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加快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强国梦

日期:2015-10-08 浏览:875 作者:欧廷君 来源:品牌中国网

导读:习总书记上任以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方略。战略布局清晰呈现,党政机关、军队、各项经济建设新风扑面,成就斐然。“四个全面”的科学性,既具有驱动力,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创新发展的内核所在。用“四个全面”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的强大动力……。

  作者:欧廷君 转载注明来源作者

  大家知道,十几年前中国从短缺经济迈向过剩经济时,国家相关部门与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完成数量型产业到质量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喊了这么多年却难以完成。为什么中国产业在数量型扩展阶段如此成功,而在质量转型升级上却困难重重,根源在哪?

  2015年2月4日,凤凰网财经记者对农夫山泉钟睒睒老总采访时,他毫不讳言地说:“中国企业家肩上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是创造产品,应静下心来研究。可是,研究产品的人几乎都成了穷人。你看,前十年里,90%的企业家都跑到房地产里面去了。因为那个地方可以一夜暴富,因为那个地方可把土地的存量资产通过国家的手段转移到某些人手上。资本是有血性的,资本的流向了那个洼地。它那个洼地因为有高额的利润。其实,我们这十年应该兢兢业业研究产品,研究竞争,研究科技。然而,我们大多数企业家放弃了这个热情,去研究房地产,来钱快,容易发财,因为房地产两个图纸,一群农民工朋友,说句老实话,好一点的,坏一点的,谁都能干。”这番话听似有点偏颇,但反映前十年来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一些影响。

  对于刚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国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这一消费需求结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它能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我国产业发展资源过度仍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必将使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丧失发展机遇。

  从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也不难看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1)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为27.5%,虽高于美国的19.9%,低于马来西亚的44.5%和菲律宾的67.8%。而我国生产制造的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份额较低,实际上只是发挥了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依然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低端和核心竞争力的弱势。

  由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低价格竞争,国内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核心产品严重短缺,产业结构发展失衡问题突出。有数据表明(2),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这样,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工序产业的扩大而没有带动国内高端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张,投资乘数效应必然大大减弱,这种局面低端固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凸显了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实体产业“空心化”的窘境。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为世界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又成为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需求消耗国,能源、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严峻。有数据表明(3),我国单位GDP的耗能是美国的3.36倍、日本的6.93倍、德国的5.52倍、印度的1.1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19倍。土地、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机制扭曲异化了资源配置功能,制约与影响了中国企业的产能投资行为和竞争要素的提升。

  一段时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把产业发展动力放在劳动密集型与房地产发展方面上,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与房地产业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直接制约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难以支撑对产业升级的资本投入和承担创新中的技术与市场风险。愈发构成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和低端锁定。使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缺乏产业升级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加工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的延伸拓展受到抑制,结构呈现空洞化和低度化趋向,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存在,“空心化”、“低度化”发展趋向仍无法彻底改变。

  习总书记上任以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方略。在此,笔者硏究观察认为,战略布局清晰呈现,党政机关、军队、各项经济建设新风扑面,成就斐然。“四个全面”的科学性,既具有驱动力,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创新发展的内核所在。用“四个全面”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的强大动力。对此,在落实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神圣使命与责任时,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首先,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强化公共品供给。落实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责任和使命,首先是强化资本运行规律,优化公共品(制度、规则、法制等)的供给,使经济运行具有科学性的指导(“公共品”是指制度、规则、法制、法规等等由政府制定和供给的制度要素)。

  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实际上就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市场充分证明。经济运行及其价值具有平等性、利益性、协调性、竞争性和长远性。任何社会,只要按照这五大特点创造产业转型升级运行的环境和条件,经济就能理顺,企业就有活力,运行就有规律,总量就能有效增长。如科学把握中国产业结构有效运行,其经济就能得到有效发展;否则,经济运行的路径就要受到影响。在这方面点上,我国在大跃进至70年代末是花了很大代价才搞清楚的。二代伟人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尊重产业运行发展规律,中国经济数量型扩展取得了成功。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的是企业软要素的市场效应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今天,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以制度创新与供给实现软要素的市场化运作。成为社会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中国经济就会进入人力资本型的发展阶段,进入质量优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所以,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和使命,依靠的是制度类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规则、法制的有效供给,从而使中国式产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发挥作用。

  其次, 强化法制观念,守住产业发展底线。缺乏科学理性的指导和成者为王的运作路径,必定导致底线的突破。突破底线是中国数量型产业发展模式难以跨越的陷阱,大跃进(4)时大炼钢铁,违背自然规律,生态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过去平均供给制的运行模式,突破企业自主创新底线,使企业的运行失去基本动力,导致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加工型企业的特点。同样,在数量型发展阶段,因成者为王的行事逻辑,顿悟式思维模式导致底线的失却。地方有关部门与民争利,房价急剧上涨,突破中低阶层的消费能力等等。这均是与经济运行缺乏底线、缺乏规则和法律制约有关,其原因就是在日常经济运行简单化思维方式造成。所以,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建立与健全市场法制体系,守住底线,创新市场逻辑,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开创中国经济增长新局面。

  另外,优化分解逻辑,建立公理系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以质量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机制,它不是一种形式经济,形态经济,而是一种内容经济、本质经济。所以,不能靠模仿和克隆取得成功,而必须形成一种内生机制,形成一种创新、吸收、消化功能。在此,我们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一是注重科学理性的宣传、指导、监督与落实;二是在分解逻辑的基础上,运作路径必须清晰,具有可复制价值和再生效应;三是必须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系统经济、一种有组织的功能经济。它须具有创造功能,系统功能,科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须建立在公理系统基础上,才能发挥经济要素的叠加效应。

  “改革致远,砥砺前行。”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实行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通过分解逻辑建立公理系统,强化法律规则、责任细分量化、加大资本和创新投入原则。才能顺利完成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和使命,真正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实现经济强国梦!

  作者简介:欧廷君,湖南衡阳人,本科文化,国内知名专家,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擅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企业战略性经营管理与企划,具有二十多年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实践经验。国内外数家权威媒体财经、品牌、营销、管理评论栏目专栏作者,先后发表了四十多篇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等文章。曾义务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万言建议报告,得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的高度重视并批示有关地方党委、政府采纳落实!被国内权威媒体、著名专家与企业家们称之为“难能可贵的战略企划人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邮箱: qpzou@foxmail.com

  注释:(1)、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2.科技部网站(www. sts.org.cn)

  (2)、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 《人民日报 》2006-04-05

  (3)、张二震、戴翔:开放利益与国民福利水平互动:以转型为基点[J].改革,2011(8)

  (4)、《冶金话史》于2014-08-17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平汉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神州遍地高炉 得不偿失》文录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欧廷君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