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市场制胜靠什么?策划!

日期:2017-06-08 浏览:587 作者:于斐 来源:品牌联盟网

  现实生活中,一些新品在出生时往往存在基因缺陷。

  事实上,产品质量和功能只是产品的基本要素,一个好的产品还必须具有策划基因。在出生前不但要明确新产品的未来市场容量、盈利能力、差异性、目标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卖点等基本内容,而且要经过产品测试和产品试销两道大关。而产品设计、质量、功能、消费理念过于超前,普通消费者则无法理解和接受。许多企业过分追求产品差异性,过分看中未来的市场空间,开发出了许多超前的产品。产品的确不错,也有一定的潜在市场,但企业往往夸大了潜在市场的规模,甚至把潜在市场当作目前的市场容量。

  另外,在中国漫山遍野一大堆失败或即将失败的产品中,不缺研发、不缺专利、不缺品质、不缺技术,同时也不缺规模、不缺资源,可为什么产品就一蹶不振、折戟沉沙呢?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策划水平不行。

  由于营销能力薄弱,不懂市场需求、不了解消费心理、不明白行业竞争特点,你光凭所谓的技术、工艺、专利等等能行吗?

  记得在《史玉柱自诉:我的营销心得》79页中有段话:市面上好产品太多,但做好的不到10%,核心原因就是策划没搞好,没有过策划关。在营销活动中,付出的成本的其实是人的智慧,就是策划的成本,而不是电视、报纸、网络推广的费用。

  王总最近就特别沮丧,很显然企业已是日薄西山了。

  去年初见到他时,还很踌躇满志,当时,他是慕名找到我们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想就自身产品如何摆脱原地踏步的现状,争取更上一层楼来咨询请教。通过一番交流,我们发现他企业在产品定位、卖点提炼、绩效管理和商业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不少,也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和要完善的地方,但王总心态犹豫,思想保守,总以为公司经营虽不上轨但还勉强可以,想慢慢来,反正时间允许。

  没想到今年的形势变化这么大,搞得他措手不及。

  先制造后销售,现实中许多企业仍然沿袭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已经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才是市场的裁判,而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在简单参考了竞争对手的产品后,就开始闭门造车设计、制造自己的产品,接着就组织人马到市场上去强行推销,结果往往是产品的库存不断增加,销售市场却迟迟不动。

  许多企业在产品出来时,连卖给谁都不清楚,就胡乱的传播推广,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消费者在何处,更不清楚他们的喜好、消费能力、年龄、性别、社会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产品设计之前就必须充分研究和分析,并且要把差异化、竞争策略、市场细分、定位等观念融入到从产品设计、定价、广告、促销到终端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

  王总的情况其实很能反映当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情况,当初也许企业只是流鼻涕,有点咳嗽,但不注意,反而贻误了治疗时机,继续恶化,终至发高烧,得了肺炎,甚是可惜。

  现在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的GDP,承载着80%的就业人口。

  然而许多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不争的事实:原材料价格猛涨、用工成本猛增、银行贷款艰难、民间的借贷利率更是飙升不断等。面对这些“心中的痛”,中小企业是以消极的、悲观的态度得过且过,还是行动起来借助外脑集思广益、以积极的姿态来拯救自己显得尤其重要。

  不难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老板,对于产品的市场运作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略和规划,就算是有,也仅仅是自娱自乐型的,每天似乎都在凭感觉做事,产品要么跟风,想照搬成功企业的营销模式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就根据所谓祖传秘方或自身拥有的某种特定优势开发生产出的产品,凭主观感觉总以为会在市场上顺风顺水。

  结果,好产品不一定有好市场,好市场不一定是好产品的客观事实与原先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希望截然相反;市场是立体多元的结构,与他们想象中的只要好产品就会成就好市场的平面思维有着巨大的落差。

  于是许多老板就承受不住了,急躁和不理性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偏激往往使事情朝着更加不容乐观的方向发展,真是令人感慨万端。

  笔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许多企业在产品出来后,总觉得自己精心培育、悉心呵护的孩子会成为市场宠儿,却没想到正在日益成熟的市场,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实战企划和扎实执行,没有集中优势、聚焦资源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那么,产品自身的价值体系是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迅速占位的,也就不可能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相关性,独到差异卖点和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就中小企业来讲,光凭老板自身对市场的悟性和敏锐,以及以往曾令自己自豪不已的高速发展,来作为参照样板,只会显示出其颓势和破绽,被以往所谓的成功掩盖住的矛盾在重压下会重新浮出水面。同时,直面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一个企业如果光靠自身拥有的社会关系贮备和营销资源积累等显然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如今,市场营销涌动着变革趋势。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成为社会通用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怎么办?

  中小企业必须明白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本原则:

  1、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2、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3、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中小企业老板应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下营销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关注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兴趣、个性、生活方式及其变化趋势。所以说,品牌策划过程中需要抓住的痛点,其实质关键是要及时捕捉消费者心理导向,抓住消费者特有的需求变化,赋予商品人格化的理念,在其中注入某种情感、审美思想和文化品位,以凸现商品的人文价值和服务内涵,凭借感情的力量打动消费者,激发其潜在的消费欲望,最终实现占领消费市场的目的。

  在中小企业产品运营推广中,为了更好的化解消费者中的挑剔眼光和理智心态,市场的运作往往相对淡化理性的功利色彩,于是开始出现了感情消费,它迫使企业必须抛弃被动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应树立起主动诱发需求,引导消费的营销新思想,以掌握市场开发的主动权。

  实践中发现,当今的中小企业有三种模式:OEM纯加工,ODM设计制造,OBM品牌运营,随着人口红利时期的终结,中国传统制造的优势已逐渐失去。未来十年OEM必将退出商业舞台,取而代之的是OBM品牌运作方式。而随着消费产业升级,消费者类型将有三个趋势:圈层化,个性定制化和标签化。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具身份性和个性化以及更具价值观的消费理念,高端品牌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为此,要想办法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事实上,许多传统的销售理念正在被新的营销理念如体验、内容、交互、场景、感知所代替,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学会采用先进的营销方式比如内容营销来武装自己。

  内容营销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费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要么让消费者感到有趣。但是,许多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宽、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不明白现在已是需求决定生产的时代,这在现实的营销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为营销手段落后。

  记得任正非曾对研发团队提出,企业活不下去就没有未来,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仅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大家都要以商业成功为导向。高端手机若以技术为导向,赚不了钱,那你们的高端是没有价值的,过不了三个月,高端就成低端了。如果只试探着科研,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若要做成一个产品,需要别的业务来补贴,我认为有必要在策略上好好分析。

  商场打拼许多年,现实中,我们的老板总觉得自己似乎很了解顾客需求,特别是企业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尤为如此。但是,人们的品味在变,生活习惯、消费心理在变,为了避免这种纯粹属于主观或拍脑袋想当然的心理,我们的企业应该需要培养一种经常询问目标顾客、了解顾客需求的习惯。

  在过剩经济时代,大众消费的变幻莫测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今天畅销未必表明在明天也同样地畅销,因为企业是销售目标顾客想购买的东西而非你想卖的东西。

  美国营销专家兰兹鲍姆教授为此也提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让自己成为目标市场的顾客心目中首选甚至唯一的选择。事实上,营销就是关于目标顾客的,属于市场导向,而不是关于你的,再或者是什么产品导向之类。

  笔者在北京大学总裁班讲课时指出,当今中小企业的失败有5大基因:

  1、不善于行业聚焦;

  2、凭自我经验主观行事,缺乏应对变化调整能力;

  3、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和主张不能清晰的得到表述并被目标消费者认知;

  4、营销上急功近利、宣传上炒作透支;

  5、跟风、模仿、追随别人。

  首要摆在眼前的任务是,先要检查一下企业推向市场的准备做得怎样了。

  第一,你的产品卖点何在。卖点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缓解客户的痛苦,解决客户的问题,去除客户的噩梦。这点非常重要,不少企业老板总是抱着产品特点宣传再宣传,显然是不对的。产品具体的差异诉求和精准定位等是不能有偏差的,卖产品关键是要卖不同,而不是自认为比别人好就一定能卖得好,尤其是切忌不要把卖点和特点搞混淆了,这是两码事;

  笔者认为,做好品牌策划就一定要抓住消费者认知卖点。这卖点不是一阶段、一周期的单纯付出和顽强支撑。相反,它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多方的经营。痛点的本身是在于主动、在于感性、在于能迅速点燃起目标消费群中的购买欲望。市场是变幻莫测、刀光剑影的较量,在这过程中,你千万不能刻板、沉默,该是拿出点态度来了,这卖点不仅来自打造品牌价值链中涌现的激情火花,也在于通过感性的互动整合手段让我们的消费族群在享受消费的具体执行中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