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廷君:品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日期:2015-06-23 浏览:784 作者:欧廷君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内外要素环境已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降低,不能再走过度依赖出口、投资的路子,需要把品牌构建与区域文化内涵的深挖,置于区域经济资源科学整合之中,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日常工作中去,减少和消除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发挥本区域基础功能性作用。加大行政管理体制,以释放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潜力、动力和活力。

  一、 品牌对区域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2014年5月,备受亿万人民爱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让从事区域经济、企业相关人士醍醐灌顶,为中国各区域经济、企业经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这二年多来,先后从宏观领域改革陆续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减少市场扭曲和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中国各地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主体,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

  但从中国目前各区域品牌自主创新、价值含量和软实力诸方面来看,给世界发达国家区域品牌相比较,还有明显差距,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还没有真正强起来。一些地方往往热衷外延式发展,而不是潜心培育和塑造自身区域品牌与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些地方的“窝”虽搭得很好,却缺乏本区域产业和本区域品牌个性,在国际竞争新常态下,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把品牌理念与创新与落实机制有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加快完善各区域品牌的内在要素,注重用新的机制、方法解决品牌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形成品牌特色,积聚品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辐射力量,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

  二、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和我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结合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我国在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节点上依然稳健迈进,有必要向大家阐述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这种效应己充分表现在国内外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如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区域品牌相对乏力。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品牌对区域经济成功塑造。证述世界管理思想界第一战略权威、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说,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那么,提升区域品牌势在必行。

  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可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此,笔者认为,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包含产业要素与品牌要素,其中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与产品的主体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笔者通过对江淅、上海及众多企业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域品牌构建须根据自身实情与竞争态势有机结合,形成难以复制、具有鲜明个性的识别系统、搭载系统、聚集系统、刺激经济效应系统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升本区域经济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支撑区域经济健康永恒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使区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当今与未来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毫无疑问。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与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证如新加坡、瑞士的日内瓦,原国内有深圳、现在的晋江等地以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模式,让我们找到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与关系,为其它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启示。可见,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挖掘,是我们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

  面对当今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施机制欠系统、欠科学,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我们地方区域负责人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彻底克服过去那种简单、粗放型发展模式,迅速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区域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更是振兴国民经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品牌带动内外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品牌带动内外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是区域品牌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而对区域经济增长内外在因素起共同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我们在研究品牌对内外部区域经济带动的内生机制时,首先,应遵重市场客观规律,用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等著名专家的话说,内外部规模经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之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由于分工的专业化,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从我国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现实中不难看出,我们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酿酒业、冶炼业、生物医药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些优势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他们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证如: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由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发展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其次,整体优化效应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区域创新系统,在某区域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进步而成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厂商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区域品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外围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另外,不同类型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必须具有特色资源、技术、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这些区域品牌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如信阳毛尖、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同时,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内生动力的带动机制(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品牌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种具有品牌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简介:欧廷君,湖南衡阳人,本科文化,国内知名专家,国内外多家权威媒体财经、品牌评论栏目专栏作者,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擅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企业战略性经营管理与企划,具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欧廷君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