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日期:2016-09-12 浏览:706 作者:郑新安 来源:品牌联盟网

  自从互联网平台类企业通过微博、微信、公号三股台风将“猪”吹上天以后,粉丝社群网红经济甚嚣尘上。一时间只要有一种价值观,汇聚一群人成为社群,成就一个网红就不惧品类不符的压力,成功跨界多品类,形成一个专业品类可以卖更多品牌的局面,而且是越跨越大,越走越远,远远背离了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品类的品牌理论。

  看到这种现象,开始还觉得有问题。打造品类就是专注就是聚焦,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现在不用这么专业了,专业的人可以干更多的事。诸如台风来了“猪”会上天,那台风走了呢?台风不能一直刮着吧。

  问题是微博、微信、公号它们像台风,但并不是台风。实际上它们是象台风一样可以快速聚集用户的一个新平台,所以,一时半会还不会走。在这种情况下,社群粉丝的品牌跨界围合是可以成立的。

  即平台类企业无需坚守一个品类经营,允许跨界。只是产品品牌还必须坚守一个品类垂直深耕,不充许跳跃性的跨界。

  平台品牌时代来了,因此,汽车外行造车的台风也就来了。

  品类泛化只能是纵向的

  外行造车有没有品牌认知障碍的问题。

  有。这是品牌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核心点。

  当下是汽车外行造车的峰值期,无数的外行正向汽车业发起猛烈的进攻,让传统汽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无论传统汽车制造商承认不承认,这股外行造车的势力正在渐渐摧毁传统汽车的核心竞争理念而感觉到一种内外焦虑。

  按照传统理论,你是汽车外行,传统汽车商都不值得与之而论,何来焦虑与恐慌。现在不一样了,正是有了这股“台风”,传统汽车的敌人就是这些外行们。

  传统品牌理论认为,外行跨界经营就是一大忌,可现在的外行偏偏就这么做。老道理是说,一个品牌最好代表一个品类的第一联想度。

  如汽车就是奔驰,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格力就是空调,阿迪就是运动鞋,麦当劳就是快餐。但新的品牌理论认为,品类可以向同一向度垂直泛化,一样可以成立。但并不一定就是某个产品类别。

  比如奔驰除了是汽车还可以是手机、电冰箱等相关电器类产品的延伸。

  可口可乐除了是可乐还可以是餐厅,面包房产品延伸;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阿迪除了是运动鞋还可以是各种运动用具;

  麦当劳是汉堡快餐还可以是米饭油条,餐厅,酒店;

  新观念就认为,泛化就是跨界,就是延伸,就是向“生活方式”守猎,完全可行。

  一个强大的汽车品牌可以泛化成服装品牌,奢侈品品牌。甚至不是汽车的外行,也可以成就汽车的品牌。

  但,注意,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

  纵向的垂直泛化并不代表就可以横向的泛化。即品牌可以跨越大的品类机会。比如奔驰是汽车还可以是家具;可口可乐除了是可乐还可以是汽车;阿迪除了是运动鞋还是手机;麦当劳除了是快餐还可以是空调;

  显然这样大跨度的品类是不行的。品类的泛化还是要在一个大行业内进行小品类的跨越。

  比如在电器类跨越,电脑,手机,电风扇,电冰箱,汽车都很自然。而要从汽车突然跨到洗衣粉,猪大肠可能就会有问题。

  时下都是互联网企业跨界到汽车,家电制造企业跨界到汽车,总的方向还是垂直的。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跨品类的自信来自于对 “生活方式”的切割

  外行造车的互联网企业在以社群思维为核心的用户战略指导下,先是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围猎制造业,专打制造业的后门,完成逆袭。后是传统家电制造业企业不甘沦为别人的代工厂,不再坚守单一性的专业化品类生产,转而向多品类,跨品类进军。其中的重点就是汽车。

  表面上看,这些外行们不务正业,跨品类逆行,实际上,他们是有边界的,那就是“生活方式”的边界。

  越来越多的趋势证明,“生活方式”的内容价值观也可以是一种品类,这个品类虽然泛化,但还是有一个大的范围的。

  以内容聚集一批人,无论性别年龄大小,只要情趣价值观相同,就可以说他们是一个社群。比如苹果就是这样一个社群,用户什么职业年龄层的人都有,但核心特质是追求时尚,娱乐,文艺,前卫,科技感的人群。

  所以,有人说,苹果是文化人做的科技产品,纯科技的人做不出来,这就是从社群的精准概括。就如同看《三国》的人,什么人都有,核心在于这群人都喜欢这种智慧的故事。

  为什么互联网汽车外行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汽车进行品类跨界。

  因为,汽车就是切割“生活方式”这种品类最有效的终端。它是一个链接器,沟通平台与分享平台。非汽车专业企业造的汽车,不是为了造汽车而造汽车,而是为了切割未来“生活方式”这个大的品类空间。

  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外行能成功缘于这是一个“变天”的时代

  市场永远是无数奇迹轮流翻转的过程。

  曾经红火一时的品牌被新品牌打败。

  曾经不可一世的品牌被外行颠覆。

  品牌其实是在一个行业技术没有洗牌之前才有用的竞争手段。当行业本质发生变革之后,品牌如果不及时转身,再强大的品牌一样被淘汰。

  天都变了,你有再强大的品牌有何用?

  所以,成功的品牌,一定要在变天之际,及时转身。

  时下市场之所以这么多外行要造汽车,主要缘于这是一个行业“变天”的时代;不分专业与非专业,亦不分外行还是内行。因为,在当下这个关口,内行那一套技术、系统与管理都没用了,新的制造商要用新的模式与方法造汽车。在这一点上来说,传统制造商与外行新制造商都一样,不存外行不外行之说。

  智能手机是一次变天的机会,所苹果以一个手机外行的身份胜出了。

  为什么早年在专业的手机品牌,摩托,诺基亚风风火火之时,外行如综合性的电脑企业、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手机制造行业,就是因为他们发现手机的天己经变了。

  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后天是智能手机的天下了。

  于是,苹果、联想、三星、HTC、360、乐视、小米手机替代传统老手机品牌,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牌。当然,这其中,苹果取得巨大成功;三星,小米获得一般性成功;360、乐视崭露头角;联想与HTC渐露败局。总的来看,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很多企业,发现天要下雨了,但打的雨伞不一样,效果当然不同。联想与HTC给淋湿了,不是外行的错,而是执行工具的事。

  现在汽车业就处在互联网汽车变天的时代,谁能及早胜出谁就是未来汽车的王者。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外行为什么都纷纷来造车?

  从奔驰发明汽车100年以来,在世界汽车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多外行涌进汽车业来造车。

  为什么呢?

  手机的今天就是汽车的明天。

  手机是一个社群“生活方式”的切口,汽车则是更大的切口。还是拿雨来比喻,手机是一个绵绵小雨,汽车将是一场持久的狂风爆雨。

  这场狂风爆雨就是新能源汽车广阔想像空间。在市场方面,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5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到57%至58%的份额,增速在300%以上。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1月至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7937辆,销售35726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

  在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再度提到利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利用的政策。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五项措施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工信部已联合行业内外的九家企业投入5亿元资金,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动力电池的研究研发院。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众猎手围猎手机的时代快过去了,现在是围猎汽车的时代。

  从围猎智能手机,到围猎智能汽车。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又一次狭路相逢于汽车业,不是因为汽车本身让人多迷恋,而是汽车将是下一个“生活方式”的拦截入口

  苹果,谷歌,汽车之家,乐视,阿里,腾讯,百度造车的动机皆缘于此。

  传统非汽车制造企业以格力为代表,进入了造车轨道也缘于此。

  外行造车凭什么?

  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并不是要与传统汽车竞争,因为他们不在一个界面,主要是跟传统的汽车行业竞争。他们要彻底改变百年来的汽车工业的根基,迎来一个改朝换代的新时代。如果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公司都是一群誓图“变天”的土匪。

  他们不按套路出牌,有可能乱拳打死师傅。

  从品牌认知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是一种基础设施,它并没有具体的行业划分和品类违和,只要它们想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原则上都没有认知上的违和感。

  比如进入传统行业的手机,汽车,无人机;改造旧行业的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新产业的机器人VR、AR等,都可畅通无阻。

  至于硬件方面的储备,互联网公司对汽车的着眼点不一样,传统的那套技术研发、人才储备、销售渠道、推广方式对他们并无用处,他们从产品到品牌到用户到市场都是全新的做法,这是传统汽车不会也不敢的做法。

  战略不同,路径不同,使互联网公司能造出异于传统的汽车。

  将汽车当成艺术品是一个做法。

  将汽车当成娱乐品是一个做法。

  将汽车当成生活品是一个做法,

  跨界品牌造车为什么能成功?

  阿里开发基于YunOS车载系统(YunOS for Car),专属的软硬件平台和应用服务,打造拥有互联网汽车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的汽车。

  乐视开发互联网智能电动汽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郑新安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