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品牌美学(一)

日期:2022-10-08 浏览:12175 作者:江品醇 来源:品牌联盟网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停止,无论时代如何跌宕起伏变化,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尽管每个时代审美观不同,但是,在人类漫长发展的长河中,“爱美”成为了人的天性,“美”总是给人类信心,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从古至今,人类从“顺从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融合自然”轮回中自我觉醒,不断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

  虽然社会观念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变化,但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探索孜孜以求,从“自然美到人工美,再到美学,最终到人与自然融合美(即天人合一)”的发展进程中,当下正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的美好愿景,砥砺前行。

  随着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美”的概念也不同。数千年来,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人类刚进入数字文明的新时代,“美学”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那么,“美”的理论发展过程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它主要是从“美→美学→新美学”的趋势向前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这样的审美过程逻辑,吻合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时代,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和人工美”两大方面“美”,基本满足了当时人类对“美”不断追求的物质需求。在商业文明社会,由于“科技改变生活”的大力驱动,“美”上升为对“审美和美的规律”研究的一门学科,“美学”理论诞生了。

  当下的数字文明,在智能物联网的新需求变革的背景下,“新美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融合创新,智造以人为本的“新美学”理论,并实践于品牌发展,为当前数字经济创新赋能,智造美好未来。

  因此,创新实战品牌专家江品醇认为,融合人类经历的“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发展历史,以及遵循人类“美”的发展过程逻辑。在数字文明新时代,进一步接地气创新“美学”,践行中华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的品牌新美学应用。

  笔者如下将会娓娓道来,欢迎大家讨论。

  一、原始社会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图腾设计上,可见端倪。例如,《易经》鼻祖伏羲,他以“人头蛇身”的图腾,作为氏族美的符号。后来,炎黄帝时期,“龙”的标志出现,它更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美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美好生活愿望。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源远流长。中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拜师广成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据《神仙传》记载: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之后,巡游四方,曾去到崆峒山拜访广成子。广成子对轩辕黄帝说:“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显然,广成子的这句话直接讽刺“黄帝违反了自然规律”。

  后来,轩辕黄帝反省了数个月,再次问道广成子,轩辕黄帝跪拜其面前,广成子感其真诚。他再教导轩辕黄帝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据说广成子说完后,拿一本《自然经》给了轩辕黄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轩辕黄帝要保持真我本性,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违反自然运行规律,以善良、仁慈、融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被外界欲望所干扰,守护好自身心神形体,自然而然会达到长久长生”。同时,他暗示轩辕黄帝治理国家也像自身一样,它才会长治久安,这显然是“人如何融合自然规律”发展之道。

  于是,轩辕黄帝受此启发,主动发起了“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全面治理国家变革,鼓励发明农业工具和开发技术,并加强各部落族之间结盟融合发展,创造了人类“自然美”的原始农业文明。

  同时,五千年前,在西方文明最早发源地——苏美尔文明时期,考古学家在墓穴中发现:苏美尔人用铅粉和红色矿石等自然原料做成口红,当时在富人阶层十分流行,由此可见,苏美尔富人以口红与自然红融合之美为荣。

  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古埃及人曾使用含铅的眼妆,喜欢在眼部涂黑眼线,眼影更是用宝石如孔雀石、绿松石等自然原料,制造出各种强烈的色调,涂在眼部上,形成乌黑细长的眉毛,更加美丽动人。

  可见,自古以来,人类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原始社会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采用自然原料直接装扮自己,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渴望。

  二、农业文明的“美”主要体现在“人工美”。

  在农业文明,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产生了两个不同社会的审美观。它主要体现在“人善美”和“人工美”两大方面,吻合了人类追求“美”的“内外”辩证统一逻辑。

  我们知道,周朝的周文王创新提出了“天地人”融合思想,开创了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道”哲学。后来的孔子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人伦”哲学,成为了儒家文化鼻祖。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知识时代”里,相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诸子百家现象,给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哲学思想,当时“人善美”的美学概念基本成型,至今仍然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人善美”提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字美学概念,正如孟子说“ 善(可欲之谓善);信(有诸己之谓信);美(充实之谓美);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圣(大而化之之谓圣);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

  孟子提出的人生美学思想,它是从人对美的天性本心“善”出发,对自己“信”入手。他认为,不断地“忠实于信”之美才叫美,只有这样的“善与信”的“忠实”之美,并利用它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践行“圆满”的义行义言,这样才能成为圣人,甚至升华为“神”。

  由此看来,孟子对“美”的概念有六个层次划分,每次升华是循序渐进“美”的快乐体验,“美”每当升华一次,人生就会升华一个快乐阶段,以追求“圣人”为目标,最终升华到人人敬仰的“神”的美好人生境界。

  从此,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融合”的审美观,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基本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至今方兴未艾。

  在后来的农业文明的封建社会里,人类对“美”的体现更多是“人工美”,集中体现在封建君主的皇宫设计和建筑风格上,至今仍然很多建筑保存完好。

  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明朝兴建的北京故宫、十二世纪兴建的俄罗斯克林姆林宫等,这些建筑普遍融入“自然与生活”美学元素,雕龙画风、富丽堂皇,令人对“人工美”的赞叹。后来,明间逐步流行这种美,“人工美”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美,满足了人们追求生活美的需求。

  当时,这些建筑是“美”的象征。它反映了“天尊”、“权威”、“高贵”的君主和君臣们的生活美,也体现了封建社会对美追求的局限性,只有少数封建君主和利益攸关者才能享受的生活美,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由此可见,为什么当时中国“风水学”如此盛行呢?它就是“人与自然融合美”的科学实践,它并不是封建迷信。孟子对“人善美”的六个层次划分,从本质来说,它属于人类认识的精神“人工美”。

  当然,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只不过每个人不同的表达而已。在农业文明时期,老百姓的“人工美”更多体现在如服装、彩妆、陶瓷、文化、艺术、茶道等生活产品使用上。

  例如,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古代“丝绸之路”,于是,中西方交流越来越紧密。他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其它民族的物品,比如,胭脂也被引进了中国。从此,中国女人也爱上了胭脂,不断地表达和追求美好生活之美。

  同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两千多年农业文明社会里,中国人同世界其它人类一样,孜孜以求地追求物质美好生活,中国人发明的科技技术,也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美。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主要用于节日礼炮及驱除邪鬼;指南针用于判别方位和航海;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信息沟通和文化传播等等,这是中国人美学“初心”,践行“美”的正能量价值。可见,中国“真、善、美”审美观很早就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至今生生不息。

  因此,在农业文明里,中国人普遍重视“内在美”的人性美,以及不断地同“外在美”融合,创造了众多“人工美”,为人类“美学”贡献了中国人智慧。

  例如,青铜、瓷器、玉器、丝绸、壁画、香道、茶道、诗歌、戏曲、建筑、文化等等,一座座艺术宝库,它像是万千高楼耸立,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吸引着全人类的羡慕目光。

  这种强调“内外”兼修的“东方美”,它吻合事物内外融合发展规律,它不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而且它十分适合新时代“美学”发展潮流,在数字文明的新时代里,它必将发出光芒。(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江品醇,创新实战型品牌专家,品牌联盟智库专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2015第二届年度营销案例奖”终审评委,品牌企业高级顾问,道商品牌学创始人。欢迎合作和讨论,邮箱:368137964@qq.com)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江品醇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