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类产业转型时期的“路与径”

日期:2013-07-15 浏览:730 作者:徐广生 来源:品牌中国网

  人低迷的时候,一下子会变得惆怅起来,行业如此。

  不可否认,在2013年整体大环境处于调整状态下,国内酒类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扰,一向一日千里、风光无限的产业链运行突然间变得迟钝起来。这似乎很不正常,但看来有那么平常。月盈则亏,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时期都会必然出现这个状况。

  有言论说:在你搞不清方向的时候,坚守是最好的出路。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一向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酒类行业甚至整个产业链却掩不住忐忑,纷纷跳出来集体喧嚣。名酒的发展一向是以咨询业为救命稻草,产品、渠道与模式的概念性打造是咨询业津津乐道也是生财有道的主要手段。当所有手段用尽而整个行业还是一片无动于衷的时候,于是乎,大张旗鼓地纸白酒;什么时尚化的“江小白”“嗨80”;电商前景的光辉灿烂;虚无缥缈的跨界营销异业联合甚至走出国门等等的新一轮概念便顷刻粉墨登场。

  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回避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的规律,也不能忽略新生事物带个这个社会前所未有的未知变化。但目前我们要问的是:“纸白酒”真的是救世主?究竟几个人在喝“江小白”?电商真的有那么厉害,无所不能?异业联合是否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中国白酒走出去注定是怎样的海阔天空?

  ——“纸白酒”实际上就是将白酒产品按照“股票化”的思路去运作,是一种白酒投资的新玩法和发展趋势:上会、审核、路演、发行,这一证券市场标准的IPO流程,在白酒交易市场上,也正火热上演。而事实上来自某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的数据则显示,该中心迄今共发行了9只白酒产品,3只红酒产品。9只白酒产品中,有7只的最新收盘价跌破了发行价,平均跌幅超过50%。“虽然现在有十来家从事酒类的交易机构,但是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交易中心会非常非常的少,最后可能只会留下两三家交易中心。目前遍地开花的酒交所值得警惕,不排除有些交易机构为了短期利益,铤而走险,做一些对投资人不利的事情,这样就会害了这个行业。”行业资深人士如此表述。

  ——显而易见,近一个时期以来,过度渲染白酒的时尚化成为一个现象。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人格与个性。淡化烈酒的个性,无厘头的炒作、故作姿态地卖萌,是否符合白酒的消费观念?这个,只有幕后炒作者自己清楚。这是一个五花八门、无所不能的年代,一味地生搬硬套、起哄恶搞也能做大一个品牌,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做起来的东西也不会长久。

  ——总所周知:常规网购的前三甲商品:服装、数码产品与化妆品。为什么会是它们?最主要的与国内消费群体与产品属性有关。而酒类电商,受国内业态的诚信指数、电商投机心态、网络销售历史数据、目前的酒类消费习惯、物流体系的服务标准缺失与产品的基本属性六个方面的影响注定了酒类嫁接电商的最后归宿。“电商是酒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种不负责任的引导背书是否存有利益驱动?不亦得知。稍微有些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国内经济主要是依托房产投资产业链,如果照此来判断,国内300万家酒类流通渠道实体门店在不久就会关门大吉?这种过度渲染电商作用而忽略实体渠道的言论本身就是经不起推敲。

  ——量贩就是量贩,便利也就是便利,将所有的酒类统统放到不同类别的渠道上进行短期的库存转移尚未不可,但是拿个案来衡量全局,这个话题有些大。2012年5月15日,河南某肉制品企业集团与山西某酒企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漯河市举行,对于酒水进入到食品尤其是肉食连锁业所谓的跨界营销或异业联合业内并不看好,这样对品牌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积极的意义不大。像现在河南一些信阳毛尖品牌进入到烟酒店渠道后,并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很大原因就是烟酒店老板没有对产品进行冷链管理,造成信阳毛尖的品质下降。所以综合这些案例,大家今天来讨论渠道修正与创新就显得尤为慎重。

  ——在推销纸白酒受挫、电子商务业务经营惨淡的现状下,新一轮的“忽悠军团”又整装待发、卷土重来:国际销售开辟全球蓝海。行业人士都知道,目前中国白酒出口贸易额约占世界国际酒贸易额的1/1000,而国外蒸馏酒,如白兰地、威士忌等已经占据国内蒸馏酒市场(白酒属于蒸馏酒一种)的10%,葡萄酒更是占据国内市场的35%,这也反映出中国白酒国际影响力弱。2013年6月16日法国波尔多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上,首现中国贵州茅台与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展厅,在偌大的1号与3号展厅内开始展出,这似乎给国内白酒产业一个积极的兴奋,但现实是因为受成分检测、文化差异与推广战略等因素影响,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路途似乎还任重道远。近几年来,五粮液在国外有了一些销售,但是,相比国内整个酒水产业而言,可以说几乎忽略不计。我们无法否认国际市场在国内酒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在国内市场尚未成型的今天,引导国内酒企舍本求末去做国外市场的避强战略在现实并不足以采信。

1.jpg

  2013年法国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上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展厅

  对于中国酒类的创新发展,笔者不否认上述策略调整的价值与意义。尽管这类新生事物尚未具备成功模式,从好的一面讲,至少使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酒类大佬强化了对市场变革的认识与意识,从而探索与梳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径。但是,从客观酒类产业战略发展的现实来看,这种未经验证的所谓“模式”说穿了就是挂靠这个产业链上的利益机构的“组团忽悠。”

  在中国酒类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从不否认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学术专家与依附在这个产业链条上为生的商业团体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整个行业、甚至整个产业来讲,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出于利益代言与背书在其发声中所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性导向存在。

  而误导,无疑南辕北辙!

  更重要的,在行业处于集中转型期,企业经不起如此的折腾。

  在当下的环境下,整个行业首先要做的是重整信心。中国酒类特别是中国白酒不是海洛因,没有必要冠以恶名或者误读。尽管现实下受到波动,但总体来说前景是好的。

  禁酒古来有之。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元代因为成吉思汗最讨厌饮酒误事,所以,元代前期对民间的禁酒令非常严苛。元世祖在1283年宣布严禁私人酿酒、卖酒,“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将处罚变更为“犯者死”。但是,元后期以后禁酒令开始放开,于是各类酒馆又开始繁盛起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都金陵时便制定了禁酒令,以减少米麦的浪费。1377年又下令农民不准种糯稻,以阻塞造酒之源。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