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丧失了“品牌诚信”?

日期:2010-08-12 浏览:1282 作者:娄峻峰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目前危机公关理论多元化的同时,虽然大部分危机公关都得以蒙混过关,但纵观品牌的危机公关对象、目的和手法,很多都失去了危机公关的意义。忽视消费者也就忽视了整个市场,最终受到的忽视还将是品牌!

  1、 危机公关的对象。

  企业遇到危机,大多数企业都如火烧眉毛,恨不得今天出现危机明天就能将危机化解于无形,但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由于产品或品牌出现问题。于是,各种危机公关的提案都蜂拥而出,但众多危机公关的主线都已经将危机公关的对象转换为媒体或权威部门,危机公关主要的对象——消费者倒成为最为被忽视的,在此危机公关对象被转移的导向下,危机公关成为媒体撤稿、发稿,权威部门的紧急公关等一些列行为,而品牌的上帝——消费者倒成为危机公关遗忘的对象,这可以说正是目前众多企业在危机公关形势下危机反而日益恶化的深层原因。

  2、 危机公关的目的。

  危机公关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将危机化解,让品牌安然度过危机,但很多企业为了化解危机而将危机公关的目的扭曲了。无论是企业在危机公关中的撤稿、发稿等行为,都是为了将危机消除,而危机公关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能取得谅解获得沟通,品牌的负面信息即使删除完毕,但留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仍然是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这无疑让企业处在危机的火山口,一旦产品或品牌再次出现危机火苗,品牌危机将即刻引爆,到那时,即使再怎样危机公关也无法挽救品牌的没落。

  3、 危机公关的手法。

  当下企业的公关手法,无论企业是拖、赖、撤稿发稿,还是紧急沟通及权威部门公关的权威证实,手法的多变仍掩盖不了其对消费者的忽视和轻蔑。媒体曝光——舆论大哗——质监部门称无毒无害——消费者表示不再相信,一系列的危机公关行为为什么最终却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谅解?甚至得到消费者更强势的声讨?其危机公关手法的多变掩饰不住企业利用媒体、权威部门等将消费者玩弄于鼓掌,意图利用手法的多变将危机蒙混过关,这种危机公关手法在目前消费者消费转型后的消费理性和对媒体、权威部门的公信力下降等加在一起,更加让消费者对此类危机公关的品牌产生反感,其最后的恶果亦是失去了消费者这个上帝。

  品牌启示:

  1、 信息不对称。

  一个危机产生的源头,总会是由某个信息被披露、媒体跟进、消费者声讨等规律组成。媒体跟进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媒体对产品或品牌产生的误解,消费者的声讨也是因为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信息处在单方面传播中。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将消费者、媒体所需的信息披露,信息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舆论不会哗然、消费者也就不会声讨,危机自然难以发生。

  美的、九阳、麦乐鸡等事件都是因为信息处在单向传播中,企业没有及时传达对等的信息,如麦乐鸡的添加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化学成分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含量多少?毒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每天或是每周允许摄入量为多少才是安全的?等信息统统未能得到证实,只一句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就妄图蒙混过关,消费者和媒体得不到对等的信息,危机的火苗得以燃烧,于是演化成为品牌危机。

  一个信息不对称可以让如日中天的企业迅速灭亡,如有此前的秦池、三株等都是因为信息单向传播,使得媒体和消费者产生不信任,最终企业和品牌解体。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