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唯一不变的“基石”!

日期:2011-06-30 浏览:1096 作者:崔涛 来源:品牌中国网

  需求:走出迷途的“救命稻草”?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因此企业只有两项工作:营销与创新,其他工作都是成本。其中,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其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创新则是赋予人力、物力创造更大财富的任务,用超越过去的方法满足顾客需求。索尼总裁盛田昭夫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们不是为市场服务,我们是在创造市场”,想想也是,在随身听面世前,谁想得到自己会有这种需求呢?难道需求就是让我们走出迷途的救命稻草?营销学大师科特勒告诉我们:“市场营销最简短的解释是:发现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满足它。这是一个整体思维体系,你的成功不是跟着干别人已经干成功的事,而是找到人们想买却只有你能卖的东西。”现在看来,这根救命稻草好像被我们抓住了,因为大师们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此刻,我的脑子里好像又响起了郎咸平教授的警钟——“你想到的都是错的”,那么,什么是对的呢?如果需求就是营销学不变的基石,那么,需求肯定是不变的,如果需求在变动之中,那么,可以肯定它就不是我们正苦苦追寻的万变离不开的那个“宗”,就不是那个可以让我们可以应万变的那个“不变”!很不幸,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变动,他的最终结论是:人们对物质方面的生理需求是低层次的、有限的、也是容易满足的,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可见,需求也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并不是不变的,那么,可以肯定需求并不是营销学不变的基石,如果我们围着需求转,就有可能转晕!同时,我们也可断定史玉柱和乔布斯之所以没有转晕,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仅仅围着需求转!

  人性:营销学唯一不变的“基石”!

  为了防止把你转晕,我将尽快揭开谜底,史玉柱围着消费者转,乔布斯围着自己转,最终他们都是围着“人”在转,更深入些,是围着“人性”转,因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唯有“人性”是亘古不变的!《三字经》开篇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证明,惹人厌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确实卖货,能卖货就证明是有效的,虽然在某些理论家和大众的眼里未必是好广告。据说,史玉柱为了尽快洞开市场,曾经戴个墨镜找老头、老太太们聊天,才找到了“送礼”这颗人性炸弹;乔布斯推出的MacBook、iPod等一系列爆品之所以大红大紫,乃是成在其时尚、简约的人性化设计,乔布斯以己为镜也能大成的秘密,孔子早就说过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大千世界竟然是由阴阳化合而成;五颜六色的多彩世界竟然都源于红、绿、蓝三原色的多重组合;复杂的电脑基本构成竟然就是“1”和“0”的排列组合;变幻无穷的中文和英文竟然由同样的26个字母组合而成;风格迥异的各种音乐竟然都源自7个音符的组合变换,你内心被震撼了吗?你发出惊叹了吗?世界的本质是如此简单,世界的表象却又如此复杂;同样,人的需求是如此多变,需求背后的人性却亘古不变,对此黑格尔曾经说过“人性千年不变,并且从不吸取教训”,可见,人性不仅不变,而且根深蒂固。

  我们知道,台湾著名财经女作家梁凤仪是多产作家,很多人觉得书中的故事情节好像是她亲身经历的,实际上,很多故事不过是她把听来的很多企业家的传奇经历集成起来而已;管理大师德鲁克,称自己是个旁观者,我们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其很多企业管理上的创新思想竟然是来自很多小说,为何?因为关注“人性”,是文学的原则;管理同样是在研究“人性”,那么,营销学呢?同样离不开“人性”,我们却常常把这块基石抛在脑后。管理思想大师汤姆·彼得斯非常推崇托马斯·潘恩,潘恩以他的《常识》,形成一种巨大的启蒙力量,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巨大变化”,推动了美国的建国进程,并催生了美国《独立宣言》。潘恩在他的不朽名著《常识》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所提出的不是别的什么,只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朴实的道理和基本常识;我要告诉你的就是:除了抛弃偏见和先人之见,并以自己的理性和情感独立决断之外,更要注重人的本性。说得再确切一点,就是不要抹杀人的本性,并大大拓展自己现有的观念。”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