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企业品牌现状与发展趋势(上)

日期:2013-12-04 浏览:1145 作者:李从选 来源:品牌中国网

  2、国内处方药企业转型为做OTC产品的企业

  这是由于基药、招投标失利、限价、医院营销费用商昂、回款困难、尤其是医疗系统打击商业贿赂、税收严查等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处方药企业转型做OTC。不转型对于一些企业是等死,转型了还有一线生机,尽管转型难度大、问题多,OTC市场竞争更为灵活激烈,但是还是得转型。因为谁早一天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市场,而药品零售连锁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据笔者了解,目前不少制药企业纷纷将营销的目光转向药品零售终端,到处招兵买马,组建队伍,将其作为药品销售新的增长点去争夺,都想以高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在OTC市场分得一块蛋糕。

  3、外企转型做OTC产品营销。

  外企在中国一定会慢慢失去特殊优待的非国民待遇,中国已不缺资金,外企业将不再特殊,中国市场到了净化外企的时候了,外企在其国内和对中国的两套标准、两种做法早该抛弃了。对于庞大肥沃且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外企选择退出是不可能,且外企高管及操盘手大都是中国人,谙熟中国市场运作,他们自然也会选择转型做OTC市场,以规避风险。

  外企进入中国OTC市场,还会采取赛诺菲收购民生和太阳石以及英国快消巨头利洁时并购桂龙药业那样的方式,通过并购快速布局中国OTC产业和市场。

  4、强大的国企强力进入OTC市场

  目前好的中成药独家品种,大多在国企手中,国企由于体制问题,一些是处于“病猫“状态,但业界同仁且不可把这些病猫们不当老虎,他们一旦觉醒发力或者释放体制能量,都将是猛虎,其实力和规模不是国内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可以相比的,关键是其有优势的产品资源、资金资源、行政资源和以后流通、零售领域内的国有化运动,以后国有工业对国有商业和国有连锁也许是一个他们的一个优势和趋势。

  第二部分:2014年及未来OTC市场概况与趋势

  1、中国OTC营销市场概况与分类

  目前我国OTC零售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元左右,如果算上大健康非药品,则零售规模更大。尽管有人觉得基药在蚕食OTC市场,但这不是主流,要知道,14亿的全免费医疗,政府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承担,世界最发达的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仅两亿人口,其医改问题都无法解决,我们人均GDP比人家还差很远,想彻底解决医改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政府实施医改,提高底层居民医疗水平,无疑是对的,但是过多介入,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其结果一定是不会好的,医改不是做数学题,医改是永远的进行时,医改无解,医改永远不能让国人满意,医改很难成功,反过来,医改的艰难会促进OTC市场繁荣,OTC市场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按照国际惯例,OTC一般要占到一国医药市场的30-40%。我国目前是20%左右。潜力巨大,那么驱动中国OTC发展的因素有那些你,笔者做一些分析:

  2、驱动中国OTC市场快速成长的五个因素

  首先,随着自我药疗、自我医疗的普及和接受程度的提高、随着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保健养生理念的推广和观念的提升,中国人民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医疗,养生、延年益寿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这点在今年火爆起来的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信息就可以明证,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微信转发都是各种养生、防病、保健、治病的信息。

  其次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事件,是前所未有的富农政策,目前每年会把1.2%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化将改变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人文面貌。城镇化将有两亿多农民进入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加上现有的1.6亿人口,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将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这是潜力巨大的市场。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中国城镇化率为52.6%,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60%,

  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68%。2011年城镇人均用药水平1178元,乡村人均用药水平167元,城镇人均用药水平是乡村的7倍。而农村医药有新农合费用低,更是偏向于OTC自我药疗,自主花钱卖药。

  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为3.34:1,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至少有1300余万人将从农民变为市民,这将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而这个消费者,对医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李从选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