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需要国家去塑造

日期:2009-12-01 浏览:132 作者:刘步尘 来源:品牌中国网

  据法制晚报报道,商务部拟在全球主流媒体进行为期6周的广告投放,用以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显然,这是基于对“中国制造”深层次忧虑之下的选择。近年来,“中国制造”形象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反而有恶化趋势。众多贸易纷争,就是例证。甚至,在一些国家一些人看来,“中国制造”抢了他们的饭碗,是掠夺者;在更多的国家,“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低档”、“劣质”、“不安全”的标签。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的感受是好产品也卖不上价钱,同样的技术与品质,不得不卖得比别人便宜才行。显然,这里面有品牌歧视的因素。

  曾经,日本与韩国品牌也被视为低档货。但是,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日本的家电、手表、照相机,以及日本汽车,都已跻身强势品牌行列。甚至,索尼电子,被视为全球顶尖级品牌。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产品,也在迅速摆脱低端产品形象。

  然而,中国企业虽经过多年努力,至今未有真正跻身国际主流行列者,这其中就包括知名度较高的联想、华为和海尔。中国企业深为品牌所困。问题,根源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并不完全是一场冤假错案。换言之,我们自身的因素不可忽视。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虽不像某些国家描绘的那样不安全、没档次,但是,与主流国际品牌相比,我们在技术与品牌上的不足显而易见。站在全球产业链角度看,我们仍然以加工、制造为主,在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我们的话语权还很有限。这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其次,我们的国家形象(特别说明,这里不是指国家的政治形象)对“中国制造”形不成强有力支持。近几年,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地位越来越高,最令国人自豪的是“GDP”及“增长率”。但是,在创新能力与专利数量上,中国仍然是“第三世界”,与GDP总量相当不般配。因此,中国在大多数国际人士的眼里,扮演的仍然是单纯加工、制造者角色。这样的角色,是不可能受到真正尊重的。

  另外,对中国社会的固有偏见,也让很多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企业的成长。因此,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了,针对中国的攻击和反倾销却越来越多。

  而这种偏见,是长期形成的,指望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可能。中国企业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过去,我们习惯抱怨,说别人不理解我们,事实证明,抱怨没有用,努力改变才是应该具备的态度。

  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形象,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实际上是由对多个企业的印象拼图而成的。这种状况当然不利于“中国制造”整体形象的建设。由官方出资做广告,是最有效的选择。

  由政府出钱做形象广告,早已有之。台湾地方政府就很会用这张牌。在第62届联大期间,台湾在纽约媒体大肆投放“座头鲸被困鱼缸”广告,就是证明。实际上,台湾的政客,不仅会做广告,还善于寻找利益代言人,进行院外游说。

  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政治人物在其他国家媒体撰文宣讲国家政策,也很常见。在这方面,俄罗斯领导人做得就不错。长期以来,我们既看不到中国领导人在国外媒体发表文章,也看不到其他国家的政治人物再中国媒体发表文章,这是不正常的。中国的政治,不应该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品牌中国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步尘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