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周期生存:那些在萧条年代崛起的亿万富豪

日期:2017-03-23 浏览:562 作者:李光斗 来源:品牌联盟网

  经济发展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谁都不愿意看到经济衰退,因为经济衰退意味着失业压力增大,投资环境恶化,个人生活水平降低。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在看到危机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商机。

  经济衰退让富豪的财富缩水,让企业停下往前发展的脚步,这反而给平时那些“名不见经传”的somebody带来了机会。每次经济危机,《福布斯》排行榜上富豪的排名都会有一次变动,企业也会重新迎来一次洗牌。

  经济危机催生新日本首富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9年《福布斯》公布的富豪排行榜中,有300多名富豪在榜单上消失。巴菲特的资产由于金融危机减少250亿美元,其《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首富宝座被原本排在后面的比尔盖茨替代(2009年,比尔盖茨的净资产比2008年少了180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日本首富桂冠一直属于任天堂前社长山内溥,金融危机袭来后,山内溥资产蒸发33亿美元,财富排名落至第三,第一的位置这时让给了一个叫柳井正的人。

  柳井正是谁?当时大多数日本人面对这位新晋首富一脸蒙圈。柳井正是当时日本服装零售业的一位大亨——金融危机之前他的财富跟其他富豪相比排名比较靠后——其服装零售主要面向日本国内,品牌名称叫优衣库,产品价廉物美,当时在日本拥有将近800家门店。由于日本的经济主要依赖出口,遭遇金融危机后,日本出口受挫,一些主要依靠出口贸易的公司受影响很大,这时专注日本国内市场的企业就有了优势。柳井正的优衣库就是在这个时候崛起,借着经济危机赚得盆满钵满。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下子把一直专注于默默发展的柳井正推进了富豪行列,也让柳井正开始思考海外市场。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的金融危机,就没有今天的优衣库。难怪柳井正要感慨:“经济危机是我的朋友。”

  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股神巴菲特的财富缩水,首富宝座易主,换做别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可能不会轻易进行投资,但巴菲特却不是。2008年,他通过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入股比亚迪,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购买了约18亿港元的比亚迪股票。到了2009年7月30日,比亚迪股票的收盘价涨到了41.65港元,巴菲特趁机将手中的所有股票抛出,一下获利近76亿港元,可谓大赚特赚。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的很多投资都遵循这一法则。

  巴菲特年轻的时候,曾回家乡创办过一家投资公司,主要通过帮别人投资股票并从投资利润中收取一定分成获利。在1957年到1969年间,巴菲特的投资取得了30.4%的年均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8.6%的年均收益率。在这些年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5次,但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却从未发生过亏损。

  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因为当时的股票市场处于极度狂热的投机状态,巴菲特觉得投资分析与决策在股票投资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于是在1969年美国股市牛市来临之前就早早退出了股市。1970年美国股市在调整后又迅速反弹,1971年、1972年继续大幅上涨,巴菲特不为所动,耐心等待观望,1973年,“漂亮50股”股价大幅下跌,1974年10月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下跌到580点,到年底美国股市大跌26%以上,大盘两年下跌40%。这个时候,没人想着再买进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就在市场悲观失望的时候,巴菲特才重新回到了股市,贪婪地以低价买进,后来不少股票价格上涨,让巴菲特大赚了一笔。

  危机助李嘉诚跻身富豪行列

  巴菲特在股票市场最不好的时候投资股票,当年李嘉诚也是在地产市场最不好的时候转行地产。李嘉诚做塑胶花生意起家,但真正让李嘉诚跻身富豪行列的却是一次危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遭遇了一次政治危机。当时所有的香港市民人心惶惶,大部分人都卖掉房子选择移民,香港的房地产一落千丈。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是“塑胶花大王”,他的塑胶花生意从香港做到了国外。当时塑胶花畅销全球,由于塑胶行业利润高,吸引的进入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让李嘉诚感觉到,自己的好日子很快会过去,他必须要寻找下一块发展的“洼地”,这时他瞄准了房地产行业。

  李嘉诚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到当时大陆的政治危机不会发展到香港,虽然彼时香港的房地产正经历着抛售,但是李嘉诚觉得总有一天香港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会回来的,而且当时价格低正是买入的好时候。于是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收购了香港大量黄金地段的地皮,并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修建了不少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政治风暴平息,当年离港的商家及个人纷纷回流,香港房地产价格一下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当年低价收购来的地皮高价抛售,一下获利不少,赚的钱远远超过了经营塑胶花的收入。李嘉诚一下由“塑胶花大王”变成了“房地产大王”,正是这次危机,奠定了“李超人”以后在地产界的地位。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趋缓,嗅觉敏锐的李嘉诚逐步将内地物业卖出,并将公司注册地外迁,转战欧洲市场。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也不无体现一种反周期生存策略,一如当年的香港危机。

  被“非典”逼出来的京东

  前不久,京东公布了2016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京东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亿元人民币。成立13年以来,京东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丝毫掩盖不住资本市场对京东的好感,京东的市值一直往上走,刘强东的身价也一直呈上升状态。2016年7月《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京东以288.47亿美元的营业额、-14.92亿美元的利润位列第366位,成为中国首家且唯一入选财富500强的互联网企业。如今终于实现盈利,刘强东在心里告诉自己的应该是这样一句话:幸亏坚持了当年的选择,自己当年的决定没有错。

  刘强东自人民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日企工作不到两年,便拿着存下的1万多块钱,到中关村海龙大厦对面的海开市场租了一个柜台做电脑配件生意。凭借着出色的经营才能,刘强东的电脑配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小柜台很快就发展成为了拥有几十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 “非典”爆发,没有人上街,更没有人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刘强东的生意受到了影响,每月亏损50万元以上。刘强东这时候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人们不愿意出门买东西,为什么不把东西送到人们手上呢?

  2004年1月,京东B2C平台正式上线,当年实现年销售额6000万元。2005年,刘强东在一片反对声中关掉了自己当时全国所有的门店,专心做电子商务。刘强东从经营一年的B2C平台中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他觉得关掉线下的门店,京东就再也不怕“非典”那样的疾病来袭了。回看如今的海龙大厦和海开市场,都已经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海龙市场等这些昔日有名的中关村电脑商城已人去楼空,不复昨日辉煌。

  《孟子?告子下》中有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为处于逆境当中的自己自勉,其实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马化腾曾说过,如果在冬天中过分谨慎反而会丧失机会,对未来长远发展不利。纵观以往经济危机,在让一些企业倒下的同时也让一些企业崛起:经济低谷时美国的电影公司崛起;迪斯尼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建立起了世界级的品牌;潘石屹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创办了SOHO;盛大游戏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逆市飘红。

  有一个词叫生于萧条年代,经济繁荣的时候,往往竞争也激烈,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竞争往往会变得很小,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研究反周期,如何发现周期里面蕴藏的商业机会。经济发展都有一个波动期,迎来低谷后下一个等待的必定是高峰,我们要在下一个高峰来临之前知道下一波经济发展周期流行的商业趋势是什么。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遭遇经济危机时不可怕,怕的就是我们找不到够湿的雪和够长的坡。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李光斗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