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帮助奥巴马逆袭成功

日期:2012-11-20 浏览:398 作者:李光斗 来源:品牌中国网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大众传播工具再次发生了重大改变。

  2007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比尔•盖茨预言“五年内互联网将取代电视的地位”。如今,互联网不但正在取代电视的统治地位,而且作为一种互动媒体,超越了电视的局限,实现人际即时在线互动,结束了品牌通过媒体单向灌输式传播的历史。

  2006年11月30日,时任Google CEO的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预言“Internet将成为入主白宫的关键。”两年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洲裔参议员,证实了施密特的预言,他就是被誉为“网络总统”的奥巴马。

  奥巴马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一没钱二没势,连助学贷款也是40多岁才还清⑭。与之相比,奥巴马两次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一次是美国政坛老将麦凯恩,一次是亿万富豪罗姆尼。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通过廉价的网络媒体作为竞选主战场。开创了穷小子击败政商大佬,反败为胜的奇迹。

  其实,奥巴马选择网络逆袭,并不全是因为资金不足。作为发明了互联网的国家,美国网民数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意识到,网民大多比较年轻。而这些年轻人,生逢萧条年代,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中许多人都没有投过票,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再加上网络的快捷性,让这些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像父辈一样,通过传统渠道去了解大选情况。他们中有些人很少看电视,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谁赢得了网民的支持,谁就能赢得大选的最后胜利。新媒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这也是奥巴马获胜的关键。而奥巴马自己也是个资深网民,他喜欢发邮件,聊社区,传视频。开展网络营销,对奥巴马而言易如反掌。相反,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发的麦凯恩,可能永远都无法真正发挥出网络营销的潜力。

  奥巴马还邀请了一大批互联网营销专家,为其出谋划策。埃里克·施密特、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IT精英,都是奥巴马智囊团的高参。

  2007年2月,奥巴马竞选团队率先创立了奥巴马的个人官网。在这个网站上,选民们可以查看到有关奥巴马的所有主张和新闻,足不出户就可以紧跟大选选情。选民们还可以直接在网站上进行捐款,大大简化了捐款流程。

  创造自己的网站只是网络营销的第一步,它给品牌建立一个大门,网民们可以通过网站,认知一个品牌。但是网站不应该仅限于孤芳自赏地展示,通过它与用户形成互动才是关键。

  在奥巴马的网站上,发挥巨大功效的是“我的奥巴马” 版块。这是一个在线社区,它为年轻的选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地方。在那里选民们可以随意发表观点,并找到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人。它还将奥巴马的支持者从线上到线下相联系起来,选民们加入喜欢的政治团体,参加他们的活动,他们一起动员身边的人,进行筹款。所以,奥巴马的支持者相互间都有着某种联系与默契,他们也比麦凯恩的支持者更激情,他们还会更主动的去帮助奥巴马拉选票。不仅如此,在奥巴马的网站上,你还可以下载到iPhone的配套应用和奥巴马实时新闻的手机订阅。在网站上注册的用户,每天都可以收到一封“我的奥巴马”电子邮件,以便随时了解奥巴马的动态。在官网上甚至还有可以直接到达奥巴马全部社交网页上的链接。

  在奥巴马执政后,他的网站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热点话题和新闻发布等模块,加强了网站的互动性和亲民性。

  选举过后,奥巴马团队通过网络给每一个网上参与者发送了一封邮件,询问“对你而言,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这次政策调研,收到了55万人的回复。根据这些回复,奥巴马团队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并据此制定对策。

  芝加哥的一家门窗制造厂,因短时间内解雇大批工人,引发了一场工人运动,大约250名遭解雇的工人占领了工厂。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以后,再未发生过工人占领工厂事件。这件事轰动了整个美国,大家都将目光悄悄转向了奥巴马,猜想这位新上任的总统用什么方法解决。奥巴马在网络上发表声明,坚决支持工人。一周后,工人取得了最终胜利。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语气坚定地指出“奥巴马的胜利是价值观领域的非暴力革命”。

  除了网站的建设,奥巴马还在几乎所有的SNS网站上,都注册了自己的个人主页。Facebook、YouTube、Twitter、MySpace、Digg等等,甚至连小众社交网站Pinterst,都成为奥巴马拉选票、找资金的渠道。通过社交网络,奥巴马能及时了解信息,并进行反馈,限度的增加了互动效果,而选民们则能通过社交网站,获取到总统最新的消息,甚至于私人生活状况。

  奥巴马团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病毒营销,通过电子邮件与SNS相结合,引导用户向他们的好友群发邮件。在搜索引擎上,奥巴马的团队购买了关键字广告。当选民用Google索引擎搜索“Barack Obama”时,结果页面右方就会出现他的宣传视频。

  为了限度的利用网络,奥巴马的团队还将宣传广告植入到了游戏当中。在著名的系列游戏《劲爆NFL橄榄球12》(Madden NFL 12)以及在2012年9月上市的《劲爆NFL橄榄球13》中,玩家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奥巴马的竞选广告,而游戏最后场面则是奥巴马与夺冠球队在白宫里庆祝的场景。此外,在手机游戏《俄罗斯方块》、《战舰》、《拼字》等中也都植入了奥巴马的竞选广告。

  奥巴马不仅仅利用了现成的网络媒体资源,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开发线上使用的软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微聆听”。该项目负责人说:“是募捐还是征集志愿者,是劝导还是移动拉票,对于投票者我们要接近,对于捐款人我们要筹款,对于支持者及志愿者我们要鼓动,但是他们都同属于一个群体”。“微聆听”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既可以梳理线上线下选民的行为及信息,又能够据此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的竞选策略。

  2008年1月底,奥巴马已经筹到32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而对手希拉里仅筹得1350万美元。为了应付下一阶段的竞选,希拉里自掏腰包500万美金⑮。获悉后的网友们齐声呐喊“我们要追上!”,仅用1天的时间就为奥巴马捐得800万美元。

  借助互联网,奥巴马成功实现了草根的逆袭,漂亮地打败了有钱又有名的希拉里、麦凯恩和罗姆尼,两次赢得美国大选。《纽约时报》如此评论到:“如果没有互联网,奥巴马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如果没有互联网,奥巴马甚至不会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奥巴马不但从政商大佬手中夺下了总统的宝座,还打破了历史,成为美国第一个放弃动用8400万美元联邦助选基金的总统。他自筹款的总额高达7.5亿美元,而麦凯恩只筹到了3.6亿美元,不足奥巴马的一半。

  奥巴马的团队在2008年大选时,网络宣传只花费了800万美元,还不足总宣传费的3%,而电视广告开支却达到了2.5亿美元。如此高的回报,让更多的人发现了网络营销的好处。

  诺基亚在优酷大搞演唱会;星巴克试水SNS;苹果在网上扩大饥饿营销的范围;百事可乐在网络上进行了社会化营销的实验……各大品牌纷纷加入到了网络营销的战场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品牌中国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李光斗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