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吴晓波:双十一并非寿终正寝而是遭遇七年之痒

日期:2015-11-10 浏览:320 作者:刘泳华 来源:品牌中国网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日前发表文章《我们真的还需要“双十一”吗?》,指出爆发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被吃完,质疑双十一继续存在的意义。

  吴晓波重点从六个角度指出双十一目前有六大尴尬,对此,笔者认为,这六大尴尬虽然确实存在,但不足以由此得出结论【已经不需要双十一了】。

  从2009年淘宝商城第一次搞双十一促销到今年正好是第七个双十一,就像婚姻有七年之痒,双十一也难免会有七年之痒。婚姻七年之痒之所以称其为“痒”而不是“疮”、“瘤”,说明挠一挠就不痒了,因此重点是要找到痒的地方“挠一挠”,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宣布寿终正寝。

  吴晓波观点1:“光棍节”的互联网启蒙意义已然消失

  我的观点:启蒙意义并非消失,而是从启蒙教育阶段转入大范围普及阶段

  2015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6%。网购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双十一功不可没。每年的双十一大促销,培养了大家的消费习惯。互联网 战略的实施,也有赖于电商行业的整体繁荣来推进。

  虽然说目前有6亿多网民,但并非所有上网的人都知道双十一,而且6亿多网民中在双十一期间下单网购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而非全部。另外,还有8亿。中国人不是网民,就算除去16岁以下和80岁以上的,也还是好几亿潜在网购用户,面对这么庞大的市场,怎么能轻易就下结论说双十一的启蒙意义已经消失呢?6亿之外的非网民,虽然教育其接受网购消费习惯会比较困难,教育成本也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目前6亿网民的网购日益成为“常态”,未来6亿之外的才是网购新红利、电商产业新的增长点。

  吴晓波观点2:赶羊式的营销运动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我的观点:双十一已经从单纯的【赶羊】到【赶羊 养羊】转变

  在双十一刚开始的前几年,电商平台通过广告轰炸、搜索导流等形式获取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粗放式的营销确实已难奏效。但是吴晓波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几大电商公司除了继续保持PC时代的引流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变化,通过品类细分精细化运营、红包派送、代言人互动、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维系用户口碑增强用户粘性,今年天猫甚至率先启动了和电视台合作推出晚会的形式,京东不甘落后也要搞类似的晚会。电商行业的营销模式并非陈旧,而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互联网行业的前沿。

  吴晓波观点3:商家在拼价血战中的获利模式始终没有形成

  我的观点:电商商业模式倒逼商家提升综合竞争力

  吴晓波指出,历次光棍节中唱戏的是电商平台,埋单的百万商家仅仅赚到了销售额和用户,实际上是赔本赚吆喝。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赔本赚吆喝,你为什么要参加呢?正所谓无利不起早,逐利是商业的本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明商业模式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就像传统零售时代,国美挟终端以令厂家,现在电商平台挟终端以令厂家,其实是一样一样的。国美改变了家电代理的游戏规则,迫使厂家砍掉代理进行直供。天猫、京东、苏宁则是改变了国美们的游戏规则,进一步挤压商户和厂家的利润空间。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厂家、商家虽然非常剧痛,然而消费者一次次得到实惠,所以拥戴者无数。总的来说,电商的商业模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虽然冲击了传统行业,却在逼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自我换血造血。

  吴晓波观点4:“双十一”的销售记录失去真实的参考价值

  我的观点:双十一并非是指11.11这一天,销售记录早已超脱数据本身的意义

  不可否认,为了宣传上列加有力,为了给投资方一个交待,为了大家面子上好看,大家被迫为了打破某个记录而进行人为的操作,但如果由此否定双十一存在的意义,大可不必。中国是一个有着争大争第一悠久历史的国家,今天姑且不讨论数字放卫星的话题。虽然数据可以被操纵,但是网购销量年年冲新高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说各个品类的排名可以操纵、运作,但是操作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比如360刚出的手机你说它的销量比iphone还高也没人相信啊,这年头大家都不是傻瓜。

  吴晓波观点5:集中爆发的物流配送造成新的公共危机

  我的观点:完全市场化的物流配送不仅没有造成公共危机反而显示了优于春运的调配体系

  几何级暴增的货物配送,的确让全国物流体系遭受巨大考验,然而据此认为形成一个新公共危机为时尚早,由此一棒子打死双十一也不足取。为了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电商平台已经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天猫通过菜鸟物流平台调动社会物流力量,而苏宁将双十一的抢购往前挪几天,往后延几天,等等。

  吴晓波观点6:双寡头型的平台竞斗日趋恶性化及恶俗化

  我的观点:恶俗竞争并非常态,用户抉择将促进竞争生态的优化

  今年阿里入股苏宁,将电商领域“阿里一家独大,众电商群起围攻”变成了阿里、腾讯双寡头格局,而好斗的苏宁发起针对京东的“老板娘”系列海报宣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京东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中伤,也使大家对整个电商圈的竞争心生厌恶。然而,这种恶意的攻击绝非一种常态。当一切烟消云散,当销售数据摆到桌面,孰是孰非,自然会有定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价格和综合服务力。而消费者的抉择,最终会影响各大电商下一步的营销策略,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形成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

  今天有篇文章《大数据之下,电商会把假货都发给谁?》相信有不少人看到了吧,虽然有些地方说得绝对了点,但也写出了电商的一些“潜规则”,这些都不可能成为常态。比如聚美优品之前屡次暴发假货问题,遭到用户唾弃。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电商虽有七年之痒,但还不至于寿终正寝。仅以此文,与吴晓波老师切磋。

  注:对于吴晓波老师,笔者是十分尊敬并崇拜的,本文意在观点交流,并无任何攻击之意,请大家不要断章取义。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泳华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