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政策亟待破解两大要素

日期:2009-01-04 浏览:116 作者:王武钢 来源:品牌中国网

    2008年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难以预料,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突出。随着金融危机范围与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中国经济就像飞机的两个引擎突然失速,陷入猛烈的下滑中。而正是房地产与外贸对经济拉动力的减弱,使中国宏观经济失去以往的活力。
  
    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的,中国对外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过去5年是29%,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是24%,都大大高于中国的GDP增长速度,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当对外出口与固定资产投资主力的房地产出现困境时,中国经济以往的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出来。
  
    房地产拖慢宏观经济增长
  
    2007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3万亿,土地出让金总量在1万亿上下。土地出让金平均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达30%,个别地方已经达到50%。08年与07年相比,土地出让金可能下降50%,09年与08年相比,土地出让金下降速度相当。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严冬,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严重之约。反观地方经济投资,在几年来一直保持刚性势头。在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大量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建设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影响地方财政的稳定。可以预计,如果房地产继续低迷两到三年,地方政府财政可能在技术上倒闭,预示着,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工程开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路径暂时终结。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近期陆续有18个城市出台政策救市。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政府救市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全国仅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量略微回稳,其他地区仍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中。
     
    从目前政府与有关机构公布的数据看,今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为最近十年的历史最低点,专家预测明年商品房销售量还将继续下滑。我国房地产具有滞后性,目前的供给形式是在两年前市场需求强劲时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短暂局面。最些各类商品房的陆续上市,价格高企不下,因此,我国现存商品房可能需要花费2-3年才能够完全被市场消化。各地的救市政策不仅没能够挽救房地产颓势,还将房价维持在高位,或将引起老百姓的普遍不满。因此,中央政府大力救市的可能性不大。但默许发改委和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发表支撑楼市信心的言论则已经出现。目前,房地产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固定资产完成额中占比高达26%,房地产投资每年对名义GDP的拉动接近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的绝对额超过1万亿。如果09年,房地产在固定资本形成额增速为付的-25%,则可能直接减少GDP5300亿,导致名义GDP下降接近两个百分点。
  
    房地产行业是国家宏观经济的综合产业,接关联钢铁、机械、有色金属、建设材料、家具等57个子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的相关系数高达0.7。因此,随着房地产业的萧条,制造业前景也不容乐观。房地产行业对国家金融稳定影响也很严重。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扩张,根据有关部门统计。银行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比重占全部信贷余额的25%左右,其中住房抵押贷款占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放贷款占9%。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上市银行每增加一个点的不良率,就可能形成2500亿左右的不良贷款。房地产不景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会有重大影响。目前,在建筑业就业的工人人数接近900万人,如果房地产投资增速为负的20%,可能会直接导致150万到200万建筑工人失业。
  
    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拖累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目前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房地产行业那样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结合得相对较好的产业。房地产行业在消化过剩资本、消化过剩劳动力、消化建筑、建材创新技术方面仍然算得上功不可没。如何在去处泡沫的基础上促进其健康发展,如何调整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未来两年的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外贸出口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外贸出口一直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增速对国家GDP增长的拉动贡献表现明显。我国去年贸易顺差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是2.6个百分点,而西方经济学家更是算是3个百分点。可见,外贸出口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都知道,贸易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70%,是世界上大国中的绝对冠军,而出口贸易更是占GDP比达到40%。日本是贸易利高,但是我们的比例比贸易利国的日本不知高多少倍,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是要靠贸易顺差的增长来推动。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稳定的。在过去这17年中,应该说有差不多一半的时候中国的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是负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能够依靠贸易顺差的增长来增长的,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依靠贸易的发展来发展。
  
    自年初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才带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迅速蔓延,造成我国出口贸易订单大幅下滑。随着我国企业成本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企业利润正在迅速减少。年初以来,随着我国出口企业的集体死亡,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目前,虽然我国贸易顺差很大,但是增长速度下滑明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外贸出口增速的下滑,马上经济的推动就想下来了,这样一来就会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
  
    为了缓解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现状,刺激扩大出口,国家与地方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中国提高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放宽民间借贷限制,扩大出口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银行借贷门槛,提高借贷数额等。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继续深入,我国外贸出口的形势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变。因此随着外贸出口增速的降低,我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扭转颓势的可能很低。随着明年我国出口的进一步恶化,外贸出口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会很大。
  
    如何应对调整宏观经济现状
  
    首先,国家应该继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消费不足或长期忽略消费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然而投资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正是大起大落的重要成因。
  
    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导致了中国投资结构的失衡,只有进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美国经济减速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契机。他说,对中国来说,以往严重依赖出口并带来大量外贸盈余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美国经济减速恰好会迫使中国经济做出调整,使中国在扩大内需上多下功夫,更多地注重社会保障和环保节能等领域,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未来下一步中国应积极发展高科技和先进装备产业;进一步完善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规则,完善能源、水电等价格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机制。
  
    其次,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的的保证。国民经济多年的快速增长,已使我国的财政状况有了质的飞跃。“富政府,穷国民”显然不是党的立国之策。韩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曾走过了与我们相同的历程,对我们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在韩国经济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国家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增长,而国民的收入还在低水平徘徊,逐渐成为了经济继续增长的羁绊,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韩国政府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在财政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将国民的收入水平平均提高了8—10倍。这无疑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韩国经济再次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再次,宏观政策调整长远结合。在投资下滑、出口下滑等背景下国家正在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整,政策调整应该注重“既解近忧又谋长远”。我国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我国当前还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如果只顾眼前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容易扩大已有问题,给今后发展埋下新的隐患。因此未来宏观政策应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了起来,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重复建设;既拉动当前增长,又增强发展后劲。

    相关链接:
  
    央行六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8年12月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王武钢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