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怎样涅磐重生?

日期:2008-09-12 浏览:343 作者:沈志勇 来源:品牌中国网

    如同温家宝总理08年初所说的那样,“今年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无休止的动荡,美国以及欧洲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导致外需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紧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用工等成本不断攀升,今年的雪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加之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逐渐构成了对中国的竞争,企业利润大幅回落,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举步艰难,仅晋江已陆续倒闭了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广东、深圳更是出现中小企业集体倒闭惨状,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低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无论OEM企业还是品牌制造企业都一筹莫展。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制造业到了转型的紧要关头。
 
    目前成本阵痛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国传统意义的制造业亟待寻找一条新的生存路线。
 
    综观近半个世纪的全球制造业可以发现,制造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50-70年代,以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传统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全世界由物质缺乏时代走向了饱和时代;
 
    第二阶段:70-90年代,由于第一阶段把人们带入物质饱和时代后,改变了以往的供求关系,市场进入需求导向时代,消费观念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阶段:90年代-20世纪末,新产品更新速度更快,集装箱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销售半径不断增加,制造业以规模和成本控制制胜;
 
    第四阶段:21世纪后,全球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面临全球性、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规模和成本控制不再是制胜的法宝,制造业需要进行全新的、多模式的发展。
 
    中国制造将产品,确切的说是将代加工产品销到了世界各地,目前的中国制造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症状,都显示出,中国制造应该进行转型。
 
    “中国制造”究竟该如何蜕变?
 
    蜕变之路一:硬实力向软实力转移
 
    中国制造业能在前二十年内能快速发展,其大部分是凭借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即国家的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的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在参与竞争的企业中,更多的企业忙于扩充生产能力,不惜用高投入来支持低产出,导致中国企业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至今,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无论家电行业还是服装行业,都有重硬实力而轻软实力的倾向。这就导致了竞争同质化、产品同质化,集体性进入了企业无利润区。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