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超越外资品牌的捷径

日期:2013-03-18 浏览:251 作者:张志勇 来源:品牌中国网

  超越外资品牌一直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梦想,最近几年,自主品牌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技术研发、配套体系方面虽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中外汽车品牌之间的差距仍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跨越的鸿沟。

  从丰田公司2012年的全球销量来看,其一年900多万辆的产销规模是中国自主品牌一家汽车企业的十倍以上。

  如何尽快跨越这样的鸿沟是每一个自主品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许,2013年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来临,将给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提供一个市场的警示。

  中国汽车市场饱和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的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汽车企业的收入与利润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售后服务市场在汽车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把握好315,把握好每一次售后服务,带给中国汽车消费者不一样的后市场的感受,将是自主品牌拉近与外资品牌距离的更好的办法。

  有人曾经讲过一个海尔的故事。海尔公司以售后服务质量上佳著称。有一次他们卖给一个集团客户的产品出了问题,结果海尔发动售后服务优势,充分让客户看到了海尔的真诚。结果,这家集团客户的负责人说,尽管他们产品有了问题,但是他们的服务确实让你感动,所以我就又订购了许多海尔的产品。

  俗话说,卖第一辆车是靠销售,卖第二辆车以及更多的汽车是靠售后。售后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品质问题,售后不仅仅能够给汽车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收入与利润,同时更能带动更多的新车销售。

  但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大多数虽然在强调售后服务市场的重要性,却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收入结构。在自主品牌的收入结构中,新车销售仍然占到了八九成,甚至是全部。很少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公司的重点逐渐转向售后市场。

  在中国汽车市场收入结构发生售前与售后业务比重逆转的过渡期内,谁抢占了售后服务市场,谁就拥有了未来更多的市场份额。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主要的差距在于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品牌的影响力则主要受制于产品的品质。但是,自主品牌的产品受制于市场对于自主品牌低质低价传统认知的影响,很难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同。

  而售后服务则是自主品牌提高自主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最有效的一个环节。因为售后服务更多的是面对面,感情的交流往往会让一个客户忽略其它更多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很重要。

  由于自主品牌开始培育的经销商体系的成员资金少,售后服务意识差,甚至也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自然影响了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市场的拓展。

  因此,自主品牌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的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培训、整顿、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首先在感情上感动消费者,然后再以品质满意消费者。让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者感受到不买自主品牌的产品都不好意思,进而觉得物有所值。

  政府公务用车市场可以通过某种政策的操作,来达到支持自主品牌的目的。但是私人汽车市场却很难通过统一的政策来进行调整。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出台一个强行规定中国人只能买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政策。这对于民营机构或者单纯的一个消费者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发出这样的声音,就有可能招致西方的反制。

  许多人都指责一些中国人不买自主品牌而购买外资品牌的汽车,认为这些中国人没有民族性,缺乏爱国情怀。

  但是,国人购买没有品质、不求进取的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恰恰是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一剂毒药,中国有些自主品牌不思进取,完全依靠政策的扶持才能获得发展。

  如果说在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仍然落后很多的情况下,更加专注于产品品质的改善,无疑是自主品牌做强做大的首要任务。但是今天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后,中国自主品牌现在就是要通过提升售后服务市场的水平,以将更多的自主品牌的正面讯息传递给更多的汽车市场的消费者。

  售后服务市场的积极进入,无疑是自主汽车品牌超越外资品牌的捷径。

  这种捷径还在于售后服务市场的庞大的含金量。据公安部的有关消息称,中国2012年机动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越两亿辆,汽车已经超越1亿多辆。这样庞大的一个汽车消费群体,将有力支撑售后服务市场迅速崛起。

  而以目前自主品牌的实力,在售后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增长的概率要比新车市场大许多。这是因为新车市场的竞争力决定于更多的因素,其中的技术研发实力差距是中国自主品牌的短板。而售后服务的提高则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避开了最难受的技术短板。

  但是,这个市场的一个危险信号是,外资品牌已经在着手布局售后市场,而大多数自主品牌仍然沉迷于新车市场的增长而不能自拔。

  宝马公司在2012年召开的2011年财年的会议上,公开承认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并随后在北京车展上大量展出二手车,就是一个外资品牌积极进入售后市场的信号。

  不能只是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在于售后市场,这同样也应该是自主品牌超越外资品牌的重要契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品牌中国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张志勇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