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创新当先固本——访四川绵竹市新农村建设有感

日期:2007-11-19 浏览:465 作者:李海波 来源:品牌中国网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进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特别是根据我国城乡形势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个决策意味着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城乡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实际执行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实质性地转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问题是,如何做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重大进展”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耗时耗力的庞大工程,其任务艰巨,内容繁多,并非一届政府或一任领导能够完成。地方官员们会不会又仅从自身任期和政绩出发,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由政府主导的,单纯强调政府政绩而违背农民意愿,盲目超前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呢?
 
    10月28日,笔者在四川省绵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蒋天绪、国家人事部高级商务策划师银美福的陪同下,对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清平乡盐井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考察和访问,对于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以何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创新机制  尊重民愿
 
    绵竹,这座建县已有2206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山川秀丽、魅力十足,史称“秦时巨邑,汉代雄关”。当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后,绵竹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强领导、创新策划,通过立足于自身优势,充分发掘自身特色,杜绝盲目跟风和冒进,在绵竹市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体是谁?政府将担当什么定位?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各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建设项目的设置上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才能限度地尊重民愿、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好事办好呢?绵竹市采取了政府挂项目“菜单”,农民根据实际来进行“点菜”的方式,较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这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双向互动”模式,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这种“挂单点菜”的“双向互动”模式,与以往农村建设中政府安排项目的做法不同。其试点村建设内容的选定办法为:由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公示建设项目“菜单”和相关扶持政策,试点村参照公示的“菜单”内容(也可自行确定老百姓最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来“点菜”,确定本村的建设项目。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绵竹市领导认为政府“挂单”农民“点菜”的做法,切合绵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在今后的长时间内,在每年投资4000万元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通过创新机制,尊重民愿,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绵竹市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地迈入了富裕之门。
 
    创新思路  文化亮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是否就要弃旧?如何有效地保护好深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呢?也是让许多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们为之困惑的事。据悉,在海南某地,政府每年花费上千万,将带有黎族特色的船形屋当作“旧草房”改造,而以崭新的砖瓦房替代后,结果却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
 
    新农村建设,如何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正确区分“新”“旧”概念,有效地保护和发扬乡土景观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让农民真正地“幸福”、“和谐”起来呢?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考察,让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粉墙碧瓦飞檐翘角的农房,川西民居极具匠心;沟端路直绿树成荫的村道,尽显整洁和谐;房前屋后:色彩明亮的年画纷纷上墙,象征快乐的“童乐图”、寓意丰收的“莲莲有鱼”……内容丰富,别具一格。
 
    蒋天绪主任介绍说:棚花村地处沿山,位于绵竹市西北部,距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74户农家,农村人口1052人,劳动力630人,耕地总面积1631亩。由于该村交流不便又无集体经济,曾经是遵道镇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个村。2002年,随着横穿该村的绵竹沿山公路硬化贯通和全市沿山综合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如何进一步发展该村经济,成为了摆globrand.com在镇村干部面前的新课题。
 
    2005年棚花村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沿山生态环境好,适合人居,如以梨园为基础,梨花节、赏果节为平台,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潜力。所以,村里负责人就决定走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经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梨、枇杷、枣子、樱桃是棚花村当地的资源优势,要使游人置身于花丛树下,享受到乡村清新的空气和大自然的宁静,观赏到田园风光,品赏到乡村山野菜和禽类的鲜美风味,发展农家乐就是该村最符合实际、最好走的一条路。
 
    其实,以农业为主的棚花村一直想搞旅游,但是,“过去村里脏乱差,谁愿意来啊?”村党支部书记魏静说。所以,要发展农家乐,使每户既要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又要体现一家一户的特色,使当地农户直接受益。“农房改造是我们实施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新农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绵竹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大拆大建一是势必增加成本,村民和政府将难以承受,同时不符合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另外,还会破坏特有的田园风光。“我们不能让村民住上新房吃救济粮,让游客花钱来看人造景观。”
 
    如何将独具特色“绵竹年画”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并由此提升在旅游开发中的优势?当地党委、政府大胆设想,如果以白墙为底,画上色彩鲜艳、形态生动的“绵竹年画”,通过年画载体将传统文化进一步植根于农村,农村面貌会十分迷人。于是,棚花村结合农房改造,将原来仅存在于博物馆、书报和大门上的年画绘制到农户的房前屋后的墙壁上,为新农村增添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思路决定出路,绵竹年画上墙,使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部分村民已开始在家独立绘制年画,“公司+农户”的方式使绘制年画的村民月收入近千元,一些搞“农家乐”的农户挣的“旅游钱”也远远超过卖水果的收入。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遵道镇棚花村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凡是来绵竹的客人在参观了棚花村后无不啧啧称赞: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啊!
 
    创新举措  城乡和谐
 
    在清平乡盐井村,面对一栋栋色彩鲜艳、富有特色的农家别墅,除了赞叹之外,我似乎觉得,这真的是地处西南的一个川西农村吗?这些别墅真的都是当地农民们的房屋吗?

    针对这个疑惑,蒋天绪主任介绍说:清平乡盐井村是一个集体经济很有实力的山区村,也是绵竹的小康示范村。它位于四川省龙门山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风景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旅游资源钟灵毓秀,近年来,该村两委以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立体农业为依托,结合本村实际,建成了猕猴桃生态园区、银杏生态园区、山木药材生态园区、山野菜生态园区、茶叶生态园区及其他经济林木生态园区等六大生态园区,并制定出一系列发展规划,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村民服务。
 
    随着近年来梨花节、赏果节等的成功举办,沿山旅游已成为绵竹旅游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盐井村也充分利用了自身独有的银杏和山水资源优势,推出了中国银杏沟·特色山村游活动。银杏沟境内有30公里的环山观光小道,有万亩银杏林,有珙桐、杜鹃、水杉为代表的2000余种野生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等200余种野生动物。“五一”期间,银杏沟内还开展了山歌比赛、银杏树认养、川剧座唱等独具特色的活动,受到了各方游客的青睐。
 
    为了配合自然生态旅游村建设,盐井村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根据本地特点,对村上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具体设计了乡村别墅,按照集中居住与分散居住相结合,集中区以居住为主,农家旅游为辅;分散居住区以农家旅游为主,居住为辅的整体布局,由农民自愿选择居住地点和别墅式样,村上用市上补助的农房改造资金和村上的集体积累给予补助。各户按照统一设计的格调修建,集中区的住户一般都在两层楼以上,楼上住宿,楼下作门面。一个由村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统一绿化,既有小区式小别墅示范点,也有高档次的旅游农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宽敞明亮、体现山乡特色的新型农村都市在盐井村已经露出雏形。
 
    目前,盐井村已经建起了8家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4个农家自助接待中心,完成了多处人造人文景观修建,吸引外来游客上万人,每年该村旅游业净收入达200余万元,解决务工200余个,实现村民第三产业增收800余元。
 
    清平乡副乡长、盐井村党支部书记付兴和说,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盐井村投资上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销售中心。活动中心现有1个图书室,1个电教室和农民工培训室,藏书1800余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李海波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