店,玛莎百货、乐天玛特、梅西百货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撤出中国市场,以及来自中国企业对外资的疯狂收割:苏宁接管家乐福中国业务,物美并购麦德龙中国……在服饰领域,Forever 21、New Look、Old

  Navy等一大批时尚品牌也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而就云计算领域而言,一方面是曾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的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公司业绩萎缩被挤到市场边缘、业务转战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是曾是甲骨文的老客户揭竿而起,来自中国互联网巨头不但“去IOE化”,还通过技术竞争力提升并不断发力,在云计算浪潮中抢走了甲骨文的大部分中国市场。

  这里面,有来自国人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还有中国企业实力的壮大。国人不再迷信外资企业品牌,外企中国光环的逐渐消失,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外企对其中国团队缺乏信任及不授权等诸多问题,也加深了其“水土不服”,仓皇北顾。

  就甲骨文而言,面对过去的战略失误,作为在数据库行业发展了几十年的老牌企业再转战云计算,始终是“船大不好掉头”。在业界看来,尽管甲骨文面对其在云计算市场上的大幅落后不以为然,但业绩却说明了一切。

  就公开的财报看来,甲骨文目前营收业务核心已经在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上,占总营收比重超过 70%,但其在云服务业务上的增长速度要远远落后其它科技巨头。

  那么,一家昔日的软件巨头,如何在新时代里逆袭、重新崛起?这是一个有趣却又有点沉重的命题。

  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主战场,有着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市场潜力,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样,国际巨头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中国市场。以谷歌为例,尽管在十年前就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但眼下安装了谷歌安卓系统的手机、电脑等产品比比皆是,谷歌的广告业务也赚得盆满钵满。谷歌等很多跨国巨头,其实从未曾在国人的生活里远去,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中国市场继续吸金罢了。

  因此,无论是外企对中国区业务的拱手相让,还是暂时撤离中国,又换着是改头换脸的卷土重来,中国企业也不应该放松警惕,当更加争气、自立自强,趁机再下一城。

  毕竟,负重前行,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大时代。

  世事纷繁,商界硝烟四起,这方唱罢那方登场。

  是非成败转头空?背水一战的甲骨文会成功逆袭再续前缘吗?已“步入中年”的甲骨文还能继续折腾吗?亡羊补牢未为晚?或者,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不过,当下商业竞争的主流趋势,不是要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谋求合作共赢。这一点,始终值得甲骨文掌门人及更多的企业家去仔细掂量。

  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刘永煊,品牌营销策划人,自由撰稿人,资深公共关系行业人士,深谙品牌诊断、市场营销与公关传播之道,对家电、IT、快速消费品、互联网、汽车、游戏、电商等行业的品牌与市场推广有深入研究及多年实战经验,曾服务国内外众多500强客户,欢迎交流与约稿。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ngxuanliu2010,邮箱:Yongxuanliu@126.Com,微信公众号:Shangzhancq,自媒体号:商战春秋(仅进驻“网易、搜狐、凤凰、一点资讯、腾讯、天天快报”新闻客户端,其它平台如有疑似账号均为假冒);刘永煊(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

  PS: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用作其它商业用途。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永煊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