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看“羊”如何变“狼”?

日期:2007-01-26 浏览:98 作者:徐红明 来源:品牌中国网

    市场的竞争永远是残酷的,即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能够以轻松的姿态站在某个行业傲视群雄的企业也寥寥无几。调查表明,在组成这个经济社会的成员中,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10%。

    长久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向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狼”吃“羊”的故事,后进入的中小企业由于在品牌、营销、成本等方面与大企业存在着差距,时刻面临着被大企业这只“狼”吃掉的危险。

    那么,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和相对弱小者,是否就永远只能承受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是否永远只能任人宰割?

    答案是否定的。

    国际知名的零售百货业巨头沃而玛在进入行业的时候,西尔斯是这个行业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当时,对于西尔斯来说,名不见经传的沃尔玛或许还不如他的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然而,40多年过去了,如今,沃尔玛已经成为全美的零售百货商店,而习惯了强大的西尔斯却不得不在苦苦的挣扎中生存。

    狼有狼道,羊有羊路,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其必然也存在着不同的优势或者缺点,生存博弈之间,遏制或者被遏制,永远是一道谁也无法知晓答案的难题。  

    “羊”变“狼”之一:一边模仿 一边超越

    对于一个实力相对较弱或刚刚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来说,要想壮大或者超越,应该说除了跟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可行的捷径。

    选择一个可以跟随的对象,然后通过在产品、渠道、营销甚至终端等各个方面实行“模仿秀”,接着积累实力,看准时机,在某一个时段迅速崛起,从而赶超对手,抢占市场地位,是成就许多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转型的制胜法宝。

    在这方面,雅戈尔追逐杉杉并最终完成超越,可谓是业内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经典案例:雅戈尔的跟跑与超越

    当我们翻阅服装行业的历史时,我们可以发现,从1993年到1999年,杉杉的主业西服连续保持7年在全国占有率第一,表面上看,在此期间,杉杉无论从收入排名还是利税排名上,都始终压着雅戈尔,而实际上,从“青春服装厂”起家的雅戈尔,在其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等方面都不如杉杉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正是以杉杉为样板,并努力通过在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紧紧追随杉杉的发展步伐,使其基本保持了在服装行业的前几位排名。

    此后,随着雅戈尔在产品技术、渠道推广、终端销售等方面逐步趋向成熟,而杉杉在战略决策等某些方面的失误等原因,雅戈尔迎来了“翻身”的机会,1998年,雅戈尔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超过杉杉;1999年,雅戈尔在收入及利税排名都超越了杉杉,并由此奠定了雅戈尔时至今日牢固占据服装行业头把交椅的地位。

    可以说,雅戈尔今日的成功,与其当年对杉杉的跟随策略有着莫大的关联,通过选择并实施了适合自己的跟随策略,在紧紧跟随杉杉的几年时间里,雅戈尔积累了丰富的产品、技术、渠道、销售等等的经验,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一飞冲天,没有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由此,其行业排名第一的身份已无可争议,当然,雅戈尔数年来的跟随是需要其综合实力来支持的,如果雅戈尔在此期间不进行各方面的有效积累,一味以跟随为目标,也不会有今日的雅戈尔,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缺乏的不是跟随,而是超越的实力。  

    评点: 著名营销策划专家黄江伟曾经说过,一个“恐龙”级的企业,看不到身后;一个“鲸鱼”级的企业,看不到头顶;一个“大象”级的企业,看不到脚下。

    的确,对于大企业特别是在行业内排名数一数二的企业来说,由于发展没有可参照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很容易陷入到“盲点”中,而这种“盲点”一旦被企业领导者当作“目标”,其最终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反之,对于相对弱小的企业来说,紧随大企业的步伐,通过准确和有效的模仿,不仅能迅速提升企业实力,站稳脚跟,同时还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造就其最终“一飞冲天”的惊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模仿,并不是代表造假或者一味的复制,模仿是为了积淀、为了创新、为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最初的“模仿”达到最终的效果。  

    “羊”变“狼”之二:眼球聚焦 走上前台

    不可否认,随着眼球经济的到来,“眼球效应”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引眼球、提高自身暴光率,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一定空间上有了优势。

    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的一条铁律,就是谁能在最短时间内限度地聚焦公众目光,获得相对较高的公众关心度和知名度,从而保证谁最终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所以,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来说,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早已经成为过去,从某个角度来说,企业的暴光度往往比其自身能力更重要,迅速吸引眼球,引起公众关注,是一个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

    在空调企业素有“坏小子”之称的奥克斯,在其最初成名之时,便是以事件营销等超常规手段,坚持不按牌理出牌的营销手段,达到了聚焦眼球的效果,最终在空调界一炮大响,奠定了其目前在国内空调行业前四强的地位。  

    经典案例:奥克斯以事件营销迅速提升知名度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奥克斯都是空调行业的一个“异类”。

    从1994年开始,奥克斯进军空调行业,但直到2000年以前,奥克斯在国内还仍然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厂家,甚至连不少在家电行业浸淫多年的“老家电人”还不知道奥克斯究竟是造冰箱还是造空调的。

    然而,从2000年开始,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和实力的奥克斯开始发力了,当年2月,奥克斯巧借免检空调之名,打出了“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降价宣言,凭借着这一业内闻名的“爹娘革命”,奥克斯在一夜间从幕后走到台前,迅速提高了奥克斯在国内的知名度;

    随后,奥克斯再做惊人之举,当着全国媒体的面,公布“中国空调成本白皮书”,将行业内最为忌讳的产品成本大白于天下,赢得了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支持,品牌可信度随之攀升,其产品销量也在短期内飞速提升;

    此外,奥克斯在2002世界杯前夕,借助米卢的名人效应,打响了品牌美誉度;借着“一分钱空调”的噱头,狂轰广东市场,提升了行业地位;凭借“服务大餐”,首创空调增值服务模式,并由此确立了奥克斯与美的、海尔等空调巨头的竞争优势。

    可以说,奥克斯通过事件营销吸引受众眼球,是其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空调发展奇迹的根本基石。正如奥克斯集团一位高层所言:“对于一个根本没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就谈不上品牌美誉度;相反,如果‘闹事’能够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产品的销售,同时对消费者又非常有利的话,这样的‘闹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评点: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缔造者之一——加里•哈默尔认为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规则制定者、规则接受者和规则破坏者。毫无疑问,奥克斯应是属于规则破坏者,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以创新突破为根本的革命者,其目前的成功与其当初的“非事件不营销”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

    所以,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低调行事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谁让消费者先知道自己、谁让消费者先认知自己、谁让消费者先使用自己,谁成为热销产品的几率也就会相对,因而,善于调动社会资源、善于发掘时间热点、善于事件炒作,并敢于暴光自己,是一个企业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最好办法。  

    “羊”变“狼”之三:细分市场 术有专攻

    在没有产品、渠道、终端等等优势的背景下,小企业要挑战大企业,小品牌要挑战大品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想办法改变游戏规则,使事物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产品不是卖更好,也不是卖更贵,而是卖不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细分市场、创造新品,永远是确保并且促使其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假如大企业卖甲产品,那么,我们就卖乙产品,他的甲产品卖得再好竞争再激烈,那么,跟我没关系,因为我与你不同,你的成绩和竞争不会给我造成任何压力。

    经典案例:农夫山泉的“蓝海”战略

    作为饱和度极高,同时也是完全竞争程度的产业之一,中国的饮料市场令许多精明的商家望而却步,然而,在这片声势浩大的“水战”中,以后来者身份实现后来居上的农夫山泉,却在瓶装饮用水市场脱颖而出,成就了事业。

    在最初切入饮用水市场的时候,农夫山泉高层敏锐地发现,尽管市场上的“水战”打成一片,但因为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宣传理念的雷同等原因,使得越来越的水品牌面临消费者“去除有害物质、同时也去除水营养”的质疑。

    由此,农夫山泉推出了在业内被称为“重磅炸弹”的“天然水”,并将中国的水市场一分为二,设置了“天然水”与“纯净水”的健康之争,而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农夫山泉则俨然成了“天然水”的代表。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消费者的目光开始向农夫山泉聚焦,农夫山泉所宣称的“天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徐红明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