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VS代工,跨越富士康死亡陷阱

日期:2010-07-12 浏览:256 作者:路胜贞 来源:品牌中国网

  代工这根弦行将绷断!

  欧美70%的轻工业产品都是放在中国制造;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不能或者不会制造,而是因为来自产品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廉!但是这种低廉也算竞争力的话,那印度、越南、非洲存在更大的竞争力,因为这些国家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缺少自主品牌实力的状况下,这些洋大爷随时都可以抛弃中国的代加工企业们,而转向这些经济落后国家而人力成本同样低廉的国家。

  2008年的金融危机曾经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诺基亚在调低市场销售预期的同时主动降低了产量,并且在危机出现几个月内就单方面停止了与中国内地众多代工合作伙伴的业务,直接受其影响的除了富士康还有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众多代工企业。

  而在金融危机中,受累的除电子产品行业外还包括轮船、机械等重工业以及数万类的轻工业产品,整个珠三角的加工企业,浙江义乌一代和广东的出口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中国制造业在很短时间内遭受到重创,若不是国家及时进行内需调节,代工模式几乎陷入绝境!而备受打击的则是整个中国的制造业。

  富士康式的“世界工厂”到了尽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多采取了代工的生产模式,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在几十年内就把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世界每一个角落。

  30年前,中国企业是一个资本短缺,劳动力又绝对过剩的时代,如果说延续100年前工业初期的那种高强度、高、压力低报酬生产模式还有可以说的过的理由的话。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多数的企业资本已经相对充裕,劳动意识已经觉醒,劳动成本升高是必然的趋势,而如果不舍弃这种依靠绝对增加产业工人劳动强度和压力的生产模式,必定会带来巨大的反抗,80、90后的这一代人产业工人比起他们的父辈们更具有自我意识,当现实的生产关系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后,悲剧发生必定难免,而一旦扩展成富士康这样的集体跳楼悲剧,类似富士康的制造模式根基必定会被动摇。

  有从历史看,走低成本发展制造业路线的不仅仅是中国。多年前的德国、日本和韩国都走过相同的道路。但是这些国家都很快的进行了转型。

  依靠代加工模式发展的阿根廷、巴西在70、80年代都是发展比较快的,后来马上一蹶不振,为什么?资本走了,美国和欧洲把工厂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亚洲地区进。

  代工模式当灭,品牌当立

  富士康的12跳,已经习惯了低附加值的加工模式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富士康乃至与之类似的代工企业情愿或者不情愿,它都代表这种依靠低廉劳动力发展模式到了尽头。因为他不但引起全球舆论的关注,同时也使其与高知名度客户的关系变得紧张。

  最近,印度提出了要做‘世界的办公室’的品牌发展战略,一直认为比印度经济发展更好的中国有什么理由还要还要做‘世界的工厂’

  品牌化是是富士康不可逆转的潮流,现代产品利润的产业链条呈现一个“V”字形曲线。曲线的两头,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品牌销售、服务,中间则是加工和制造。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大概在20%至25%之间,品牌的利润则达到50%,而处在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5%。

  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依靠压缩劳动者成本的换取生存空间的代工模式,必须向品牌和研发的方向转变。

  而这种成功的转型在中国制造业早有先驱,海尔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由制造向世界品牌转化的过程,腾中收购悍马,而比亚迪则紧抓新能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亦或是中国品牌的高附加值生产模式的转化也正波涛汹涌。

  如果类似富士康中国制造们仍固守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逡巡”不前。将错失未来全球品牌化的浪潮的机会。

  富士康的跳楼困境,带给中国制造业一个很好的反思的契机,如果中国制造业真的能走上不再依赖这种低廉成本的品牌发展模式,那些年轻的远去的富士康的员工们,多少能有些欣慰。

  注:本稿同期刊发于《广告大观》杂志  2010年7月12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中国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品牌中国网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路胜贞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