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华:做能出一身冷汗的话题

日期:2006-03-31 浏览:849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刚刚下班,刘东华便接到了一位企业家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东华,你们的论坛需要我回去吗?”
   “当然需要了。”
   “我现在日本,正在开一个商务会议,如果有必要我就回去。”
   “当然有必要了。” 刘东华肯定地说。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长刘东华的周围总有一批如兄弟一样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所举办的活动,都会得到这些民营企业家兄弟的支持。可是刘东华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位。”
   《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已经18年了,但是最初只是一本《经济日报》下面的计划内刊物,1996年末,在刘东华一手策划下,《中国企业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刘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刘东华说:“我们的读者是社会上一批最挑剔的读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尤其是民营企业家。”
   从接手《中国企业家》开始,刘东华便连续提出了若干命题,诸如“百万财富属于自己,亿万财富属于社会”等等,这些命题引起了企业家群体的思考,以及对于企业家群体的重新认识。
   “毫不讳言我们是企业家立场,现在来讲,社会已经认同企业家群体,我想的是怎样让他们同社会融合,让企业家成为受尊敬的人?”
   为此,《中国企业家》举办了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首届大会的动员会上,刘东华讲道:“咱们还是应该把细节做好,我们要赢得企业领袖会心的微笑,比如企业家一皱眉,我们的服务人员就能知道他需要什么,并把服务提供给他。”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是《中国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活动,刘东华每一次都要亲自邀请很多企业家参与这次盛会,但是因为忙碌,也有很多朋友没有亲自邀请,于是便有人打来电话:“东华,你们的年会邀请函我收到了,是否需要我在会上发言呢?”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是举办前夕经常发生的事情。
   企业家对于《中国企业家》的认可,更多的是缘自对于企业家群体心理需求的满足,刘东华常说:“每个媒体人都有几个企业家朋友,我们策划选题的时候,便在想什么是令一个企业家在夜晚惊醒,甚至出了一身冷汗的话题。”
   最近,《中国企业家》提出的“拉美化之忧”,便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而这一选题的背后,是刘东华以及《中国企业家》的记者、编辑在与中国企业家的交流中所深切感受到的。
   “究竟是印度还是中国会在未来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外有很多争论,因为在很多美国人眼中,印度依然是一个自由经济的国度。中国过分追求GDP,是否会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的投资,中国经济增长本身的根源在哪里?中国民营企业家因为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而关心中国领导者对于政策的制定,这是我寻找到的企业家的需求。”
   “需求”二字被刘东华看得很重,而这也表现在《中国企业家》从1997年到如今一种风格的演变。创刊最初,刘东华连续推出一系列公司的关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和管理中的细节问题的报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企业家》演变为一个“阶层的代言人”,选题更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的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问题,可能是《中国企业家》这本杂志自身生存环境问题的写照。刘东华说自己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晒太阳,因为“制度问题如果不解决,一切都是沙滩上建立起来的大厦,盖得越高,倒得越快。”其实,与其说刘东华是在晒太阳,不如说他是在思考,他常常告诫编辑、记者,“我现在已经顶到了天花板,但是我相信我能够冲破这个天花板,你们还要快速的成长,因为到你们顶到天花板时候,我可能已经站得更高了。”
   刘东华现在并不满足《中国企业家》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他需要的是更大的平台。从2003年开始,《中国企业家》要进入第三次创业。”说这句话的时候,等待了6年的刘东华显得有些激情。
   创办时间:1985年
   创办理念: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目标读者群:68%的读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其中42%的读者为企业首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佚名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