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30年风雨历程

日期:2008-09-08 浏览:597 作者:冯启 来源:品牌中国网


    市场转型下的觉醒和酝酿
 
    1990年至1995年,国内消费品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中,与当时感性和冲动的消费行为相对应,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对营销的理解是非理性的,而且显得盲目躁动和急于事功,也导致乳品行业混乱的无序发展。
 
    1990年5月 在全国大中城市重点垦区奶业经济技术发展研讨会上,正式成立了“全国大中城市乳业协会”(即“中国乳业协会”前身),同年中国奶类总产量达到475万吨。1992年1月,中国乳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暨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1993年2月18日,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后来引领中国乳业大旗的企业才刚刚踏上发展的步伐。
 
    从1995年起,雀巢、卡夫、达能、帕玛拉特等乳业大亨先后在我国建立奶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的乳品企业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发展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时期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每年以2位数的增长率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出现了3000多家中小乳品企业。但中国的乳制品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山东等畜牧大省,其他省份资源分散。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奶源不足,而产业化的一条龙链式发展对很多企业来说只能是战略构想,无力也无法实施。

    群雄并起的纷争和新局
 
    1996年至2000年,居民消费结构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加快,大众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形态,开始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特征。此时的市场风云变幻,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精彩纷呈,各种营销手段被企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土企业快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
 
    1996年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其依靠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成为中国乳业的前三甲企业,屹立华东雄心全国。1999年7月,蒙牛乳业由自然人出资成立。随后中国乳业的格局被蒙牛的航天速度所改变。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成熟,企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时国内乳制品行业产业链发展迅速而且呈良性发展。
 
    1999年全国有奶牛442.8万头,2000年有488.7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219.9万头;奶类产量1999年是827万吨,2000年是919.1万吨,其中牛奶827.4万吨。
 
    以1999年为例,其中黑龙江以145万吨位居榜首,河北省以78.8万吨位居第二,而现在的牧业大省内蒙仅仅以71.2万吨屈居第三。
 
    1999年在奶粉产量方面排在前10位的是:三鹿45010吨,完达山25600吨,伊利23608吨,山西古城18473吨,哈尔滨金星15180吨,光明15060吨,西安银桥14038吨,山东鹏程9503吨,上海英特儿8299吨,黑龙江龙丹7946吨。
 
    在液态奶方面排在前10位的是:上海光明36万吨,三元22.6万吨,伊利7.6万吨,南京乳业7.2万吨,深圳光明4.6万吨,沈阳乳业4万吨,济南佳宝3.6万吨,三鹿2.6万吨,青岛奶业总公司2.2万吨。
 
    这个阶段,中国乳制品行业可以说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行业开始进入整合和洗牌阶段。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