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把土豆营销成苹果

日期:2012-01-04 浏览:605 作者:王瑞东 来源:品牌中国网

  谈笑之间,一杯咖啡配微博,引百万“粉”群尽折腰;借翼而飞,一鸣惊人评热点,抢眼球PK过了乔布斯;以攻为守,一气呵成出妙笔,推“潘币” 广告幽默网民堪称奇。能有如此道行者,必定已是“人物”。不但如此,此人还能将地产大腕、媒体天才、营销大师、娱乐明星等诸多头衔集于一身,他又该是何等样人物?——潘石屹,神乎,人哉?潘氏营销,道乎,术焉?

  潘氏之术:给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2011年10月6日,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盍然去世,一时间,关注与悼念成为全球热点。潘石屹在微博上不失时机地发出评论:“‘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作一决定: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一石惊起千层浪,这一戏称随即引起无数网友的转发和评论。其中,有睿智者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潘总哪天要是也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1000元人民币一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更有甚者还制作了“壹潘”币,并强烈要求物价局备案“1潘=1000元/平方米”。“潘币门”事件由此而出,引发网媒和纸媒广泛关注。

  网友的反唇相讥,在许多人看来,已经让潘石屹骑虎难下,进退维谷。谁知,潘石屹却一笑而纳,将计就计,在其微博上真的推出了自己的潘币:SOHO望京银行+一潘面额+潘石屹肖像,而背面图案却是其标志性楼盘。这一幽默不但将网友的反戈一击和自己的尴尬化为无形,而且反倒是借力打力,为自己做足了一次免费的品牌宣传。

  一杯咖啡配微博,谈笑之间,腐朽化神奇。这,不能不说是“大师手笔”(即使潘币门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有预谋的整体策划,也堪称“经典”)。

  微博时代,微博营销叫得很响亮。然而,能够真正领悟其真谛且应用自如者,并不多见。潘石屹无疑是微博营销之大成者,而之所以能大成,是因为他给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首先,潘石屹深谙微博营销“惠而不费”之真谛。潘石屹深谙“表演”和“传播”之重要,然而,他却很少用直接的商业方式去做宣传。有哪家媒体可以从潘石屹哪里挣到广告费吗?这个似乎应该有,但事实上好像真没有(即使有,也是少数)。表面看,潘石屹是一只不折不扣的“铁公鸡”,实则是他深谙“惠而不费”的传播之道。做节目、讲学、出书、自己做代言,从博客到微博的与时俱进,潘石屹是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完全品牌化的人,更是将个人品牌价值利用到化的人。

  其次,名人坐庄微博,微博平台就是品牌传播的“核武器”。“微博是核武器”,这是潘石屹对微博的经典概括。如果把微博比喻为股市,那么,名人无疑是庄家,“粉”们则是散户。对于普通“粉”们而言,充其量是晒晒个人喜怒哀乐,小资一番。而对于庄家而言,微博传播的瞬时性与互动性,加之“粉”群数以百万计,微博就真如核武器的裂变和聚变效应一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个人媒体平台。

  在偶像分化和亟需偶像的时代,如果少了“潘石屹”,微博还是微博吗?

  潘氏之道:把土豆营销成了苹果

  有关潘石屹的评论,那不是一般的多。其中,大多都把潘氏营销归结为“术”的层面。“能把西红柿卖成水果价”、“不花一分钱做品牌”、“每分每秒都在做营销”如此等等,咋一看来,潘石屹对营销确实“术业有专攻”。果真如此吗?

  我们习惯于从“术”的角度去析事看人,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拿来主义,总想把别人成功的东西马上拿来为我所用。就比如,我们学写散文,想急于求成,以朱自清的《背影》为范文。怎么学呢?惯用的方法就是“五马分尸”:段落、层次、修辞、造句和中心思想,逐一解剖个体无完肤。而实则,这样一篇佳作,大家在用笔之时,除了个别词句的斟酌与润色,完全是一气呵成。这究竟是此术呢还是彼术呢?相反,一个哪怕是掌握了各种语言技巧和修辞之术的人,能否写出这样的传世之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背后是长期的生活积淀和学习养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