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代工一定不如做品牌吗?

日期:2013-08-20 浏览:598 作者:刘步尘 来源:品牌中国网

  “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个认知误区,必须打破。

  至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有档次、有前途,而事实以自己的方式反复证明,代工企业有其自身生存规则,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换言之,不要以为代工的门槛很低,什么样的企业都能做,什么样的单都能接,不是这样。任何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没有前途,不仅代工企业,也包括品牌企业。

  在我看来,非要说代工没有前途,那也是3D打印技术普及之后。实际上,一旦3D打印大行其道,整个传统制造产业都将土崩瓦解,遭遇危机的绝不啻代工企业。

  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也曾认为代工没有前途,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向自主品牌战略转型。而今,我的观念发生改变,因为我看到代工企业的成长,也看到了品牌企业的沉沦。

  实际上,你越了解代工企业,你越发现它们的选择有其合理性。

  “为什么总有企业乐此不疲地走在代工的路上?”我发现它们的回答有一个共性:和海外客户打交道省事,只要签了协议,它们基本上都会遵守。另外,代工企业一般长于制造短于营销,做代工无须操心销售的事情。在中国,做销售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仅要承受来自渠道商名目繁多的费用压力,还时时面临随意违约的风险。

  还有,表面看代工利润比较低(有人把富士康称为“血汗工厂”,靠榨取工人血汗钱生存),实际上,它的营销成本几乎为零,财务风险小,总体利润水平未必低于品牌企业。

  “为什么总体看代工企业利润率偏低?”这和代工企业大多不注重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关,与模式本身没有逻辑关系。也有代工企业利润比较高的,歌尔声学2012年营收72.5亿元,净利润9.1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12.6%,比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利润率高得多。格力电器是家电行业利润率的企业,2012年实现营收1001亿元,净利润74亿元,净利润率才7.4%。

  有人说,做自主品牌与做代工的区别,好比甲方和乙方的区别,我认为这个比喻是错误的。从法律意义上讲,甲方、乙方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甲方高于乙方,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乙方确实低于甲方,那是因为大多数乙方做得不够出色,因此不够强势。

  事实上,确实有代工企业往品牌企业方向转型,但是结果并不理想。2010年,富士康发生“13连跳”,社会关于“富士康经营模式决定其成为血汗工厂”、“富士康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向自主品牌转型”的声浪甚高。也许是迫于压力,郭台铭考虑启动自主品牌战略,不久,富士康启动“万得城”及“万马奔腾”战略,意在为富士康自主品牌产品入市做销售渠道的准备,但是三年后,“万得城”及“ 万马奔腾”相继宣告失败,富士康自主品牌战略遭遇重大挫折。今天,富士康依然走在代工的路上。

  富士康品牌战略的失败,说明代工未必就是错误的选择。实际上,能成为全球的代工企业,本身就说明富士康经营战略的正确,成功得益于其极其强大的规模制造能力和品质管理能力,而不是品牌经营能力更不是销售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富士康要舍弃自己的优势转向非优势领域呢?

  还有人说,代工不具有产业独立性,属于依附型产业,一旦上下游风吹草动很容易被动。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上游元器件、零配件企业,哪一个不是依附型产业(依赖整机制造企业),谁说过这些企业必须转型做整机?

  我更愿意说,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条产业链,每个环节都依附于上下环节,没有哪个环节可以不用与其他环节发生关系而能生存。

  因此,我倾向认为,代工与品牌属于企业经营模式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有人做代工,也有人做品牌,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说苹果的存在是合理的,富士康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不能说耐克、阿迪达斯是高贵的,为它们代工的企业是低贱的。

  代工与自主品牌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就好比专业化和多元化无高下之分一样。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途,与这个企业走代工路线还是自主品牌路线没有因果关系,与什么有关系呢?与这个企业能否建立自己领域内的绝对竞争力有关系。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企业,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极致,你就无法确保成功。做自主品牌失败的不少,做代工成功的也很多。

  富士康的例子大家都很清楚,说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企业歌尔声学。这个企业就是做代工的,至今未启动自主品牌战略,而且未来会否启动及何时启动都不确定。但是,这并未妨碍它的成长性。与歌尔合作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国际著名企业,比如三星、苹果、索尼等,为什么歌尔能吸引国际大牌合作?根本原因在于歌尔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那种认为凡是代工都没有前途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不打破这个认知误区,就有可能导致公众不能正确对待代工企业,并有可能引发更多代工型企业不切合实际地向品牌企业转型,这是很危险的。

  我倾向认为代工企业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制造中心,不是研发中心,也不是品牌中心。在目前阶段,中国涌现大量代工型企业是正常的,而且这种局面还将持续存在。只要有品牌企业存在,就一定有代工企业存在。有些企业长于品牌运作及研发,把产品制造委托他人来完成;有些企业长于制造及品质管理,却不擅长营销及品牌运作,这是合理的社会分工。代工与品牌经营,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是合理的社会结构。

  那种“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做技术,二流企业做制造”的观点,有误导之嫌,很容易让制造型企业产生自卑感。须知,没有扎实的研发及制造基础,就不可能做技术,更不可能做标准,标准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际情况是,中国有大批品牌企业,在启动国际化战略之初,是两条腿走路,一面做品牌,一年做代工,比如格力、海尔。在你尚未建立国际品牌力的时候,激进地推行品牌战略只能碰得鼻青脸肿,而以代工的方式“试水”海外,反而可能是经济而合理的选择。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战略,基本上都经历了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过程,没有哪个企业一开始就做自主品牌而且很成功。那种以“不为他人做嫁衣”为借口的企业,是不可能赢得国际市场的,这是一个企业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没有人可以一口吃个胖子。

  当然,这样说不意味着代工企业不可以转型做自主品牌,而是说不管你选择任何战略,你都要想清楚一件事:“在这个领域,我的优势是什么?”如果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不管做什么,也不管你什么模式,你都不可能做得很好。

  总之,不管做什么,也不管走什么模式,切记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也许是技术,也许是制造,也许是营销,不管是什么,你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比别人出色,这才是你生存的根本。一个没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前途的。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刘步尘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