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的最大收获是民间理性

日期:2008-09-02 浏览:257 作者:饶润平 来源:品牌中国网

    “超英赶美”,是鸦片战争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然而,到目前为目止,梦想始终还只是梦想。不过,局部领域还是有所突破。此次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舍得一身剐”,把昔日不可一世的美国代表团“拉下马”,一举摘取了51枚金牌,让所有的中国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一时间,“大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品牌地位提升”、“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中国企业民族自信提高”等概念和假想迅速在国内各大媒体、人群中传播着,编织出了一张张自强自信的“中国表情”。
 
    北京奥运也给了诸多国外媒体莫大的联想空间。《华盛顿邮报》8月19日的评论忧心忡忡:“北京奥运会是不是一种隱喻,是不是一个暗号,代表着一个更重大得多和更令人不安得多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是,中国会不会将要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体?”而资深经济评论家罗伯特•萨缪尔森的回答则干净利落:“算了,别瞎操心了,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德国之声19日更是载文《奥运之后,中国经济依旧高飞》,文章称不同于雅典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之后,希腊、澳大利亚出现的经济停滞,中国经济快车似乎没有减速征兆。
 
    事实也是如此。就像本次奥运会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一样,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体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而且,如果排除中国诸多特色性的“变数”,仅仅着眼于支撑这些成绩的表面数据,我们确实能够毫无愧色地说:中国综合实力离“超英赶美”的目标近在咫尺。
 
    这是我们的幸运。更幸运的是,面对这些成绩,特别是此次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的“一飞冲天”时,中国观众除了送上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雀跃欢呼之外,民间流淌的一股股睿智的理性反思之泉,更是开民愚智、发人深思:
 
    早在雅典奥运会奖牌总数尘埃落定之后,就有细心的人士给中国奥运冠军的培养成本算了笔帐,最终得到的数字让人吃惊:我国雅典奥运上每枚金牌的支出在7亿人民币以上。这笔帐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之后,又成了许多人“斤斤计较”的焦点。
 
    作者“幽一默”网上撰文:“筹办举办北京奥运会,说倾全国之力一点不过分。奥运场馆是全世界档、最豪华的,光是鸟巢、水立方的建设就投入60多亿元,光鸟巢里的主火炬整体造价接近千万元。有外国评价开幕式是世上最昂贵的。开幕式究竟花了多少钱不甚清楚,有的说1亿美元,有的说2亿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焦点数据:“2002年中国老百姓真正可以利用的体育运动场地,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无论从国民的体育素质,还是从儿童的体育设施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中国不但排名最后一位,而且可能相差不小于10倍,至于和美国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估计最低也在20倍以上”。
 
    香港《文汇报》调查显示,与我国运动员基本上是国外斥巨资培育的职业运动员相比,外国的许多奖牌得主只是业余运动员,他们要么有第二份职业,要么只把体育竞技作为业余的爱好。
 
    《新闻晨报》有观点认为,继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特点的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增强全民体质和增进公民个人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群众体育相信应逐步替代竞技体育成为政府重点投入的对象;
 
    知名网络作家杨恒均在博客中写道:“北京奥运会上,我们虽然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不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差,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也并不比人家强……我们(过去)之所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三十年,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过去三百年世界都在发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停滞不前而已……无论在高速发展,还是在抢金夺银上的飞跃,都表明中国人能够从善如流,能够很快融入世界大潮流。对于世界各大民族都能接受的一些公理和普世价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想,这也给我们一些信心,那就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在快速融入世界上早已经接受的人权、民主和自由理念等方面,中国人其实如果真想做,也是毫无问题的。”
 
    《中国青年报》的分析更为宏阔:“冷战时代,体育成为苏美两大阵营的‘面子游戏’。苏联、东德、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举国体制,靠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以计划经济的方法经营体育。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挖掘有商业化潜力的项目,以市场经济的方法与之抗衡。结果,在田径、游泳等有商业潜力的项目上,美国尚可与苏联、东德有一争;但在没有商业潜力的项目上,则大败而归。到冷战后期算一下金牌奖牌总数,美国不仅败给苏联,甚至败给东德。冷战结束后,苏联、东德、罗马尼亚的体制迅速瓦解,在奖牌排行榜上的位置迅速下降,自雅典奥运会开始让位于中国……应该看到,中国(体育)的崛起,虽然和中国国力大幅度提升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苏联东欧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后留下的真空。”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