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化,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生存本钱!

日期:2017-09-15 浏览:654 作者:于斐 来源:品牌联盟网

  对企业发展的渴求和对未来变化的迷惘,是许多企业的生存现状。

  据我研究,日本创建时间超过100年的长寿企业已经达到了2万多家,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不会超过6家。

  就中国企业来说,如何能够活下来、活得长,是门学问。

  这不,无论是宏观的经济政策和客观的市场规律作用使然,一些原本功成名就的企业在新的领域欲长袖善舞,总感底气不足,就好象在茫茫大海中一下子失去了航行的方向,原有的产业已趋饱和,先前的行业优势赢利前景日趋渺茫,怎么办?

  先来看看自然界弱者生存的智慧:

  蜥蜴太弱小了,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万年。蜥蜴的生存之道无非是两个字:适应。它可以随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能够变色的蜥蜴常常让它逃过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劫难。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蜥蜴”哲学。这是一位经济学教授上课时说的。他说: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小企业的营利点要比大企业高?原因就在于小企业更具有适应性,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教授称之为小企业的蜥蜴化生存之道。

  很显然,人有时候也需要掌握一点儿蜥蜴的生存哲学。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但它却在地球上奇迹般地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也许真是如此。

  记得TCL李东生曾在反思中这样悟道:因为过去一些曾支持我们成功的因素,今天却成为我们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和管理观念如何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问题,更成为我们的发展瓶颈,企业家们迫切的希望能够在原先的产业饱和中获得重生。

  国内知名企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中小型企业了,IBM总裁曾经说过: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心怀恐惧时才有可能,不要骄傲的回首我们曾取得过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沉落。比尔·盖茨也同样由衷的说,如果今天我的决策失误了一次,这家公司明天就会倒闭。如今我依然有这种危机感。记得2015年11月马化腾说过这样的话:无论过去多么成功的企业,如果不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基因,没有面向未来的敬畏和恐惧,一定会倒在历史的尘埃里。

  是啊,这些事业上的偏执狂正是因为具备了危机感,才能够唤醒他的直觉,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分析问题的速度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国际化道路上一度遭遇挫折的李东生,冷静下来的同时,一则鹰的生存状态启迪了他变革的决心和创新的意志。

  大家知道,鹰的寿命一般有70岁,但它到了40岁以后,机体开始老化,如果没有脱胎换骨般的重生,鹰就只能在没落中终结一生。事实上,鹰是如此的不屈,为了重续以后的30年搏击风浪、翱翔长空,它必须把老化的爪趾一根根拔掉,趾甲长出来后,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只有这番痛苦的历炼,它才能重新飞翔。

  现在,我们的许多企业一度在搏击市场中展翅翱翔,在风风雨雨洗礼中成就了辉煌,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以往的成就因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的勇气往往会窒息生命活力。因此,就需要在以往成功的欢乐中摆脱出来,更多的接受以后面临更大挑战和凄风冷雨的检验。

  对中小企业来说,“过冬论”、“坚持论”“剩者为王论”都很有市场。

  假如说以往宏观环境严酷的现实打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还能勉强正常运作的话,那如今则是宏观微观形势相互作用打压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则根本无法活下去。

  就某个行业来说,以往的情况是三分之一奄奄一息、三分之一有声有息、三分之一无声无息,而如今则是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奄奄一息阶段,这就不得不考验企业老板的生存智慧了。

  记得早在2008年互联网大会的高层年会上,某知名网络董事长就认为,怎样在冬天熬下来,成为“剩者”,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经济面临如此环境,中小企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他们的大多数原来就处在低端、低价、低利润的境况,加上很多企业对营销不重视或者理解有所偏颇,更加上营销手段单一和无创意性,以致走进了产品、广告、促销、品牌、渠道、执行等的同质化死胡同。

  现在整个大环境又逼迫着许多中小企业,以至于市场上一个产品好销,一夜之间无数同类蜂拥而至;一种新型营运模式出现,立马有许多仿效的跟风,造成广大企业无法建立起长久、持续的竞争力,只能在恶性竞争的泥潭里你死我活地贴身肉搏。

  严峻的现实摆在了中小企业面前,笔者热切建议企业家们积极应对,从营销方面抓起,整合自己的资源,以期使自己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当今的“互联网+”是个伟大变革,正在以创新、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展现当今是一个生活大于生意的时代、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时代、也是一个趋势干掉规模的时代。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创新基因?如何优化生存?只有去开发具有更多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去建立商业生态系统,去整合全球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企业原有生产或服务的管控型组织体转型为交互性价值体,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打造品牌从信息经济升级到信任经济的目标。

  因此,中小企业当前必须要摆脱营销战略只是一种形式的问题。

  把营销战略当作只是一种形式错误观点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战略规划涉及的则是使中小企业适应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良好机会的有利条件。所谓战略规划是指,在企业的目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市场营销机会之间,发展和保持某种战略适应性的过程。许多企业即便制定了营销战略,也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法把其贯穿于自身经营活动中,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被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优势资源。往往拿着自己最薄弱的鸡蛋去碰竞争对手的石头,甚至走向了盲目多元化的不归路。战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营销“指南针”,关键是要把其贯穿于实际营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中小企业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先制造后销售,许多中小企业仍然沿袭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已经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才是市场的裁判,而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在简单参考了竞争对手的产品后,就开始闭门造车设计、制造自己的产品,接着就组织人马到市场上去强行推销,结果往往是产品的库存不断增加,销售市场却迟迟不动。许多企业在产品出来时,连卖给谁都不清楚,就胡乱的打广告,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消费者在何处,更不清楚他们的喜好、消费能力、年龄、性别、社会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产品设计之前就必须充分研究和分析,并且要把差异化、竞争策略、市场细分、定位等观念融入到从产品设计、定价、广告、促销到终端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

  好产品是营销的首要基础,但好的产品未必有好市场。

  许多企业在产品认识上存在一是判断好产品的标准不当;二是产品设计过于超前。企业自己充当产品好坏的裁判,而不是消费者。

  不是吗?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新品在出生时往往存在基因缺陷。事实上,产品质量和功能只是产品的基本要素,一个好的产品还必须具有策划基因。在出生前不但要明确新产品的未来市场容量、盈利能力、差异性、目标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卖点等基本内容,而且要经过产品测试和产品试销两道大关。而产品设计、质量、功能、消费理念过于超前,普通消费者则无法理解和接受。

  许多中小企业过分追求产品差异性,过分看中未来的市场空间,开发出了许多超前的产品。产品的确不错,也有一定的潜在市场,但企业往往夸大了潜在市场的规模,甚至把潜在市场当作目前的市场容量。市场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许多企业往往在进行了大量资源投入后,自己成了探路者。

  有许多中小企业迷信知名企业的操作模式,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竞争的)经验往往给自己带来巨大无形损失。这些同行往往是行业内的知名的或者业绩比自己好的。许多企业一看竞争对手做电商搞微商就迅速跟进;一看竞争对手大范围降价促销,自己也不甘落后;一看对手聘请了空降兵团,自己毫不示弱的招兵买马。

  笔者指出,这是一个生活大于生意的时代,我们无法复制过去,只能定制现在。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要如何发展?只有进行全面的品牌管理。全面品牌管理就是指关于全组织、全过程、全人员、全指标为品牌服务的,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组合,真就是品质;善就是品格;美就是品味。当今有许多中小企业都在等待所谓的“风口”,这显然是盲目的,设身处地思考,我们不妨自己创造“风口”,聚焦自身的优势,创新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企业自身独特的营销气质。

  很显然,营销是中小企业的龙头,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

  营销是一个组合拳,不是靠一招两式的简单“三板斧”就能赢得胜利的。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贯穿于每一个营销环节,再把它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系统的力量。因此,用户主导企业经营已势在必行。供不应求时期,企业以产品为王;供过于求时期,企业以渠道为王;产能过剩较大时期,企业以用户为王,用户为王是企业经营最重大的转变。

  中小企业经营产品与经营用户孰先孰后,在互联网时代应将经营用户放在经营产品之前,首先要将用户经营好,全心全意为用户创造价值。经营用户要着重把握五大环节:

  用户定位。定位用户是企业经营的首要问题,应在细分市场中明确定位好企业的用户。

  建立用户群。按照用户定位建立企 业的用户群,构建用户群的最好办法是大力发展用户社群,对用户要进行分类,重点服务好“黄金用户”。

  与用户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斐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